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林,王海東,吳曉剛,楊會軍,王鵬飛,倪角角,馬茜茜
1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 甘肅蘭州 730000
2 甘肅省中醫(yī)院 甘肅蘭州 730000
3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 甘肅蘭州 730060
火龍罐是基于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經現代改良研制出的一種用器皿承裝艾條或艾絨作為灸療火源、于皮膚表面灼艾的特殊罐灸療方法?;瘕埞薰蘅谠O計為規(guī)則花瓣狀結構,以發(fā)揮其刮痧按摩之功,罐體由玄石加紫砂混合后燒制而成,賦予其土的特性,意在厚土以伏火,以制灸療火源走而不守之弊。據此,火龍罐可在充分發(fā)揮其溫、補、通、調之功的同時,并求機體陰平陽秘[1]。
“關”為關元穴,“營”即臍下營,“守關走營”即以灸療關元穴為主,同時施罐于臍下營的火龍罐灸療方法。
《靈樞.寒熱病》最先記載了關元一詞,關即關藏之意,元指元氣,關元穴為關藏人身元氣之處,為先天之氣海,是任脈循行于腹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經穴,且關元穴近女子蓄血之處,故王海東主任醫(yī)師著重突出關元穴在火龍罐“守關走營”治法中的地位,灸療關元穴以培補元氣、調和氣血、解痙止痛。關元穴又為足三陰、任脈之會及小腸募,具有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之功,被廣泛應用于帶下、不孕、月經病等婦科諸疾的治療[2]。
考究歷代文獻對“臍下營”的相關記載,主要有兩種解釋:其一是以馬蒔、張介賓等醫(yī)家為代表,將“臍下營”釋為陰交穴。其二則是以張志聰、高士宗等醫(yī)家為代表,將“臍下營”釋為臍以下、恥骨聯合中央以上[3]。詳查“臍下營”中“營”之釋義,一說為經脈和俞穴,經脈為營運氣血的管道,故稱為營。如《靈樞·禁服》言:“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營輸,乃可傳于大數[4]”。一說有圍繞而居之義,如《說文解字》指出:“營,帀居也?!倍斡癫米ⅲ骸皫?,各本作市……蓋由古本作匝,故有訛為市者。帀居謂圍繞而居?!贝送猓嗅t(yī)所講之“營”亦可寫作“榮”字,具有化生血液和營養(yǎng)周身之功。故據此三點可將“臍下營”理解為臍至恥骨聯合中央的腧穴,及其周圍具有濡養(yǎng)腧穴作用的經脈及節(jié)數。
言及沖脈,皇甫謐錄《素問》云:“沖脈起于氣街,并陽明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5]”。據此可知沖脈循行于腹部的部分恰與“臍下營”所指范圍重合,而沖脈為奇經,它的功能以臟腑為基礎,與肝脾腎及胞宮聯系密切,正如《靈樞·逆順肥瘦》所言:“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6]故知臍下營所指部位覆蓋了沖脈的起始之處,且與臟腑關系密切。
歷代醫(yī)家治療婦科病尤為重視沖任二脈,常沖任并提,故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之說。臍下營所指的臍以下、恥骨聯合中央以上的腧穴主要由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任脈的腧穴構成,據《素問·骨空論》所言:“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7]同時參考《黃帝內經》對經穴的認識,即經穴為“脈氣所發(fā)”,可知中極、關元二穴均為任脈經氣出于體表之處[8]。此外,任脈作為奇經八脈之一,其循行所過共有24個腧穴,其中包括6個臟腑之募穴,但在“臍下營”所在范圍的募穴就獨占其三,且皆居下焦,又,募穴為各臟腑經氣集聚、出入人體內外的門戶,又為元氣所聚之處,與臟腑聯系密切[9],據此可知,臍下營與沖任二脈聯系極為緊密。
不同于醫(yī)學院校教科書所講,任脈行于人體前正中線,督脈行于人體后正中線,現諸多學者研究認為任脈與督脈均為環(huán)狀結構,如環(huán)無端,且符合中醫(yī)學陰升陽降之理論,分別嵌于人身之前后,督脈在人體后正中線浮于體表上行,在前正中線深入于內而下行,任脈恰好與此相反。因此臍下營所在部位深層亦有下行之督脈,正如《素問·骨空論》所言“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足見臍下營對督脈病癥治療的重要性[10]。此外,《儒門事親·證婦人帶下赤白錯分寒熱解》指出:“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以帶脈束之。[11]”故知帶脈可約束諸多經脈,起到調節(jié)經氣的作用,但又受諸經之氣的濡養(yǎng)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12]。
綜上可知,“臍下營”所指“臍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腧穴,及其周圍具有濡養(yǎng)腧穴作用的經脈及節(jié)數?!彼婕暗降钠娼浿饕獮闆_、任、督、帶四經,五臟分運,四條奇經各司其職,胞胎下系命門,在天癸的作用下,共同構成了中醫(yī)婦科的生理病理軸:沖、任、督、帶→胞宮→五臟→命門[13]?;瘕埞奘仃P走營法治療婦科疾病時以通調沖任督帶為主,借火性熱而至速之力、艾葉芳香而透達之功直入腠理,以達胞中,益火之源,溫十二經氣血、回垂絕之元陽。并可走泄五臟六腑有形、無形之邪,并調理下焦氣機,培腎固本。
