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君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方式,小學語文素材中有廣闊的德育知識。小學語文老師們的教學工作不能單純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德育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的教育工作中滲透德育教育工作,讓學生們活潑主動地發(fā)展德智體美的素養(yǎng)。本文筆者在結合具體實例的基礎上探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蔽覀兘處熑绾螌⒌掠驼Z文融為一體,達到“教書”和“育人”的雙重效果呢?“文以載道,道在其中?!蔽艺J為只要充分地解讀教材,利用好每個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德育滲透方法。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資源、表演課本劇等創(chuàng)設情境,更加生動形象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體現(xiàn)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
如講《黃山奇石》時,我先播放配樂朗讀,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再通過多媒體播放黃山風景,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和風景中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從而在生動、直觀的形象中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又如教《一片樹葉》時,通過分角色表演表現(xiàn)了小猴、小熊、小豬等動物雖然嘴里說著“愛護小樹”,卻紛紛摘下一片片椿樹葉,最后椿樹連一片葉子也沒有了。由此使學生懂得“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二、在闡明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nèi)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既能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
例如:在《豐碑》一課教學時,剛出示課題后我問學生,“碑”是什么?“石碑”學生回答。“是用來干什么的?”“紀念去世的人”“這篇文章是紀念誰的?我們?yōu)槭裁匆o念他?文章為什么要以豐碑為題?”學生帶著問題快速地閱讀著課文,尋找著答案,幾分鐘后便爭先恐后地回答“軍需處長在嚴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讓給其他戰(zhàn)士,自己被活活凍死了”“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精神成為戰(zhàn)士心中永久的紀念”“他為革命戰(zhàn)爭所做出的貢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從課題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過層層深入的課文理解讓學生受到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自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三、在習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學生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體的自主創(chuàng)造的思維過程,是學生自我個性和內(nèi)在感受的真實再現(xiàn)。在寫作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進行充分的引導,讓小學生表達出自己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看法,能夠表明自己的觀點,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闡述自己對主流價值觀念的了解,能夠通過一定的生活事件讓自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領會表現(xiàn)出來,這樣可以進一步地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在道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言傳身教的作用不容忽視,通過積極的引導與耐心的傳授,讓學生在寫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學習中得到更多的道德教育。教師對于學生習作內(nèi)容的批改,也要注意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要對學生習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偏差思想進行及時的干預,從而能夠引導他們在正確的、積極的道德路上走得更遠。
四、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不單單是在課內(nèi)進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課外的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執(zhí)行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外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舉行有娛樂趣味、多種多樣、吸引力大的課外興趣活動,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習得的語文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點、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促使文化素養(yǎng)得到升華,道德品質(zhì)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完成語文課文《一個蘋果》的基本教學任務后,老師可以組織一些其他的課外活動:第一,老師帶領學生閱讀一些類似的課外讀本;第二,布置一些以“愛”為主題的小板報或者閱讀活動;第三,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第四,帶領學生參加社會上的各種攝影展覽、美術書法展覽等等,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增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意識,實現(xiàn)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總之,整個小學語言階段的教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師找準契機,借用語文教材本身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精辟入微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感情,吸引學生細心體驗和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生動活潑地再現(xiàn)給學生,盡力做到德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水乳交融,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學中。這樣,就能很好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實現(xiàn)新課標的目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映霞.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5):98-99.
[2] 戴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