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扎根理論,從我國高校學科交叉和科研人員的角度,通過對文獻和深度訪談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高校科研人員開展學科交叉的激勵機制,構建了“持續(xù)制度優(yōu)化下的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學科交叉融合激勵機制”模型,即要提高學科交叉的認可度,形成以獲得學術共同體認可為目的的內(nèi)生激勵機制;要加大增量資源投入,形成以增量投入為導向的外部激勵機制;而且要進行持續(xù)的制度優(yōu)化,構建精準的學科交叉組織支持激勵機制。
關鍵詞:高校;學科交叉;激勵機制;扎根理論
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fā)改委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雙一流”高校要打破傳統(tǒng)學科之間的壁壘,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學科交叉融合是多門學科基于內(nèi)在邏輯關系而進行相互融合滲透,是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催生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重要驅動力。以諾貝爾獎為例,近百年來超過40%的自然科學類獲獎者的研究領域屬于交叉科學,比如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就是依靠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交叉融合取得的。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和高校都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推動文、理、工、醫(yī)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但事實上,一方面是國家加大力度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但在現(xiàn)實中卻難以收獲較為明顯的成效;另一方面則是交叉領域研究人員的尷尬境地,“學科交叉重要,但做起來很難”,甚至成為交叉領域研究人員的共識,如經(jīng)費無處申請、成果無處發(fā)表、人員難受重視等管理和現(xiàn)實層面的問題,制約和阻礙著他們開展學科交叉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如何構建科學高效且符合交叉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激勵機制,有效激發(fā)和釋放科研人員進行學科交叉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成為高校學科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相關研究回顧
重要科學理論的突破、重大科學技術的產(chǎn)生越來越離不開學科的交叉滲透,各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如2002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建立了多個學科交叉研究中心,并設立了“多學科交叉研究人員培訓基金”,舉辦了“生命科學與物質科學交界的機構聯(lián)席會”,以促進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相互交流和溝通。國際著名大學也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如斯坦福大學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倡導確定了“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計劃”(Bio-XProgram),涉及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和醫(yī)學領域的眾多學科。
國內(nèi)外學者對學科交叉開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學科交叉的實踐,如范濤等研究了高校學科交叉的實踐,包括搭建“由虛到實”的發(fā)展支撐平臺、建立“學科特區(qū)”人才匯聚制度、構建內(nèi)外結合的科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實行團隊式研究生培養(yǎng)和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等[1];張弛等提出學科交叉導向的學術組織創(chuàng)新建設需要在“戰(zhàn)略—結構—文化—動力”四重維度上進行突破[2];林成華等研究了密歇根大學交叉學科教師聯(lián)合聘任制的經(jīng)驗與啟示,指出要建立完善聯(lián)聘教師的工作體系、成果認定及收益分配機制、學科資源分配機制、聯(lián)聘教師的績效評價機制、聯(lián)聘教師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3]。(2)學科交叉的影響因素,如PorterAL等列出各種影響跨學科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資助、專業(yè)定位、體制支撐,管理因素包括團隊、認知、處理難題和技術分類[4];鄭文濤分析了當前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包括頂層設計欠缺、內(nèi)生動力不足、評價體系滯后等[5];羅勤等指出我國高校學科交叉普遍存在內(nèi)涵認知不清、價值取向不一、目標指向偏離、發(fā)展載體缺失、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認為學科交叉應建立以政治論為主、兼顧認識論的價值取向,在操作層面上應選擇適合的學科交叉載體,探索“學科特區(qū)”人才匯聚制度,構建支撐學科交叉的運行模式[6]。(3)學科交叉的評價,如謝冉等指出建立適合跨學科研究特征的評估機制是提升跨學科研究質量的關鍵,要重視形成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的結合,強調評估結果的多元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提升跨學科研究評估的透明性和公開性[7];劉雪立等研究了學者及機構科學研究水平的跨學科評價指標體系,以學術論文被引頻次在學科內(nèi)的百分位數(shù)排序為基礎,建立了論文被引頻次的百分位數(shù)位置指標PR8值,以被引量和下載量為基礎,建立了學科標準化影響力指標FNII,用以實現(xiàn)學者和機構的跨學科評價[8];林風等研究了同行評審制度對交叉學科的影響,以申請科研基金支持的交叉學科項目的同行評審過程為研究對象,利用復雜網(wǎng)絡中的一些結論模擬了評審過程,發(fā)現(xiàn)如果與交叉學科關系緊密的是一個成熟的小眾學科,那么該交叉學科未來的發(fā)展受到該小眾學科影響很小,而如果與之緊密相關的是一個大眾學科,該交叉領域將很大程度受大眾學科影響[9]。
