秦剛 朱秋永
摘要:客家文化是中華燦爛民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其富含深刻的人文主義,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仍然有精華部分很多可以挖掘,并應用進高中教育中。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要求教師不僅要抓好學生的學習,也要對學生道德精神方面做積極的引導。客家文化在道德方面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其中的王力精神,對于學生良好身心性引導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由此,本文將著重探究王力精神與客家文化道德在教育方面如何開展,以取得更高效的成果。
關鍵詞:王力精神;客家文化;道德教育;路徑
引言:
客家文化道德中蘊含著大量的精神教育內涵,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觀念層次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客家文化道德部分,不僅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著重選擇適合教學方面的內容。在運用到課堂時,教師需要變通自身的教學語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傳輸相關道德理念知識。本文列舉出一些提升客家文化道德在教學中性能的舉措,以供參考。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客家文化屬于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對于傳統(tǒng)文化,除了傳承,更重要的就是創(chuàng)新。首先是地區(qū)不能僅僅局限于客家地區(qū),要弘揚道德精神方面的優(yōu)秀內容,將其發(fā)揚光大。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的多樣性使我國文化產業(yè)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百花齊放的姿態(tài),客家文化作為這其中的重要力量,不僅要保留住自身的精髓部分,更要同時代一同前行。同其他民族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創(chuàng)新出不同形式的文化??图椅幕赖陆逃矫?,需要保證一個教學環(huán)境的寬容性,接受不同的聲音,教師需要自行選擇適用于教學內容中優(yōu)秀的部分,在運用自身的教學語言對其進行講授??图椅幕赖路矫嬗兄|樸,善良,友愛等符合我國時代精神要求的特征,尤其是針對于當下高中學生容易浮躁的心理,對其進行客家文化道德方面的教學內容的傳授,有助于幫助他們養(yǎng)成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壓力時不浮躁,能夠沉淀自己去學習。面對日新月異的環(huán)境變化與發(fā)展,客家文化需要不去改變,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及時的進行更新,教師也要相對應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力求在傳統(tǒng)與現代中達到一個契合,運用自身創(chuàng)新的教學語言,將傳統(tǒng)內容變得新奇有趣,從而達到教學質量上的對學生道德發(fā)展的要求。
王力精神是客家文化優(yōu)秀的代表,是世界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近百年來最偉大的語言學家”。他為祖國文化繁榮奮斗了一生,給祖國文化事業(yè)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他撰寫著作及論文有1000多萬字。他的“十四箱書”,“紅凳子”“吃墨水” “大車平村教書”“字祖廟玩?!薄?4個100故事”“師從四大名師”等等,都是王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王力文化的體現。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深度挖掘和弘揚,讓客家青少年都具有家國情懷。
二、善于借助多媒體傳播形式
教師要先使學生對客家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了解途徑除了傳統(tǒng)的書面形式,我當下最流行的網絡語言[1]。時代的發(fā)展與科技的創(chuàng)新帶來了生活方式的變革,尤其是應用于教育行業(yè),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網絡尚未普及的年代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更多的是從人們口中的轉述與書面上的文字來傳播,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網絡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信息的傳輸寫可以快速地從這一端傳達到另一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實時掌握著信息的最新動態(tài),對于客家文化的傳授要進行及時的補充與更新,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到最有效的知識內容。利用多媒體呈現出大量高清詳細的圖文音頻,使學生對客家文化有更直觀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來同不同的人進行信息的交流,在溝通中發(fā)現客家文化的多種可能性,融匯進教學課堂中。還可以打造一個關于分享和交流客家文化的微信云平臺,讓學生自由的在上面抒發(fā)自己的看法與想法,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一個平等的位置,大家可以像朋友一樣聊天。同時有相關研究表明,網絡上的溝通交流相較于面對面的溝通,能夠更加暢所欲言,不拘束自己,更加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利用好網絡的便利,為學生傳輸出正確的客家文化道德方面的相關理念。
三、適應特色教學發(fā)展要求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民族想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就要發(fā)展自身的特色文化,在時代的洪潮之中脫穎而出。要整合自身的資源,發(fā)掘出獨特的文化因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地在優(yōu)秀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地打造出了一個客家之都的文化創(chuàng)意園。例如博白縣王力故居、王力書院、客家書香小鎮(zhèn)、王力中學客家民俗展覽室等。將無形的客家精神文化變成有形的物質狀態(tài),讓人們對王力精神與客家文化有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對這類型文化產業(yè)項目進行參觀學習,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個民族文化的底蘊內涵[2]??图椅幕械耐趿?。學習其主要的精神內涵,將其作為做人待事的基本準則,從簡潔明了的語言中,學習到敬愛國家,尊重長輩,善待自己。尤其是其中的“務實創(chuàng)新,敬業(yè)奉獻”,學生的本職就是做好學生,踏踏實實的上好每一堂課,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定時的復習與預習,并從中不斷發(fā)現新的知識點與新的學習方法,同時明白奉獻的道理,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從給予中發(fā)現獲得的快樂。對其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進行工業(yè)化生產,實現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經濟的有機融合,將精神層面上的寄托變成實際上的物品,并以此帶動整個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四、總結語
客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為人處事的道理,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將一些理念性的字面內容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操作,同時注重對客家文化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順應時代發(fā)展,進行線上線下的雙重互動。打造出一個新型的便于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豐富自身的教學語言措施,不斷地在實踐中探求出客家文化與課堂教學相互契合的一個角度點。
參考文獻
[1]郭巖.高校榜樣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實踐路徑探析[J].明日(21):0075-0075.
[2]高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道德精髓三重維度及其在高校中的提升路徑[J].視界觀,2020,000(006):P.1-1.
(本文專屬為2019年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質量提升項目《王力精神與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應用》編號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