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丹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探究與分享的這一欄目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通過探究與分享提升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認知,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探究與分享的必要性、原則等進行分析,同時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探究與分享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新課程;原則;啟發(fā)
一、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需要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提升民族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座談會中明確指出,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改革,需要從思想性、針對性、理論性等不同方面著手。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接班人,也是體現(xiàn)民族素質的關鍵,因此需要引導青少年從小養(yǎng)成知法、懂法和守法意識,引導學生對自身的正確認知,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設置探究與分享欄目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初中階段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中包括道德、心理、法律等內容,初步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道德高尚的好公民,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對青少年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教學中還需要保證綜合性,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進行有效結合。然后還需要保證實踐性,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內外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探究與分享教學方式的應用有利于保證教學主題的契合性,使教學工作與生活實際相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引導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探究與分享的多元化活動模式能夠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適當融入熱點教學內容,能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感情作用,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
(二)滿足課程活動構建需求
隨著中國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素質教育、德育教育理念成為當前教學主導。上課的方式也從傳統(tǒng)說教方式轉化為活動化的教學模式,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成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道德與法治教材改版后,內容方面做出很大的調整,知識分布以及課文結構都發(fā)生明顯變化。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主要內容中探究與分享欄目設置比較多,由此可見國家教育部門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化課程內容比較重視。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開展中,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學內容、活動的有效開展和落實難以實現(xiàn)。而探究與分享欄目的設置則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對學習的主題進行合作探究,然后在班級中進行分享,在探究和分享的過程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促進青少年法治意識及早形成
近年來通過對青少年犯罪情況調查分析來看,犯罪低齡化情況越來越明顯,而且校園暴力也層出不窮,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尤為重要,但是僅憑借教師在課堂上的枯燥講解無法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體驗和感悟。而探究與分享欄目的開設則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體驗和感悟機會。青少年法治意識構建需要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進行轉變,最后形成知識內容的內化和升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落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探究與分享原則
(一)輔助性原則
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構成來看它主要起到教學輔助作用,可以實現(xiàn)對正文的注解、詮釋和補充說明。而且內容設置形式多樣,包括圖畫故事、啟發(fā)類、經(jīng)驗感受類或者辨析類等欄目形式。這樣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又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雖然探究與分享對學生學習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利于對抽象知識內容的解讀,但是在教學中只能定位輔助不能喧賓奪主,忽視正文的學習。
(二)創(chuàng)造性原則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需要加強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對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優(yōu)化。通過對一線教學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能夠對探究與分享欄目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的教師僅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30%左右,但是大部分教師在理念上還是贊同學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探究與分享欄目進行應用。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補充,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注重生活細節(jié),結合時政熱點等方面內容,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創(chuàng)設。同時在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數(shù)量上也需要做好取舍工作,根據(jù)區(qū)域發(fā)展情況和學生興趣愛好等合理挑選教材內容,構建高效課程。
(三)體驗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其他課程的德育教學效果存在較大的差別,德育教學工作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果一個人智育教學水平再高,德育教育經(jīng)驗匱乏,那么不僅不會為社會發(fā)展帶來推動作用,反而可能會成為重要的社會危害分子。所以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體驗,加強學生的德育感知。探究與分享欄目的教學開展中堅持以體驗性為原則,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并結合學生的互動對課程內容進行反饋和優(yōu)化。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探究與體驗的教學工作中能夠結合多種欄目類型,如相關鏈接和拓展空間等。注重學生的行動和內心體驗,并結合不同的探究與分享內容采用不同的體驗方式,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探究與分享教學對策
(一)采用啟發(fā)方法,強調靈活應用
分析啟發(fā)型的探究與分享大部分是以文字或者插圖的方式呈現(xiàn)的,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出以及理解分析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啟發(fā)型探究實際引導學生接受新鮮事物,促進邏輯思維發(fā)展。比如七年級第一個探究與分享中要求學生對開學來的新發(fā)現(xiàn)以及與小學的區(qū)別等進行分析。其中通過語言描述了新學期開學遇到的新鮮事,比如參觀了校史館,語文老師列出一長串課外閱讀書目,地理課程中第一次嘗試使用天文望遠鏡,班級選舉班委、制定班規(guī)等,然后提問:“你在校園里還有哪些發(fā)現(xiàn)?你的初中生活與小學相比有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