作為創(chuàng)新主體的科研人員是開展學科交叉的關鍵,科研人員進行學科交叉融合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激勵機制作為外部環(huán)境構建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科交叉的實踐、影響因素和評價等方面,而鮮有研究系統(tǒng)考慮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所需的激勵機制,也較少從科研人員的角度開展研究。因此,本研究將以學科交叉融合為背景,采用扎根理論探討高??蒲腥藛T開展學科交叉融合的激勵機制,不僅可以在理論上拓展激勵機制對科研人員開展學科交叉融合行為的影響,而且在實踐上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門和高校將激勵機制應用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提高學科建設績效。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者格萊瑟(Glaser)和斯特勞斯(Strauss)提出的定性研究方法[10],其主要宗旨是從經(jīng)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jīng)驗,然后上升到系統(tǒng)的理論。該方法的核心是資料收集和分析過程,這一過程包含理論演繹和理論歸納,即在系統(tǒng)性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事物現(xiàn)象本質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建構相關的理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訪談法來獲取相關資料和數(shù)據(jù)。根據(jù)本研究的目的,我們將訪談對象確定為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或者負責本單位學科建設的管理人員。為了使訪談樣本具有廣泛性,我們于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間利用開會和調研機會對北京、天津、西安、武漢、上海、南京、廣州等10所高校的訪談者進行訪談。鑒于交叉學科的復雜性,為了使訪談樣本具有代表性,我們選取的訪談對象中,科研人員盡量來自不同的交叉學科,如工科與理科交叉、工科與工科交叉、工科與文科交叉、工科與醫(yī)科交叉等,管理人員則盡量來自不同類型的高校,如工科高校、綜合性高校、醫(yī)科高校等。同時,為了使挑選的訪談者有權威性,以拓展模型的效度,我們選取的訪談對象是具有高級職稱且承擔過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項目、發(fā)表過交叉學科研究論文的科研人員,或者負責本單位學科建設工作五年以上的管理人員。最后獲得30個訪談樣本,其中科研人員24人,管理人員6人;從專業(yè)技術職稱結構與職務結構看,教授21人,副教授3人,處級管理人員4人,科級管理人員2人;從學科角度看,科研人員中醫(yī)工交叉背景有5人,工工交叉有6人,理工交叉有5人,文工交叉有4人,文理交叉有2人,文文交叉有2人;從管理人員的來源看,工科高校有3人,綜合性高校有2人,醫(yī)科高校有1人(具體如表1所示)。
三、研究過程
本研究采用了結構化的深度訪談法,請訪談者從學科角度和自身角度談談開展學科交叉研究工作的現(xiàn)狀、面臨的障礙、期望獲得什么樣的激勵或支持等,與每位訪談者的交流時間不少于30分鐘。通過訪談而獲得的一手資料可以有效地了解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對學科交叉融合的激勵需求和反應。資料編碼是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對訪談資料進行了整理、整合、質證與編碼,以保證資料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當前學科交叉融合的實際狀況。
(一)開放性編碼:提取概念和范疇
開放性編碼是指將訪談資料逐步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首先,我們對30份訪談資料進行清洗,將訪談者回答比較簡單、過于模糊的內(nèi)容予以清洗排除,整理出有效訪談的內(nèi)容。其次,根據(jù)開放性編碼的要求,我們對30位訪談者的有效訪談內(nèi)容進行編碼,提取出280條初始概念。再次,我們對開放性編碼進行多次整理分析,提煉出19個范疇,具體示例如表2所示。
(二)主軸編碼:提煉主范疇
主軸編碼是對開放性編碼信息的再次分析和聚類,通過類聚分析在不同范疇之間建立聯(lián)系。我們將開放式編碼中能呈現(xiàn)不同范疇之間聯(lián)系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訪談資料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和邏輯推理關系,歸類后可以提煉出6個主范疇,包括交叉學科人員考核聘任機制、交叉學科研究評價機制、交叉學科資源分配機制、交叉學科學術支撐體系、交叉學科學術建制、交叉學科組織管理機制等(具體如表3所示)。
(三)選擇性編碼:發(fā)現(xiàn)核心范疇
