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亞英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教師”這一職業(yè)有過許多稱謂。而在我看來,“先生”一詞最為貼切。何謂“先生”?我以為,首先得“學高”,得有學問、有學識、有學養(yǎng),就某個領域、學科能有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本領,歸根到底,得對這個領域、學科有研究、有見地、有建樹;其次,得“身正、行正、意正”,需要有高尚的品格、燦爛的人格讓人尊之敬之、聽之從之,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能做到這兩點,才可被稱得一聲“先生”。
但,從“先生”成長為“大先生”,需要一個修煉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也就是說,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指向人的發(fā)展,其根本目標是育人育德。因此,在教師的職業(yè)生涯里,應該時常叩問自己三個問題,來保證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不走偏,并讓自己完成從“先生”向“大先生”的轉變。
第一,我的學識在持續(xù)增長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似乎并不缺少“知識”,因為,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一系列標志著這個時代最前沿的事物、工具讓所有的知識呈現(xiàn)全面打開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想要尋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似乎不再是一件難事。作為教師,教的不再是那晃晃蕩蕩的“半桶水”;作為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中,再也不會因為“曾經的故事”而感到驚奇。那么,如何保障師者的權威性?我以為,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個時代的“大先生”,再也不是一種嚴肅、刻板的形象,而應該是“百科全書”,有千般武藝,能萬事通達。
第二,我把學生裝在心里了嗎?我們無法奢求每一位教師都能成家成名,但如果要成為一位有愛的教師、一位把學生裝在心里的教師,這是可以做到的。這些年,我們看到了堅守大山多年的張玉滾老師、背學生過河多年的鄒桂芬老師等事例。這些教師用實際行動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大愛無言”,什么是“高尚師德”,什么是“為人師表”。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非教育場域中,把學生裝在心里,這既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職責。所謂“學生立場”“學生本位”,唯有看得見、聽得見、想得起、裝得下學生,才能真正遇見“學生”。
第三,我的精神與人格燦爛嗎?懷特海認為,一個人唯有立起身來,才能夠環(huán)顧四周,才能夠有大視野、大格局。作為這個時代的“大先生”,我們不僅要把腰板挺直讓身體立起來,更需要讓自己的精神與人格立起來。我們需要有讀書人的情懷,需要有作為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需要讓光明的精神與璀璨的人格去照耀每一個敞亮的生命,以一種獨有的氣韻風貌去詮釋自己對教育人生的理解。
學識廣博而不失風趣文雅,心中有愛又每日向光而行,精神璀璨且人格光明,我想,這就是一個“大先生”的風范吧!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