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芬
語文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就必須探索出適應當今教育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提問能夠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更好地將問題引導法融入中學語文教學呢?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之后對問題引導法融入語文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痹谛碌慕虒W理念下,教師應該做到以學生為本,學會運用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語文課上多思考、多動腦。教師要注重調動初中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教學,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提問教學法介紹
在初中階段,很多教材文章的故事性比較強,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教師還是擺脫不了以講為主的習慣,課上氣氛沉悶,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有待提高。課前,教師通常會將所有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寫入教案,在課上全盤托出,學生只是機械地進行吸收和記憶,在此過程中學生思考和探索的內容比較少,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本來有趣的語文知識變得乏味。學生上課的時候提不起興趣,最終導致了課堂效率十分低下。
為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應緊扣課標的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語文的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效率。而問題引導教學方法能為語文教學打開一扇窗。
概括來說,問題教學方法的核心是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來思考問題,以高效提問為方法來展開學習,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展開教學。教師首先要合理地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和獨立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分析探索和解決問題。問題教學方法不僅能讓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其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能夠很好地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這種方法很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且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好問的學習習慣,讓其在課堂學習中跟著問題走,從而調動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說,提問教學方法是一種非常符合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我們要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實現(xiàn)這種方法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初中語文高效提問的策略探究
(一)提前設計好合理的問題
事實證明,問題引導法在語文教學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提是,問題必須經過精心設計,且是合理的。問題的設計需要能夠激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令學生愿意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問題的習慣。而要做到把問題設計得別具匠心,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尊重和利用這些規(guī)律,對課堂內容的學習重點進行整理和分析,將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情況緊密結合,充分聯(lián)系教學,通過全面考慮和分析設計最合適的問題。
在初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沁園春·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提出一些問題:《沁園春·雪》這首詞是作者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的?請結合當時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分析一下作者的情感狀態(tài)。通過這首詞的學習,大家對毛澤東有了怎樣的了解,覺得他是一個有哪些優(yōu)秀品格的人?大家還知道毛澤東的哪些作品?可以搜集一下,并結合歷史背景進行學習……這些問題首先是以課文為基礎設計的,將課文與歷史背景相結合,將相對難以理解的詩詞融入歷史,通過提問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之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收集資料,由課內學習拓展到課外學習,并且在學習過程中由點成線,由線到面,一點一點拓展,步步深入,引導學生不斷沿著教師設計的方向進行探索和思考。這種問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更有興趣,促使他們更積極地通過探索問題學習課文。
(二)情境創(chuàng)建與高效提問相結合,讓學生樂在其中
在問題教學法中,教師提前設計的問題將是整個課堂的中心和主線,也是課堂推進的原動力。問題可以作為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的切入點,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教師設計的情境之中。首先,要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來配合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入探索,這有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而要想讓學生更加快速地進入到情境中,就要利用問題的引導。問題的設計既要有合理的難度,又要能引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還應加強學生對教師所創(chuàng)設情境的感受。這就要求教師抓住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在合適的時機拋出問題,激活情境。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三顧茅廬》這一課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導入,展示與故事相關的一些圖片,播放一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視頻,之后適時提出問題:同學們,通過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茅廬的視頻,你們看到了哪些細節(jié)?諸葛亮為什么會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大家可以通過課下學習了解一下“三顧茅廬”這段故事的歷史意義,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通過“三顧茅廬”故事情境的營造,將學生引入故事中,這個時候火候已到,教師再將設計好的問題拋出,就能讓學生在情境和問題的雙重引領下進入文章的學習中,對故事進行深入探索。因此,高效的提問可以借助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實現(xiàn)。
教師可以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和解析,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以培養(yǎng)其各方面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利用身邊的資源解決問題。要想讓提問的效果變得更好,還要引導學生加強小組合作和溝通交流。對問題的討論能夠讓學生之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不同的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角度,通過相互交流,學生會了解到思考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和引導,對于偏離探究方向和思考問題不正確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干預。
(三)用有效的提問幫助學生自主拓展和學習,深入理解文章
在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拓展知識,以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的有效提問應該是引發(fā)“核裂變”的觸發(fā)裝置,當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養(yǎng)成之后,其學習就會像鏈式反應一樣,不斷地自我觸發(fā),不斷地進行主動學習,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有效問題的設計應該注重自主學習的引導、知識的拓展和文章理解的全面性。
例如《出師表》是一篇經典課文,教師為了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和拓展學習內容的目的,可以將問題的設計與之前的學習內容相鏈接。教師可以設計提問如下:《出師表》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和感情有哪些?本文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寫作出來的?和之前學習的《三顧茅廬》相比,人物的感情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這兩篇課文中發(fā)生了那些歷史事件?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生可以從多個方面總結。第一個問題是對《出師表》這篇文章的學習和總結;第二個問題是讓大家把注意力從一個點擴充到一條線上來,從文章的理解轉移到對當時歷史背景的認識上來;第三個問題的角度則更大,通過對比諸葛亮出山和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讓學生對這一整段歷史時期的故事產生好奇,讓他們更愿意從課內有限知識的掌握拓展到課外無限的學習中去。此外,如果只是學習《出師表》這篇文章,學生不可能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理解這篇文章,也就無法對課文中作者的感情感受得更深,閱讀的碎片化可能讓學生產生斷章取義的理解,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學生就需要盡可能地對這段歷史進行詳細了解。
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要求下,國家和社會對于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學科承擔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品質的使命。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展開教學,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問題引導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傳統(tǒng)的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參考文獻
[1]韓雪濤.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20(20).
[2]馬星秀,馬繼成.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