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貧血是臨床常見疾病,是因為多種因素使患者血液中的RBC、紅細胞積壓、Hb 等相關指標存在大幅度改變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貧血會導致患者處于病理狀態(tài)。我國貧血的發(fā)生率表現(xiàn)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威脅[1]。臨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積極對貧血的臨床診斷和相關治療方案加以調查研究。常見的貧血類型主要包括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等,根據(jù)不同貧血類型對患者采取相對應的治療方案進行干預能夠發(fā)揮有效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對患者的貧血類型進行相關鑒別較為重要。對貧血患者進行確診時,血液檢驗是一種有效的檢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shù)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6 月本院9000 例行血液檢驗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382 例,女4618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38.44±13.05)歲。所有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均完整,通過了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和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到本院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者;②所有研究對象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而且臨床資料完整[2]。
1.2.2 排除標準 ①重要臟器改變和器質性病變者;②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存在其他血液疾病者;④嚴重精神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3 檢驗方法 在研究對象進行血液采集前1 d 叮囑其禁食、禁飲,第2 天清晨選擇空腹靜脈血進行血液采集,抽取肘部靜脈血,大約抽取2 ml,選擇統(tǒng)一的血常規(guī)專用采集管作為肘靜脈采血的容器。完成抽血后,將所有研究對象的血液樣本送到檢驗科室進行檢驗。檢驗科人員采用血液細胞分析儀的血液化驗。在檢測前需要選擇抗凝劑和相關標本充分均勻混合,嚴格遵循相關規(guī)章制度進行各項操作。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類型貧血以及非貧血者紅細胞參數(shù),主要包括MCV、RBC、Hb、RDW、MCH[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000 例研究對象中,確診貧血患者78 例,其中缺鐵性貧血22 例、溶血性貧血25 例,再生障礙性、肝腎疾病、失血12 例,巨幼細胞性貧血19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的Hb、RBC、MCV、MCH 均低于非貧血者,RDW 高于非貧血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患者的Hb、RBC 低于非貧血者,MCV、RDW、MCH 高于非貧血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腎疾病和失血患者的Hb、RBC 低于非貧血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腎疾病和失血患者的MCV、RDW-CV、MCH 與非貧血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貧血以及非貧血者紅細胞參數(shù)比較(±s)
表1 不同類型貧血以及非貧血者紅細胞參數(shù)比較(±s)
注:與非貧血比較,aP<0.05
在臨床上貧血較為常見,患者發(fā)病后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外周血紅細胞容量降低的情況,臨床貧血具有較高的發(fā)生幾率,并在最近幾年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在對貧血進行治療時,積極為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并做好貧血分型,可以為患者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臨床當前將貧血主要劃分為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不同的貧血類型在臨床表現(xiàn)上也存在各自的差異。所以需要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貧血類型采取針對性措施,以便提升整體治療的安全性和效果。
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因長時間存在鐵元素的缺失,會使患者的蛋白合成功能降低,進而導致患者發(fā)病。患者發(fā)病后機體處于長時間缺血狀態(tài),直接對患者的Hb 合成功能產生影響,導致患者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貧血,而且患者的紅細胞充盈狀態(tài)和體積也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2,3]。溶血性貧血主要是因為紅細胞破壞速率增加,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導致的一種貧血狀況。再生障礙性貧血主要是因為多種病癥而導致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現(xiàn)的一種綜合癥,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造血細胞增生減壓和外周全血細胞減少,患者存在臨床貧血、出血和感染等相關的癥狀表現(xiàn)。巨幼細胞性貧血主要是因為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而導致的一種貧血表現(xiàn),因患者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等相關元素而導致發(fā)病,也可能因遺傳性因素或者藥物因素等導致患者發(fā)病[4,5]??偠灾?臨床上,不同貧血類型發(fā)生的原因存在差異,癥狀表現(xiàn)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在進行治療時,有針對性的鑒別是十分重要的。
在進行血液檢驗過程中通過對紅細胞參數(shù)進行分析能夠確定患者的貧血表現(xiàn),本研究結果顯示,9000 例研究對象中,確診貧血患者78 例,其中缺鐵性貧血22 例、溶血性貧血25 例,再生障礙性、肝腎疾病、失血12 例,巨幼細胞性貧血19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的Hb、RBC、MCV、MCH 均低于非貧血者,RDW 高于非貧血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患者的Hb、RBC 低于非貧血者,MCV、RDW、MCH 高于非貧血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腎疾病和失血患者的Hb(63.38±12.92)g/L、RBC(1.93±0.82)×109/L 低于非貧血者的(95.56±10.13)g/L、(4.22±0.37)×109/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生障礙性貧血、肝腎疾病和失血患者的MCV、RDW-CV、MCH 與非貧血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能夠看出,不同貧血表現(xiàn)患者在紅細胞參數(shù)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有效確定患者的貧血類型,為臨床的治療提供指導性意見。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的貧血患者紅細胞參數(shù)不同,且整體而言,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參數(shù)和非貧血者之間存在差異,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shù)可以對貧血患者實現(xiàn)分型,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可行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