選擇性編碼就是從主范疇中甄別核心范疇,基于一定的邏輯關系和脈絡條件將核心范疇與主范疇和其他范疇進行關聯(lián),形成以主范疇為基礎的典型關系結構。通過對280條初始概念、19個范疇和6個主范疇的深入分析和梳理,我們總結出三個關系結構:一是交叉學科人員考核聘任機制和研究評價機制構成以獲得學術共同體認可為目的的內(nèi)生激勵機制,這是精神激勵;二是交叉學科資源分配機制和學術支撐體系構成以增量投入為導向的外部激勵機制,這是物質激勵;三是對交叉學科的激勵需要進行持續(xù)的制度優(yōu)化,通過交叉學科學術建制和組織管理機制的持續(xù)優(yōu)化來不斷強化對交叉學科的內(nèi)生激勵和外部激勵。進一步,我們挖掘了“持續(xù)制度優(yōu)化下的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這一核心范疇來統(tǒng)領其他主范疇。圍繞這一核心范疇,建構了“持續(xù)制度優(yōu)化下的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學科交叉融合激勵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
(四)模型闡釋與研究發(fā)現(xiàn)
我們進一步對“持續(xù)制度優(yōu)化下的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學科交叉融合激勵機制”模型進行分析闡釋,具體如下。
1.交叉學科人員考核聘任機制
高校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聘任,主要采用以科研人員個體為計量單元的成果認定模式。當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開展交叉合作時,由于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往往屬于不同的學院,這種以“個人為主”的成果認定模式會使得合作者之間在成果貢獻和知識產(chǎn)權歸屬認定上產(chǎn)生矛盾,既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也挫傷了科研人員參與學科交叉的積極性。有訪談者直接說,在現(xiàn)行體制下,合作發(fā)表的學術成果一般都只認定為第一作者的業(yè)績,這種做法忽略了其他合作人員的貢獻,容易挫傷他們參與交叉合作的積極性。有訪談者建議,對于不同學院的交叉學科合作者,合作發(fā)表的論文在考核聘任時可以均視為排名第一的作者。而且,訪談者反映,現(xiàn)在高校對科研人員的考核周期比較短,有些高校是每年一小考核、三年一大考核,但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產(chǎn)出周期長,科研人員晉升困難。由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徑是不同學科、不同機構的科研人員進行“跨學科”和“跨機構”的協(xié)同合作創(chuàng)新,會涉及多主體的復雜利益關系,因此需要優(yōu)化交叉學科科研人員的考核聘任機制,明確科研人員交叉合作研究的成果貢獻認定和知識產(chǎn)權歸屬,弱化短期考核指標,逐步建立和完善交叉學科的彈性績效考核機制,激勵科研人員積極投身于交叉合作研究中。
2.交叉學科研究評價機制
評價是衡量交叉學科研究水平的必要手段,在交叉學科的課題申報、論文發(fā)表、成果評獎等方面均需要進行同行評議。但是,交叉學科的評價標準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特點,由此造成了交叉學科評價的困難。很多訪談者提及,現(xiàn)有的評價以傳統(tǒng)學科標準為體系、本專業(yè)同行評議為主,但現(xiàn)實中卻缺少相同交叉學科背景的同行評議專家。有訪談者指出,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知識體系,相對傳統(tǒng)學科而言,具有大跨度學科交叉研究背景的專家相對較少,可能導致學科交叉研究評價面臨“外行評內(nèi)行”的困境,使得科研人員的學術成就得不到評審專家的客觀評價。也有訪談者指出,交叉學科因其多學科性和交叉性,有時可以將其他學科的理論應用于本學科,并產(chǎn)出一系列成果,這也導致別人懷疑其專門性理論太少,使得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評價變得更加復雜。需要指出的是,交叉科學研究并不等同于高影響力研究,不同的學科領域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也不能簡單的以引文頻次等單一指標評價交叉科學研究的影響。而且,現(xiàn)行的評價標準更多注重項目、論文、成果、獲獎等量化標準,重階段性結果輕過程性進展,這些都不符合學科交叉周期較長、階段性成效不明顯的特點,從而制約了學科交叉在更深層次開展??梢姡枰茖W合理的交叉學科研究評價機制,才能有效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3.交叉學科資源分配機制
以項目合作為紐帶,以資金投入為支撐,是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政府層面,交叉學科研究較難獲得政府的項目經(jīng)費支持。很多訪談者表示,在他們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初期,特別難獲得國家科研項目的資助,常常找不到交叉研究的項目申報指南,而且資助率較低、經(jīng)費也較少。國外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如英國政府曾對該國的7個國家級研究理事會進行三年期審查,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國家級研究理事會的管理結構沒有服務好跨學科的研究,使得跨學科研究比主流的工作更難以獲得資金支持。[11]在高校層面,其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以學院為投入主體,將學科建設經(jīng)費、實驗場地、研究生指標等分配給學院,導致資源分散在單一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難以集中資源共建共享。而且,交叉學科的研究生招生也存在一些問題。有訪談者說,他從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醫(yī)學的交叉學科研究,但大類屬于控制科學與工程范疇,因此他的招生范圍也被限定在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在目前的招生體制下難以招到醫(yī)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梢?,為推進交叉科學研究,應加強交叉學科的資源投入導向,如設立交叉學科研究項目、交叉學科研究生學位,提供專門的交叉學科實驗場地等。而且,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科研究,交叉學科項目更具有風險性,政府部門或高??梢詾榻徊鎸W科研究設置相應的種子基金,做類似風險投資的基金投入,以鼓勵學科交叉研究的開展。
