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美程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更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小學生由于閱讀量少,閱歷和生活經驗有限,導致作文內容空泛,語言蒼白,更有甚者胡編亂造,讀完不知所云。因此,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發(fā)現寫作的樂趣,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觀察生活,培養(yǎng)寫作習慣
在小學階段,學生很少有機會親自體驗生活,所以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夠深刻,絕大多數想法都是拾家長和老師的牙慧,自然缺少寫作素材。再加上作文與考試成績息息相關,學生寫作過程中會有很大壓力,所以不知從何處下筆。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就是讓學生根據生活體驗寫作,這種靈活的寫作教學方式,能夠營造輕松的寫作氛圍,促使學生表達真我。
指導學生寫作時,會遇到很多需要觀察再描寫的作文,如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動物習性、季節(jié)變化等進行觀察再描寫。像“我的植物朋友”,就是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并選擇一種,走進它,了解它,并與它交朋友。如指導學生寫桃花,可先從外觀開始描寫:“有的花骨朵圓鼓鼓的,有的花朵已經綻放,一個花瓣挨著一個花瓣,簇擁在一起。”讓學生從外觀出發(fā),觀察形態(tài);接著,描寫顏色、氣味等,從不同感官描寫植物給自己的不同感受,還可以對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形態(tài)做進一步描寫,從而讓學生觀察到日常生活中忽略的景色,愛上大自然,感受到自然萬物的生命力和可愛之處。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在寫作時有話可說,不再寫內容空洞、語言蒼白的作文。如此,能逐漸消除學生對作文的害怕心理,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從而逐漸養(yǎng)成留心生活、熱愛寫作的好習慣。
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主動寫作
小學生掌握的詞匯量比較少,看到300-500字的作文要求時,就會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先要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讓他們以平常心對待寫作。將生活融入到小學作文教學中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改變對傳統寫作的成見,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先從他們喜歡的人、事、物入手,讓學生先從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寫作。例如,可以先從“寫最感興趣的玩具”“寫最喜歡的動畫主角”“寫最喜歡的食物”等入手,讓學生談自己最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有什么收獲等。先讓學生針對某個話題寫作,接著,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對作文進行點評。寫“感興趣的動畫主角”這個主題,學生往往會從主角的性格這個角度切入。具體指導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喜歡的主角所經歷或發(fā)生的事等具體事例,反映主角的性格特征,讓學生學會以事寫人。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從感興趣的角度出發(fā)寫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作文,讓作文內容更規(guī)范,是非常實用的教學手段,值得借鑒。
三、深入思考,領會寫作的意義
將生活融入寫作教學,不僅要帶領學生觀察生活場景,讓學生從中找到興趣點,還要引導他們從表面看本質。讓學生從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自主構建寫作架構,培養(yǎng)思辨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新聞,搜集社會熱點,還可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對某一事件發(fā)表觀點,在深入思考中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讓學生思考關于“在馬路上遇到老奶奶倒地扶不扶”的問題,學生是這樣回答的:“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如果老奶奶倒地,也應該上去幫忙,但是,社會上許多老人倚老賣老,不僅不感激他人的幫助,反而污蔑他人將其推倒。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在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讓社會更加美好。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對自我行為進行反思,再將探索的結果寫成作文,能讓作文更有深度。
總之,將生活與小學作文教學相融合,需要教師先帶領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提升他們的寫作技巧和思辨能力,激發(fā)他們對語言文字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