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玉
摘 要:近年來,隔代教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眾多家庭教養(yǎng)子女的主要方式。與此同時,隨之產生的親子關系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何對隔代教育背景下的親子關系改善進行介入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問題。而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和價值觀有利于親子關系的改善。因此,本文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fā),在分析當前隔代教育現狀及其背景下親子關系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析社會工作介入親子關系改善的優(yōu)勢及策略。
關鍵詞:隔代教育;親子關系;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與孫輩一起生活,并承擔起撫養(yǎng)教育孫輩的主要或全部責任[1]。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隔代教育家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父母沒有時間看管孩子的問題,但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與矛盾。其中,在親子關系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為,處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不容樂觀。因此,在隔代教育背景下對親子關系改善進行介入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將在闡述隔代教育現狀及其背景下產生的親子關系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從社會工作視角介入改善親子關系。
二、隔代教育的原因及現狀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原因
一方面,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許多父母受工作和生活等因素的影響,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很少有時間來陪伴子女,而雇傭保姆或交由托兒所等機構需要一定的費用,并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因此,很多父母更傾向于將自己的子女交由祖輩進行照顧與教育。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許多祖輩父母愿意為自己的兒女奉獻,且大都認為幫忙照顧孫子女是自己的責任,加之很多祖輩父母退休后的空閑時間比較多,容易在精神上感到空虛,而照料孫子女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快樂[2],因此他們愿意并渴望照料與撫養(yǎng)孫子女。在這兩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隔代教育的出現與存在成為一種必然。
(二)隔代教育的現狀
1.隔代教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口的大量流動,使得接受隔代教育的家庭越來越多。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xiāng)20 083位老人的調查得知,隔代撫養(yǎng)孫輩的老人在城鄉(xiāng)分別高達71.95%和73.45%[3],同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在2016年對194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5.2%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隔代教育情況普遍[4]??梢?,隔代教育在我國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2.隔代教育的弊端大于優(yōu)勢
很多學者對隔代教育的優(yōu)勢和弊端進行了大量探討,但總的來說,隔代教育的弊端大于優(yōu)勢。
在一定程度上,隔代教育有利于實現年輕父母、祖輩家長以及孫輩孩子的共同成長[5],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影響[6]。除此之外,在城市家庭環(huán)境下,隔代教育對2~3歲兒童的工作記憶可能有著積極的影響[7]。也有學者指出,祖輩父母給予更多關愛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促進孫輩子女同輩交往能力的發(fā)展[8]。
但是隔代教育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與矛盾。首先,從家庭的角度出發(fā),祖輩父母同父輩父母之間因所處時代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易在教育觀念、育兒理念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產生不一致,從而引發(fā)家庭矛盾。同時,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父母承擔或代替了原本父母的角色,使得家庭系統(tǒng)因家庭結構的改變而失衡,家庭中子女和父母的互動減少,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從而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其次,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9]、行為習性、依戀情感和社會性交往的發(fā)展[10],而處于單親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封閉自鎖、逆反心理、產生雙重人格和消極情緒等問題[11]。最后,從祖輩的角度出發(fā),有學者研究發(fā)現,祖父母在參與隔代教育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12],他們在睡眠質量上存在問題,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3]。
三、隔代教育背景下的親子關系問題
親子關系是最基本的家庭關系之一,是人成長中最先接觸的“第一關系”,它對人一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在隔代教育背景下,部分親子關系卻呈現出缺乏溝通、關系淡薄以及易發(fā)生沖突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
(一)親子之間缺乏溝通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由于受工作及生活等因素的影響,將子女主要交由祖輩進行照顧與看管,與子女相處時間比較少,溝通時間相對來說也比較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完全交由祖輩照料,致使留守兒童成為隔代教育家庭的典型群體。留守兒童的父母平時主要通過電話以及視頻等方式與子女進行線上交談,親子溝通不及時,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除此之外,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缺乏親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在僅有的交流時間中,部分父母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以及最近的表現如何,而缺少對子女心理層面的關心以及情感表達,親子溝通缺乏有效性。
(二)親子關系淡薄
童年的陪伴對親子情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而處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父母,在子女成長以及教育過程中缺位或較少參與,使得他們與子女之間的互動少、親密度降低,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與子女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同時,部分祖輩在與父輩發(fā)生沖突與矛盾后,會在孫輩面前抱怨,從而使得孫輩子女對父母在心理上產生誤解,進而與父母關系疏遠,親子關系變得淡薄。除此之外,由于部分祖輩教育觀念比較落后,不懂得如何正確教育孫子女,對孫子女過于溺愛,這與部分父輩父母“嚴厲”的形象形成對比,使得子女與祖輩的關系要好于與父輩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隔代親”的現象。
