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瀾
佐藤學博士認為學校是各種各樣的人共同學習的“公共空間”,每個孩子的學習權和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各種各樣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方式都應該受到尊重,這就是學校的“公共性”原理。[1]3基于這個原理,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要求師生具備寬容品質,尊重他人,傾聽他人。
展現尊重學生的姿態(tài)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監(jiān)督者和評判者,具有“高高在上”的威嚴。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要以學習引導者和陪伴者的姿態(tài)走到每一個學生的身邊。一方面,教師要俯下身子、側著耳朵聆聽學生發(fā)言,用溫暖的傾聽姿態(tài),傳遞出“我愿意傾聽你說話”的信號,這樣能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帶給學生溫暖安定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師要關照到教室中的每一個學生,面向全體,關注全體,以保證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都能得到及時回應。尊重學生,需要教師向學生傳遞“我相信你”“我支持你”的信號。
使用尊重學生的語言
教學語言體現教師內心抱持的教育理念。不同的語言表達折射出教師對學生尊重程度的差異。以4組教學語言對比為例。
1.“你聽懂了嗎”與“我說清楚了沒有”。
為確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會詢問“大家聽懂了嗎?”這句話基于以下前提:我已經說清楚了,沒有聽明白是你的問題。由于害怕被否定和排斥,學生就算沒聽懂,也不敢真實表達。而教師詢問“我說清楚了沒有?”則是基于對學生的信任:相信學生都能聽懂老師的話,只是因為老師表達不清晰才出現誤差。
2.“再說一遍”與“再聽一遍”。
班級吵鬧時,學生會聽不清楚發(fā)言,這時教師會要求發(fā)言者“再說一遍”。“再說一遍”的潛臺詞是:你說得不夠洪亮或不夠清楚,你需要再說一遍。這其實是把信息傳遞不暢的責任推給發(fā)言者。而當教師說“我們再聽一遍”,則是在傳遞這樣的信號:大家需要認真傾聽,這是我們必須做到的事情。這讓發(fā)言者不再感到孤立無援,維護了發(fā)言者的尊嚴。
3.“教一教不會的同學”與“不會的同學向會的同學請教”。
有的教師推行“一幫一”“小老師制”,讓學優(yōu)生指導學困生。這不僅可能助長學困生的“依賴”思想,也可能會讓學優(yōu)生感到“壓力”。只有不斷提醒“向會的同學請教”,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遇到困難時不應等待“救援”。面對求助,學優(yōu)生獲得更強烈的被需要感和被尊重感,同學間的互惠互助關系更加健康和牢固。
4.“沒有完成的同學暫停學習”和“請確認同伴已經完成學習”。
為加快教學進度,教師往往會在大部分學生完成任務后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部分學生的學習被強制停止,長此以往,學習缺漏不斷累積,最終導致“學困”。學習共同體希望通過協同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學習進度,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
學會以“串聯”為目的的傾聽
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任務是“傾聽”“串聯”和“反芻”。佐藤學博士在觀摩立多賀初中的課例后指出,為使兒童發(fā)言獲得更加能動的關聯,教師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傾聽:同教科書內容的關聯;同其他兒童發(fā)言的關聯;同其先前發(fā)言的關聯[1]97。下面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石潭記》課堂教學實錄探討教師的“串聯”:
老師:作者情緒由樂轉悲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甲:作者看到小石潭想到了官場黑暗,從而產生悲傷的情緒。同時,寂寥的環(huán)境也導致他情緒變化。
老師:你認為作者感到悲傷的原因既有對自身經歷的感傷,也受到了環(huán)境的影響。
學生乙:寂寥的環(huán)境會使他情緒發(fā)生變化,雖然作者有同游者,但也許同游者不能與他有思想上的交流,他才感到孤獨。
老師:你在上一位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感傷的原因——缺乏“共鳴者”也會讓人孤獨憂傷。
學生丙:昨天我讀到小潭“溪流”一段時有很壓抑的感受,我想作者柳宗元也是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才有了這樣情緒的變化。
老師:你也同意第一位同學的觀點。很高興你能將上節(jié)課的學習感受代入本課,環(huán)境對人心情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學生甲認為作者官場失意導致悲傷,同時寂寥的環(huán)境也觸發(fā)了他的憂傷。這兩個觀點源于文本,但表達不夠準確,于是教師對觀點進行了提煉。學生乙進一步提出缺乏“共鳴”也使人感到悲傷,教師找到兩人的共同點并將思考引向深處。學生丙從個人體驗出發(fā),揣摩作者的感受,教師將前后觀點串聯起來,把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歸納?!按摗睂W生的對話并不斷跟學生確認傾聽內容,展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尊重。
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
傾聽意味著尊重他人和接納他人,態(tài)度與胸懷需要時間的積累,傾聽意識和傾聽技巧也要在每堂課中不斷強化和訓練。
一是培養(yǎng)傾聽姿態(tài)。教師要提醒學生及時停止其他學習活動,身體轉向發(fā)言者,目光注視發(fā)言者,從而讓發(fā)言者感到備受尊重。二是培養(yǎng)記錄習慣。記錄發(fā)言者的主要觀點,采用寫關鍵詞的方法來記錄;記錄觀點不一致的地方,為對比分析做好準備;記錄發(fā)言者的綜合表現,如姿態(tài)、表情、聲音、表達等各方面,以便進一步交流。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副校長,一級教師,廈門市骨干教師)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