4.交叉學科學術支撐體系
交叉學科的發(fā)展需要高水平的支撐平臺載體。以美國高校為例,其實施學科交叉的支撐載體主要包括實體性的交叉學科學院、交叉學科建設項目和非實體性的學科交叉研究中心(所)等三種形式。我國高校也在積極創(chuàng)新交叉學科平臺的建設模式,如北京大學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該院已建立了生物醫(y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化學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等若干前沿交叉學科研究群體,而且有專門的“雙一流”學科建設經(jīng)費和研究生招生指標。一位北京大學的訪談者表示,他不僅可以在學院拿到研究生招生指標,也可以在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拿到招生指標,這對他是很大的激勵。另一方面,溝通和互動是科研人員進行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途徑,交叉學科的發(fā)展特別需要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臺,以增加不同學科領域研究人員見面和交流的機會。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2014年設立了數(shù)學天元基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建設項目”,針對若干數(shù)學交叉領域或專題,以依托單位固定人員與訪問人員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國內(nèi)外專家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通過學術活動來凝聚國內(nèi)相關研究隊伍,促進實質性的合作研究。有訪談者表示,通過這個平臺建設項目,他可以和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和學術研討,通過不同學術思想的碰撞、切磋、滲透和融合,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5.交叉學科學術建制
我國的學科劃分很細,在國家標準學科分類中,有13個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111個,二級學科375個,三級學科2382個,但是沒有對交叉學科設置作出專門安排。從科學資助機構申請代碼來看,各國科學基金會申請代碼均少于500個,而我國自然科學基金2018年的三級申請代碼有2111個。劃分過細的學科分類和項目申請代碼,會造成各個學科隔離,不利于交叉。而且在目前的學科建制下,政府主管部門很強調成果的學科歸屬。例如教育部全國第四次學科評估,是以現(xiàn)有的學科劃分為基準,要求教師、學生、平臺、成果等有明確的學科歸屬。有訪談者指出,這種評估模式進一步固化了現(xiàn)有學科的架構,加重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得交叉學科難以具有國家層面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學科尚沒有專門的學術建制,常會遭受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和固有研究體制的阻力,得不到政策、制度的鼓勵和保障。有訪談者說,因為交叉學科歸屬不明,會帶來基金課題申報、學位授權點申報以及學術成果發(fā)表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在科研立項、成果評獎時常常被邊緣化。因此,激勵交叉學科的發(fā)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改革傳統(tǒng)的學科體制,賦予新興交叉學科與傳統(tǒng)學科同等地位,比如在學科目錄中給予交叉學科明確的歸屬與認可,從制度上保障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活動的開展。
6.交叉學科組織管理機制
政府主管部門主要按單學科進行管理機構設置,沒有設置專門的交叉學科管理機構,這難以高效地促進學科交叉。有幾位訪談者均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按學科設置了五大學部,包括數(shù)理學部、生命科學部等,但交叉學科的項目往往不知道該向哪個學部申請。同時,傳統(tǒng)的院系制對學科交叉是一大障礙,院系文化會催生出強烈的專業(yè)認同,從而造成對其他領域的偏見。有訪談者指出,我國高校主要采取以學院為單位的學科歸屬管理模式,師資編制隸屬于以單一學科為基礎的學院,教學和科研活動也以學院為載體開展,導致人才培養(yǎng)、學術交流、科學研究很難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因此,如何打破原有院系的束縛,讓來自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員積極開展交叉合作,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也有些高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如清華大學形成了體系化的推進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建設思路,在校內(nèi)專門成立跨學科交叉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和跨學科交叉科研機構管理辦公室,統(tǒng)籌組織和管理全校跨學科交叉研究工作,而且清華大學允許教授同時在其他院系兼聘教授,只要學校、教授和院系三方達成協(xié)議就可以,通過這些系統(tǒng)的舉措來激勵不同學科科研人員之間的交叉合作。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學科交叉是異質組織間的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遠比同質組織之間或內(nèi)部的知識融合活動復雜和困難,所以學科交叉融合的開展更需要進行激勵。開展學科交叉研究的關鍵在于科研人員,因此學科交叉激勵機制的根本在于激發(fā)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主動突破學科壁壘、排除觀念障礙,積極參與學科交叉融合。
