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和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化,使得我國教育領域迎來了更高的挑戰(zhàn)。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師緊扣教學目標,深入挖掘和探索教材,并且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關注教材蘊藏的語言現(xiàn)象,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技巧,調(diào)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使其受到文本內(nèi)涵的熏陶,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現(xiàn)象;語言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3-0062-02
【本文著錄格式】何曉艷.關注語言現(xiàn)象? ?學習語言表達——以小學語文部編版《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03):62-63.
新課標明確提到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開設語文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祖國語言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運用,這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措施。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起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其落到實處?;诖耍韵戮鸵孕W語文部編版《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探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著眼寫法,感知文本
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之前,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從寫法著手,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感知。首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學習需求,與學生展開了真誠的交流、互動。
教師首先拋出疑問:“同學們,你們見過真正的雪嗎?下雪的景色很美對不對?”學生①:“我見過真正的雪,它真是美極了!”學生②:“雪花就像是一個個小精靈!”學生③:“沒有見過真正的雪,只在電視上看過?!薄處熇^續(xù)引導:“如果早晨醒來發(fā)現(xiàn)窗外正下著雪,同學們會做些什么呢?”學生①:“那一定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我會穿上我的小棉襖,邀請我的小伙伴一起打雪仗?!睂W生②:“雪肯定很厚,我想去外面堆雪人?!睂W生③:“我想在雪地里畫畫!”……教師接著引導:“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有趣!相信下雪的時候,大家都會異常激動,想做些歡樂的事情。那么,請同學們閱讀文本,看看文中的‘小畫家在下雪時,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文本,并且將文中的生字詞標記出來。在結束上一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再進行生字詞的教學。最后,教師提問:“文本主要寫了哪些‘小畫家?它們都畫了些什么?有哪些同學與作者‘所見略同?”
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意識,雖然文本看似簡單,但是卻蘊藏著精彩紛呈的內(nèi)容。當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從文本的主旨內(nèi)涵出發(fā),才能夠?qū)⒁酝處煿噍斵D(zhuǎn)變?yōu)閷W生自主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
二、閱讀理解,領悟語言
當學生對《雪地里的小畫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后,那么教師就可以將閱讀理解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更好地吸收語言,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具體來說,雖然本篇文章僅由幾句話組成,但是其中卻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應當將其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在領悟語言的基礎上,學會正確表達。
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中,主要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里“作畫”,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在于將小動物的特征自然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當中。文中對于“小雞”“小狗”“小鴨”“小馬”以及“青蛙”的特征及習性進行了生動勃勃的描寫。就“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來說,作者主要描寫了四種動物腳趾的不同之處,即:“小雞”的腳趾是竹葉狀,“小狗”的腳趾是梅花狀,“小鴨”的腳趾是楓葉狀,“小馬”的腳趾是月牙狀。通過“畫”一字,將動物擬人化,為學生呈現(xiàn)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而正是這擬人手法的運用,完美地融合了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技巧,是語言表達、口語交際的良好典范。這樣一來,學生在品味文本的同時,對擬人手法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在今后的語言交流中,學生則能夠?qū)W會通過擬人的方式將原本生硬的語言變得更具生命力。
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教材中蘊藏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在幫助學生感悟、積累語言的前提下,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
三、強化對比,積淀語感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币胱寣W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那么就應當掌握多種閱讀的方式和技巧。而就比較閱讀來說,正是提高學生閱讀實效的有效渠道,同時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對此,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使學生更加切實地體會到語言表達的差異,從而逐步積淀語感。
在文本中,對于“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在下雪時,是否會高興地叫起來。因此,在讀這句話時,應當是一種高興、愉悅的語氣。隨后,教師給學生分別展示以下兩句話:①下雪了,雪地里有一群小畫家;②外面下雪了,雪地里出現(xiàn)了一群小畫家。讓學生大聲朗讀這兩句話,并且思考這兩句話與原文有何不同。通過朗讀和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原文的情感較為強烈,能夠切實地感受到一種愉悅的心情,而后面兩句話情感較弱,難以分辨情感色彩。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真切地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在幫助學生把握文本情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對《雪地里的小畫家》中語氣助詞的解讀和分析,讓學生明確:雖然語句的含義相差不大,但是語氣不同、詞匯不同,那么表達的情感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如此一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借鑒仿寫,學會表達
在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說出內(nèi)心深處的話,懂得表達個人想法,學會與他人交流。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學生不愛說、不會說、不敢說。這個時候,仿寫就顯得尤為必要。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除了擬人之外,還運用了排比手法。對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在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運用了排比手法,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再現(xiàn)情境:“這一天又下起了鵝毛大雪,雪地里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面孔,請同學們仔細想想,除了小雞、小狗、小鴨以及小馬之外,還有哪些動物會來到雪地里畫畫呢?”以這種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運用排比句式進行創(chuàng)作。
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的過程,這樣不僅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效避免學生出現(xiàn)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問題,正可謂一舉多得。
五、言語實踐,創(chuàng)作表達
在語言學習中,學生需要從文本出發(fā),但不能局限于文本。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言語實踐平臺,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對此,教師將文本作為切入點,提出“為什么青蛙沒有參與畫畫”這一疑問,以此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學生①:“因為青蛙昨晚在保護莊稼,今天太累了,需要休息!”學生②:“因為青蛙不會畫畫!”……最后,教師再給學生介紹“青蛙”冬眠的知識。
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堂氛圍變得極其活躍,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言語能力,還極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語用教學予以充分的重視,并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將其真正落實到位。具體來說,可以從著眼寫法,感知文本;閱讀理解,領悟語言;強化對比,積淀語感;借鑒仿寫,學會表達言語實踐,創(chuàng)作表達五個方面著手,以此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則能夠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地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麗嫦.關注語言表達,提高語用能力——低年級“語用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課外語文,2019(3).
[2]徐雪花.綻放濃郁“情味”,引發(fā)體驗認知的和諧共振——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為例[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9(1).
[3]劉鷙.關注學生語言表達心理模式,讓小學語文閱讀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基于薩提亞模式一致性的思考[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8(10).
[4]藍天柱.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言現(xiàn)象的關注[J].中外交流,2016(24).
[5]黃海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7(11).
作者簡介:何曉艷,女,1992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