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凱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豫西南分院葉縣人民醫(yī)院 平頂山 467200)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多發(fā)骨科疾病,主要指患者的脛骨和股骨下段的接觸面損傷。這種骨科疾病多因高能量直接、間接作用造成,可導致局部損傷部位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并且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有研究[1]指出,脛骨平臺是人體膝關節(jié)的重要負荷結構,發(fā)生骨折后會導致內平臺、外平臺受力不均,治療后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康復。為提高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康復效果,臨床多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期間實施康復護理。但有研究[2]指出,很多患者并不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且患者多為突發(fā)疾病,常規(guī)語言教育難以達到教育目的,難以增加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诖?,本研究主要探討脛骨平臺骨折采用醫(yī)患溝通技巧的效果。
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114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按照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114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7例。研究組男33例,女24例;平均年齡(66.87±5.48)歲。對照組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齡(66.63±5.53)歲。兩組臨床數據對比(P>0.05),結果提示無差異。
對照組治療期間實施基礎護理,研究組治療期間聯合醫(yī)患溝通技巧:(1)明確患者需求:護士需全面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心理需求,需溫柔、耐心的與患者溝通交流,詳細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護理需求,及時滿足患者的合理護理需求,及時解答患者內心的疑惑;同時,還需明確患者的心理需求,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及時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講述臨床治療方法,緩解患者的不安與恐懼,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多數患者均為突發(fā)疾病,對疾病知識不了解,且患者與家屬的文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護士需始終耐心解答患者疑問;此外,患者治療期間容易被生理疼痛以及身體不適影響,存在諸多對病情變化的疑問,護士需理解患者,認同患者,積極解答患者的問題,若患者存在明顯不安、緊張,護士還需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進行個體化溝通交流,促使患者配合臨床工作。(3)靈活運用溝通技巧:溝通技巧囊括語言、儀態(tài)、行為等方面,不同的溝通技巧具有不同的效果,護士需掌握各種溝通技巧,靈活運用溝通技巧,需始終像患者的親人、朋友一樣對待患者,消除患者對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的陌生感,提高患者的安全感;護士還需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儀態(tài)、言行變化,積極利用拍背、握手、微笑、語言等溝通技巧,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
(1)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在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月、干預3月后采用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量表[3]獲取,評估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越理想。
(2)VAS疼痛評分:在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1月、干預3月后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4]獲取,評估患者的骨折疼痛癥狀,總分10分,分數越低,患者的骨折疼痛癥狀越理想。
干預前,兩組 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VAS疼痛評分對比,不存在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 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VAS疼痛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研究組干預1月、干預3月后的 Lysholm 膝關節(jié)評分、VAS疼痛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Lysholm膝關節(jié)評分對比
表2 兩組VAS疼痛評分對比
脛骨平臺骨折發(fā)生后,患者伴有強烈的疼痛感,存在明顯生理不適,心理遭受一定刺激。因為多數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是突發(fā)病變,患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事實,且多數患者均需要手術進行治療,因此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繼而加強外界對生理、疾病、心理的刺激,加強患者的生理疼痛癥狀。臨床有研究明確指出,骨折患者多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常規(guī)溝通交流難以充分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難以提高患者的臨床工作配合度,難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身心不適癥狀。多數骨折患者均有患肢腫脹、患肢疼痛癥狀,急需親朋好友的關懷與關愛,此時患者十分敏感,情緒比較過激,容易過分解讀醫(yī)護人員的言行舉止,甚至會與醫(yī)護人員發(fā)生沖突。因此,臨床必需積極了解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心理變化、文化水平,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積極通過溝通交流解答患者的疑惑,從而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讓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臨床治療,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護士在骨折康復護理中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積極運用護理溝通技巧,可幫助患者掌握更多疾病相關知識,可增進與護理人員的交流頻率,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了解更多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提高臨床治療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疾病,促進疾病康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