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外周T 細胞淋巴瘤屬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其臨床表現(xiàn)可見很顯著的特異性而且這種疾病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疾病發(fā)展非常快速,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即使接受治療其預后效果也非常低,是一種惡性的淋巴腫瘤[1]。近年來對該病的診斷和治療不斷深入研究,但對其的治療仍有尚未攻克的難題。目前臨床上若患上次此病的患者是青年人,為了提升治療效果可以使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方式治療,再就是選擇化療治療法,一般為了治療外周T 細胞淋巴瘤所能用的高效一線治療方案包含CHOP 方案、后房型PMMA 人工晶體和HyperCVAD 治療方案等。作為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常治療藥品,沙利度胺多數(shù)會被看做是首選藥物,抗瘤效果非常強[2]。所以本治療方案便圍繞外周T 細胞淋巴瘤的藥物治療方法進行講解,詳細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外周T 細胞淋巴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19~61 歲,平均年齡(40.1±7.1)歲。實驗組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39.9±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單獨CHOP 方案治療,實驗組采取沙利度胺聯(lián)合CHOP 方案治療。兩組均以21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8 個療程。對照組對患者給予CHOP方案治療:第1 天靜脈注射注射環(huán)磷酰胺750 mg/m2、鹽酸表柔比星注射液50 mg/m2、注射用硫酸長春新堿1.4 mg/m2;同時第1~5 天口服醋酸潑尼松片1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沙利度胺片,起始劑量為50 mg/次,2 次/d,每周劑增加劑量直至200 mg/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各因子水平、治療效果、骨髓抑制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治療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VEGF、Arg-1 和iNOS 水平,比較治療前后指標變化。治療效果判定標準[3]:與治療前相比,疾病進展(PD)為實體腫瘤體積增大,臨床癥狀加劇;疾病穩(wěn)定(SD)為實體腫瘤體積減少<30%,臨床癥狀緩解不明顯;疾病部分緩解(PR)為實體腫瘤體積減少>30%,各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完全緩解(CR)為實體腫瘤體積減少>50%,各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治療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Arg-1、VEGF、iNOS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Arg-1、VEGF、iNOS水 平 分 別 為(12.68±1.62)ng/ml、(15.94±3.26)pg/ml、(15.08±1.22)U/ml,均低于對照組的(14.95±1.43)ng/ml、(20.46±2.49)pg/ml、(17.02±0.96)U/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中CR 有20 例,PR有13 例,SD 有4 例,PD 有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5%;對照組中CR 有13 例,PR 有12 例,SD 有7 例,PD 有8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2.5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因子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骨髓抑制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17.50%(7/40),低于對照組的55.00%(22/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發(fā)生胃腸道反應2 例,肝臟損害2 例;對照組發(fā)生胃腸道反應6 例,肝臟損害8 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4/40),低于對照組的35.00%(14/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因為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外周T 細胞淋巴瘤的發(fā)生主要依靠生物學方面的行為,胸腺非同一階段的T細胞,這種疾病的特異性相對而言明顯,所有患者病情發(fā)展較快故而擁有臨床死亡率較高的特點,患者愈后相對較差,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但針對外周T 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仍然不足。外周T 細胞淋巴瘤屬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發(fā)病迅速、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并且預后較低,是一種惡性的淋巴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上對外周T 細胞淋巴瘤多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對早期青年患者考慮選擇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沙利度胺只能間接達到的抗瘤的效果,不能明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差的問題,對外周T 細胞淋巴瘤無特異性治療。當下醫(yī)藥市場中有多種治療藥劑都能對此種癌癥疾病產(chǎn)生積極治療影響,而作為非巴比妥類鎮(zhèn)靜藥的沙利度胺藥品近些年在臨床中使用效用提升,隨著醫(yī)學技術發(fā)展快速推動藥品使用成熟度提升,沙利度胺在臨床中被用作為抗腫瘤藥物,沙利度胺針對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具有明顯的刺激作用,能夠?qū)υ鲋车酱龠M作用,同時可起到誘導作用,可對白細胞介素-2、γ 干擾素的分泌起到促進作用,Interleukin-2、Interferon-γ 可以高效抵抗腫瘤細胞對機體的傷害,而且能強化NK 細胞在體內(nèi)的活性運動,治療腫瘤疾病效果非常好。在應用于外周T細胞淋巴瘤治療中單獨治療效果仍然較差,應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CHOP 方案對于外周T 細胞淋巴瘤具有相對較高的治療作用,一方面雖然能減少用藥對象的身體痛苦,但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患者預后狀態(tài)下患者的生存率與體質(zhì)受到影響。目前,臨床上使用藥物聯(lián)合法可以協(xié)同帶動更高的藥物作用效果,沙利度胺聯(lián)合CHOP 方案治療外周T 細胞淋巴瘤,可明顯降低血清中的VEGF、Arg-1 和iNOS,減慢患者腫瘤增長,延緩患者病情發(fā)展[4,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Arg-1、VEGF、iNOS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17.50%,低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娚忱劝菲?lián)合CHOP 方案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外周T 細胞淋巴瘤治療過程中為穩(wěn)定Arg-1、VEGF 等因子指標和不良體征反應,可用沙利度胺聯(lián)合CHOP 方式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臨床應該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