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學科交叉激勵機制,應是“持續(xù)制度優(yōu)化下的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相結合的學科交叉融合激勵機制”。首先,科研人員進行學科交叉的個體行為,其誘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學科交叉可以獲得學術認可,比如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考核聘任中得到合理的貢獻認定,研究成果的水平可以得到合理的評價;二是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學科交叉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比如有專門設置的交叉學科項目、額外的交叉學科研究生指標,有實施學科交叉的實驗平臺、交流平臺等。對于學科交叉的激勵包括內(nèi)生激勵(即精神激勵)和外部激勵(即物質激勵)。而且在學術界,學術認可與科研資源往往成正比的關系,即科研人員越被學術界認可,其獲取科研資源的能力就越大,所以在學科交叉激勵機制中,內(nèi)生激勵與外部激勵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其次,需要進行持續(xù)的制度優(yōu)化來激勵學科交叉,即針對交叉學科學術建制和組織管理機制中的不合理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科交叉制度的建設、補充,不斷優(yōu)化學科交叉制度體系。
(一)提高學科交叉的認可度,形成以獲得學術共同體認可為目的的內(nèi)生激勵機制
科研人員作為學術共同體的一員,是在學術共同體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學術共同體的認可,不僅能為科研人員帶來更好的學術聲譽,讓他們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而且可以使他們在學術共同體和學術體制的競爭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這也是科研人員自我實現(xiàn)程度的重要標志。[12]當學科交叉行為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使得科研人員在學術共同體中獲得強烈的歸屬感,能夠極大地增加科研人員的自信心,從而對參與學科交叉融合活動抱以更大的熱忱。而且,根據(jù)社會交換理論中的互惠觀點,來自學術共同體對學科交叉融合的期待及認可將會轉化為科研人員個體的創(chuàng)新動力,進而把學科交叉融合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在學術共同體中形成學科交叉的共識,提高交叉學科的認可度,首先要設計符合學術共同體價值取向的交叉合作研究成果的貢獻認定、知識產(chǎn)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重視和認可交叉領域研究科研人員的個人價值,在此基礎上完善交叉領域科研人員的考核聘任機制,以提升交叉領域科研人員的職業(yè)滿足感。其次,要建立符合交叉學科特點的同行評價體系,包括交叉學科研究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等,對交叉領域研究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霸诳茖W中,承認是財產(chǎn)的功能等價物?!盵13]研究成果獲得更多學術同行及社會的承認,是激勵科研人員從事學科交叉合作的重要動力。再次,針對交叉學科的跨學科屬性、多學科知識領域、研究范式的交叉融合等特點,重塑交叉學科研究的學術價值觀,鼓勵交叉領域科研人員進行合作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寬容失敗。
(二)加大增量資源投入,形成以增量投入為導向的外部激勵機制
交叉學科的發(fā)展往往要經(jīng)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起步與建設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研究任務的開展、儀器設備的購置、實驗室的環(huán)境建設、學術交流活動等。通過加大增量資源投入,可以引導和激勵科研人員更加積極地開展學科交叉。一方面,增量資源投入可以回應科研人員對學科交叉未來可獲得性的期待,因為物質是最基本的需求,個體通常期望自己的努力能換取一定的物質利益,這種期望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心理契約[14],通過增量資源投入可以使得科研人員感受到整個社會非常重視學科交叉,這也是學科交叉行為的獎賞制度。另一方面,基于創(chuàng)新績效的增量資源投入還能向科研人員傳遞社會對其學科交叉認可的信號,幫助其樹立對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的信心。有證據(jù)表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至關重要一步是設立跨學科項目,歐盟在評估其研究與開發(fā)的第五框架計劃時就發(fā)現(xiàn)通過設立跨學科項目可以有效激勵跨學科研究工作的開展。[15]我國相關部門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積極探索,為學科交叉提供更多的增量資源。如新出臺的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代碼中共有5個科學部涉及申請代碼調整;其中,信息科學部增加了交叉學科領域申請代碼,集中受理信息科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領域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通過設立交叉學科專項資助資金,對前沿性綜合交叉領域研究給予優(yōu)先支持。在高校層面,也應從以學科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轉變?yōu)橐詥栴}研究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如設立學科交叉的“種子基金”,建立實體性的學科交叉研究機構,設置交叉學科研究生學位,組織召開多學科的學術研討會,為學科交叉合作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通過加大增量資源的投入,確保交叉領域研究人員付出與回報的平衡,激發(fā)和調動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培育并產(chǎn)出新興交叉學科。