施罐時,囑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并于臍下營區(qū)域均勻涂上適量的蘄艾精油,施罐者檢查罐口有無破損,將蘄艾柱置于罐體內充分點燃,待罐口溫度適宜時,施罐者單手持罐,手掌小魚際先接觸皮膚后落罐于關元穴處,留罐約3min,然后自關元穴至恥骨聯合處行揉罐法,即手持火龍罐回旋打圈,并施加適度壓力,緩慢走罐至恥骨聯合上緣后隨即改變方向,自恥骨聯合上緣至關元穴處行推刮法,操作時將罐口抬起15°,利用罐口花瓣狀結構內側緣推刮臍下營皮膚至關元穴處,是為“走營”一次,隨即在關元穴處繼續(xù)留罐約3min,是為“守關”一次,以此類推,循環(huán)往復,總計守關走營5次,時間約為20 min,行“走營”法時亦可根據情況交替使用火龍罐點、震、扣、碾、推、按、撥、揉、熨、燙等不同手法[14]。操作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感受,以皮膚紅潤、出現瘀點為度。隨后擦拭患者皮膚表面殘留蘄艾精油,囑患者避風寒。
葉天士治療婦科疾病時常從沖、任、督、帶入手,強調溫養(yǎng)、填補奇經,以調養(yǎng)精血之憊、資陰血之源。葉天士以為奇經為病當調和氣血,無論病情虛實,均予通因一法。見奇經實證則疏達通絡,使氣血暢通,見奇經虛證則在填補精血的基礎上加以活血通經,寓通于補。諸經調達,則行血氣而營陰陽之功完備,人體機能亦日臻向榮,以達陰平陽秘[1]。又如前文所述,臍下營與婦科病生理病理軸關系極為密切,故可通過臍下營調補沖任督帶以治療婦科諸疾。
以痛經病為例,其病位在沖任、子宮,病機主要為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的不通則痛以及氣血虛弱、腎氣虧損導致子宮失于濡養(yǎng)而成不榮則痛[16],有醫(yī)家認為當今社會痛經病有著病因復雜、虛實相兼且以氣滯血瘀為主的特點[17]?;瘕埞抻谀毾聽I部位行“守關走營”法,以溫通之火龍罐灸療關元穴,可利用艾葉溫熱透達之功,調和氣血,溫養(yǎng)、填補奇經,是為榮則不痛;“走營”法可利用火龍罐推法、刮法、運法等不同的手法,松解臍下營部位的肌肉與筋膜,以達到疏通經絡、行血散瘀的作用,是為通則不痛。
言及帶下病產生的機理,《儒門事親·證婦人帶下赤白錯分寒熱解六》指出:“沖、任、督三脈,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白物滑溢,隨溲而下,綿綿不斷,絕不痛也”[18]。說明諸經有病,即會損及帶脈,帶脈失約,而致帶下病。帶脈作為人體唯一橫行的經脈,可約束諸多經脈,具有調節(jié)臟腑經絡之功,起到調節(jié)經氣的作用,但又受諸經之氣的濡養(yǎng)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傅青主著重強調調理臟腑經絡以治帶脈,進而調治帶下病[6]。施火龍罐于臍下營,可充分發(fā)揮火龍罐溫、補、通、調之功,溫十二經氣血、培補元氣、通利經脈、調和氣血,諸經通利則帶下諸疾自消。
論及不孕癥的治療,《靈樞·決氣篇》云:“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謂精”。是故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需互為依存、相互促進,在腎氣盛、天癸至、太沖脈盛、任脈通調的基礎上,陰陽和合,故能有子[19]。此外,有學者以《黃帝內經》中“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一理論為依據,認為氣機升降失司導致五臟功能失調、陰血運化失常為不孕癥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并以恢復氣機升降、合和血氣為治療大法,所獲臨床療效頗著[20]。因此施火龍罐于關元穴,培補一身元氣,并以“補”促“通”,行罐于“臍下營”,溫陽十二經氣血,以“溫”助“通”,并可走泄五臟六腑有形、無形之邪,使氣機調達、營血充沛、臟腑合和、胞宮充養(yǎng)且疏泄正常,以恢復中下二焦之氣機,充養(yǎng)先后天之本,化生精血培補陰陽。
火龍罐常被用于脊柱區(qū)以治療督脈病癥,鮮有施罐于腹部者,而王海東主任醫(yī)師提出的火龍罐“守關走營”法不僅極大的豐富了火龍罐的治療方式與思路,且在婦科疾病的治療當中具有確切的療效以及充分的理論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指導意義。再者,在臨床中應當重視“臍下營“所指的臍以下、恥骨聯合以上部分,其不僅在治療婦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還可以通過調補沖、任、督、帶以通達全身經絡及五臟六腑,以求陰平陽秘,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瘕埞拮鳛橐环N集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方法而成的中醫(yī)特色療法,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幾乎沒有毒副作用,且療效顯著,極具推廣意義。不足之處在于火龍罐治療婦科疾病的確切療效還有待設計臨床隨機對照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