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涼
摘 要:伴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和發(fā)展,全面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了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方針。因此,在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歷史教師應當積極地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重心進行轉移,將以前重點關注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精力逐漸投入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表達等能力的達成上,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掌舵者,深入分析和思考歷史知識,真正地體會其中的內涵和價值?;诖耍恼聦⒁院诵乃仞B(yǎng)為基本向導,重點挖掘出高中歷史教學的三個著力點,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輸入能力、知識加工能力和信息輸出能力,也就是余文森院長所提出來的“讀思達”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形成“讀思達”的學習能力,從而推動高中歷史對新課標所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任務的落實,希望能夠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導向;“讀思達”;思考
一、 引言
自2016年以來,以林崇德教授牽頭為代表的核心素養(yǎng)課題科研團隊取得了相應成果之后,我國教育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重視知識”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椤耙院诵乃仞B(yǎng)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積極投入到對該教學方式的探索與研究之中,經(jīng)過實踐證明,想要有效地落實這一基本思想必須要做出以下幾方面的轉變:第一,“知識教學為基礎,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教學思想的形成;第二,“教師輔助,學生主動”教學形式的構建。筆者認為以上內容與“讀思達”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不謀而合,想要完成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可以等同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思達能力。于此,文章將圍繞“讀思達”三個著力點,提出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二、 以讀為前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信息輸入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和過程,不僅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對教材資源進行閱讀和分析,以此領會教材中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從而制訂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計劃,為課堂的有效教學打下基礎。同樣學生也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學習歷史的方式和方法,對歷史問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能夠達到這樣幾個效果:第一,學生能提前熟知課文內容,有利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更好理解和吸收。第二,通過閱讀學生能夠了解到自己需要重點掌握和學習的地方,避免學生浪費大量時間在一些不重要的知識點上。第三,能讓學生自主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整理和歸納,有利于學生內心燃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因此,閱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一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針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課前閱讀教材資源,完成思維導圖
以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上冊《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為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勾勒出適應的思維導圖框架,一方面是讓學生有明確的閱讀方向,另一方面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避免太難的思維導圖打消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框架,即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并延伸出四個小的分支結點,教師可以列舉出“孔子與老子”的這一個分支,其余三個讓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閱讀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教師所勾勒出來的思維導圖對學生而言相當于閱讀提綱,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完善,這樣一個過程能夠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給予學生閱讀的滿足感,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在完成思維導圖時所遇到的問題,并擇其重點、典型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析,以便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避免問題的積累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制約,另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閱讀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課中整合資源,提高閱讀速度
以“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一課內容為例,該課知識點眾多,歷史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必須要加快學生閱讀的速度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速度的訓練,同時還要保證學生閱讀的質量,一味地追求速度反而會喪失閱讀的價值,而即要追求速度,又要保證質量,只有讓學生培養(yǎng)整合、處理資源的能力,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和了解。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本節(jié)內容主要分為西漢的建立、西漢的強盛、東漢的興衰以及兩漢的文化四部分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西漢的強盛,其中又重點講述了漢武帝治國的一系列措施和意義。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能夠讓學生準確地了解到閱讀的重點和目的,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才知道哪些內容可以進行快速閱讀,哪些內容需要精讀,從而使學生閱讀的整體速度得到有效提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教材中提供的文獻資料進行仔細閱讀,閱讀該部分內容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治國理念的形成、文學作品的特點與當時社會背景的內在聯(lián)系,能夠讓學生對文本的內涵有大體的把握,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內涵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閱讀速度的提升。
三、 以思為核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是學生將知識進行內化和吸收最主要的手段,只有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才能真正地領悟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價值。因此,教師要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視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思考和探究的活動中去,確保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發(fā)散的,促使學生知識掌握和思維提升兩不誤。針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巧妙提問、合作探究這兩種教學方法是不錯的選擇。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適宜問題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該節(jié)內容的學習重點是了解舊石器時代的含義,以及它與中華文明起源之間的密切關系。這對高一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出問題情境,需要學生將實際解決的問題與真實的情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對學生思維的激發(fā)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問題,有利于學生迅速找到準確的答案,對學生參與其他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有提升效果。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邀請學生觀看舊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的電影片段,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新課的引入,不僅能夠讓學生認真地觀看教師播放的內容,加深學生對原始聚落這種生活特點和形式的理解。然后,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提出問題:1. 思考原始人類農(nóng)耕的主要標志和意義是什么。2. 通過對原始人類遺志的觀察,其分布情況有什么特點。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最終完成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相比直接呈現(xiàn)出知識點更具有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給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巨大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