(三)易發(fā)生沖突和矛盾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部分父母因缺少對子女的陪伴而感到愧疚,從而希望通過物質補償來彌補對子女陪伴的缺失。加之部分祖輩父母對孫輩子女過于溺愛,久而久之,將不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容易使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當他們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極易與父母產生沖突和矛盾。
四、隔代教育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親子關系改善的優(yōu)勢
在隔代教育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親子關系改善具有獨特優(yōu)勢。一方面,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yè),它強調在助人的過程中發(fā)掘對方的資源和優(yōu)勢,提高服務對象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社會工作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時,可以運用不同的專業(yè)方法和技巧,針對不同的家庭及其需求,選取不同的理論,如以符號互動論為基礎促進親子之間更好地互動。
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yè)的資源鏈接者,可以有效針對不同隔代教養(yǎng)家庭親子關系改善的不同需求,為服務對象鏈接資源,幫助他們整合來自社區(qū)、學校以及政府中的各種資源,以促進他們之間親子關系的改善和健康發(fā)展。
五、隔代教育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親子關系改善的策略研究
(一)以家庭為中心,深入探析內在需求
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親子關系時,要以服務對象的家庭為中心,深入探析服務對象以及家庭的內在需求。針對不同的家庭結構以及家庭溝通方式,遵循家庭個別化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運用觀察、例子使用、聚焦以及再標簽等專業(yè)技巧,為隔代教育家庭提供生活教育、溝通培訓等有關家庭的主題活動服務,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系,改變家庭的不良運轉模式,進而促進整個家庭的發(fā)展。
需要注意的是,社工在介入改善親子關系時,不僅要關注父輩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方式,而且要關注祖輩與孫子女的相處模式與教養(yǎng)觀念,加強祖輩與父輩之間的溝通,在肯定祖輩辛苦付出的基礎上轉變他們不良的教育觀念。同時,社工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家庭內部的某個成員開展個案工作,以促進目標更好的達成。
(二)開展多類型小組活動
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親子關系時,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小組活動。這就需要依照不同的小組目標,先篩選出特定的小組成員,從而有針對性地組建不同形式以及主題的親子并行小組、溝通小組、成長小組以及教育小組等。
社工在開展小組活動時,不僅要關注子女的需求,而且要多關注家長的需求。同時,社工可以定期開展焦點小組,招募社區(qū)領袖以及隔代教育家庭中的代表成員,共同探討社區(qū)內部隔代教育家庭的現狀以及如何更好地為隔代教育家庭提供親子服務,充分調動居民的力量,讓居民參與到服務的商討以及決策中,以推動社工專業(yè)服務更好地發(fā)展。
(三)聯合多方組織,推進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銜接
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是兩種基本的家庭教育方式,社工在介入改善隔代教育家庭的親子關系時,需要充分調動專業(yè)力量,聯合多方組織及部門,共同推進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銜接。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發(fā)揮資源鏈接者的作用,鏈接學校資源,建立健全家長學校制度,開展針對祖輩父母的教育課程、向父輩宣傳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同時,社會工作者應以社區(qū)為依托,聯合婦聯以及衛(wèi)生健康委等部門,充分利用社區(qū)內現有的資源,推動建立長期隔代教育指導場所,開展多種社區(qū)活動,如教育講座、溝通課堂、知識競賽以及親子戶外運動會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還可以扮演倡導者的角色,在全社會宣傳隔代教育的現狀以及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共同推動隔代教育背景下的親子關系健康發(fā)展。
六、結語
目前,我國的隔代教育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隨之產生的親子關系問題也逐漸引起很多學者關注。針對隔代教育背景下所產生的親子關系問題,社會工作應以家庭為中心,深入探析隔代教育家庭的內在需求;充分發(fā)揮社會工作優(yōu)勢,開展多種類型的小組活動;聯合多種社會組織及政府部門,共同推動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相銜接,從而促進隔代教育背景下親子關系的改善和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段飛艷,李靜.近十年國內外隔代教養(yǎng)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2]嚴成樑.延遲退休、隔代教養(yǎng)與人口出生率[J].世界經濟,2018(6):152-172.
[3]朱四倍.“最美家庭”不拒絕隔代教育[N].北京日報,2015-12-16(019).
[4]黃沖,池碧云.85.2%受訪者認為:隔代教育現象普遍[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6(1):15-16.
[5]王濤.“共生”視域下隔代教育的價值[J].學前教育研究,2012(11):31-33.
[6]張寶瑩,韓布新.隔代教養(yǎng)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7):835-841.
[7]金陽,王明怡.隔代教養(yǎng)對2~3歲兒童氣質語言理解與工作記憶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8):919-921.
[8]嵩鈺佳,鄧麗華,申美玲,等.祖父母教養(yǎng)與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16(11):17-23.
[9]王玲鳳.隔代教養(yǎng)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10):672-674.
[10]宋衛(wèi)芳.隔代撫養(yǎng)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人民論壇,2014(8):165-167.
[11]李星,李紅浪.單親家庭隔代教育的心理學思考[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63-66.
[12]張?zhí)O,陳莉軍,李玉麗,等.父母教養(yǎng)壓力量表用于隔代教養(yǎng)祖父母人群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16):4089-4091.
[13]李少杰,李玉麗,尹永田,等.隔代教養(yǎng)老年人睡眠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9(6):76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