(三)進行持續(xù)的制度優(yōu)化,構建精準的學科交叉組織支持激勵機制
學科交叉融合應向體制化、制度化及管理的可操作化邁進,這需要進行持續(xù)的制度優(yōu)化。從國家層面,應采取宏觀引導的方式為學科交叉提供內(nèi)在的驅動力,從學科設置、資源配置、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組織建構和制度設計,精準利用政策工具引導和促進學科交叉與合作,大力推廣學科交叉的理念。同時,應組建國家層面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分析和評價我國學科交叉的情況,準確識別學科交叉過程中出現(xiàn)的體制機制障礙,進而對相關政策與制度進行持續(xù)性的改進,營造更加有利于交叉學科發(fā)展的環(huán)境與氛圍。來自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變革是交叉領域研究人員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將使其感受到學科交叉融合被賦予的價值。從高校層面,高校應該對自身制度進行重塑,從學科交叉的發(fā)展戰(zhàn)略、管理機構、管理制度和資源配置等多方面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系統(tǒng)設計。正如北美大學聯(lián)盟(AUU)在報告中指出:“學科交叉研究的增長給大學管理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他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以推動那些前景廣闊的跨學科計劃,并為這些計劃提供有利于其成長的舒適環(huán)境?!盵16]因此,既要站在宏觀角度對學校的多學科交叉實施戰(zhàn)略引導,合理選擇交叉學科建設路徑,又要站在微觀層面結合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積極搭建致力于學科交叉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組織,探索有利于學科交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有利于學科交叉的物理空間,營造有效增進合作意愿、激發(fā)交叉靈感的學術氛圍。
參考文獻:
[1]范濤,宋英華,梁傳杰.高校學科交叉的探索與實踐:以武漢理工大學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學科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9):32-38.
[2]張弛,張聰.“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科交叉導向的學術組織創(chuàng)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7(5):77-82.
[3]林成華,徐瑞雪,王雅莉.密歇根大學交叉學科教師聯(lián)合聘任制的經(jīng)驗與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2):40-48.
[4]PORTERAL,ROESSNERJD,COHENAS,etal.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Meaning,MetricsandNurture[J].ResearchEvaluation,2006,15(3):187-195.
[5]鄭文濤.“雙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0-166.
[6]羅勤,梁傳杰.論高校學科交叉的困境與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89-194.
[7]謝冉,張兄武.重構跨學科研究評估[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8,34(4):19-27.
[8]劉雪立,盛麗娜,董建軍,等.跨學科學術評價指標PR8和FNII的構建及實證研究:以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7(12):53-65.
[9]林風,鄧鍔,魏瓊書,等.同行評審制度對交叉學科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7,38(4):292-296.
[10]GLASERBG,STRAUSSAL.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M].NewYork:AldinePublishingCompany,1967.
[11][15]RICKR.Grantgiving:GlobalFunderstoFocusonInterdisciplinarity[J].Nature,2015,525:313-315.
[12]付曄,楊軍.論高校科研經(jīng)費使用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與治理[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14,26(4):116-121.
[13]JONATHANRC,StephenCole.SocialStratificationinScience[J].Chicn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46.
[14]蒲勇健,趙國強.內(nèi)在動機與授權決策[J].管理工程學報,2005,19(1):108-114.
[16]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Reportofthelnterdisciplinaritytaskforce(2005)[EB/OL].http://www.aau.edu/WorkArca/showcontcnt.aspx?id=462&LangType=1033.
(責任編輯 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