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要】在信息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行業(yè)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教師要自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根據課堂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現(xiàn)代化高效課堂,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教學知識水平和開展課堂活動的能力。本文基于此展開了研究和探討,分析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意義,并且提出了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幫助高校思政教育擺脫教學困境的有效方案,希望對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效課堂? 思政教育? 新媒體技術進入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38-02
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意義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學方式多樣化的發(fā)展,使教學課程多樣化,有效激發(fā)課堂的效能,促進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去,使學生能有效地了解教育教學知識及其專業(yè)能力和學習技能。幫助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能夠更好地理解思政的內容,教師能夠有效地實施課程。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利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會更加全面。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帶動班級學生共同學習,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現(xiàn)狀
(一)教學模式基于PPT教學傳統(tǒng)
在高校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運用傳統(tǒng)的PPT教學課件,為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在使用新媒體技術時并不能注意到新媒體技術的多樣性,在使用過程中只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PPT的教案,然后對學生進行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在長此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將多媒體技術的功能重視起來,無法帶給學生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新教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要知道傳統(tǒng)的PPT模式的教學,不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有效的教學信息之外,教師制作的PPT如果不夠精良,這些都會造成學生學習到的思政教育不夠深切和具體。同時,運用傳統(tǒng)的PPT教學方法也不能夠吸引學生在課堂上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從而達不到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這也是在教學模式當中存在的巨大問題。
(二)新媒體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太弱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會將新媒體以及技術運用到課程學習當中。但是一定程度上運用的新媒體為學生帶來的影響較弱,并沒有使學生感受到新媒體的力量,也沒有從新媒體當中獲取到和思政教育相關的知識。這就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媒體教學時,并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所產生的效果也不能對學生造成太大的影響。
(三)對多媒體的使用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
雖然近年來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產生了相對多的融合,但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非常迅速的,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并不能跟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步伐。這就導致了教師對多媒體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并不熟練,以及面對一些新型的信息技術設備也不能夠熟練地操作并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由于教師對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處于一種萌芽狀態(tài),這就對思政教育的教學課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且在這一過程當中,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并且這種狀態(tài)在真正展開思政教育的課堂當中,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課程的進度以及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知識的接受和理解。
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促進資源共享
在高校的思政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還需要教師將其資源進行整合,以促進教學資源的共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多媒體教學信息多樣,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有著許多亂花迷人眼的信息。教師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完善高校思政教學的體系,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條理性。首先是對于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學??梢越M織思政教學的教師團隊,定期開展會議進行成功案例的研究或者調研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的創(chuàng)新,并且通過學習利用多媒體的新型教學方式,也能夠促進教師提高專業(yè)能力。其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面。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后,思政的教師團隊還需要去固定一些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內容,并且將此教學內容進行共享,使得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好瞄準教學目標。并且教學目標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每個課堂中決定一小目標,每個學期制定大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夠很好地利用多媒體進行資源的共享。最后,對于多媒體教學的資源共享,高校的教師還需要結合時代的情況進行不斷的更新。尤其是在思政教學中,要與時代政治相聯(lián)系。建立線上的共享平臺,在教師獲得優(yōu)質資源后進行上傳,以促進利用多媒體教學的資源共享。
(二)創(chuàng)新教師教育理念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受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影響,結合新媒體應用與高校思政教育課堂融合發(fā)展,切實提高教育效果,使其展現(xiàn)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例如,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課堂教學,所以就要求教師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單一的說教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傾向于把自己的思想傳授給學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學生難以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得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理論素質,加強學習,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品質,將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此課程的認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新媒體資源,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視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既發(fā)揮了新媒體時代到來的影響力,又幫助學生拓展思想思維空間,讓大學生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通過思政課程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升學生學習素養(yǎng),增強新媒體使用效能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增加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把新媒體的使用融入思政教育中,增強新媒體使用效能,增加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增加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積極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學習和活動中大量的接觸和使用多媒體,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思政知識,提升各個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可以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多媒體課堂展示的機會,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關思政主題的課堂展示任務,讓學生自主地運用多媒體網絡去學習和尋找與思政教學主題相關的知識,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思考以PPT和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在思政課堂上增加多媒體的使用效能,在實踐活動中增加學生和教師對多媒體的利用和使用能力,讓學生運用多媒體多樣化的形式更好地進行思政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并且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和各方面的能力。
(四)加強媒介素質培養(yǎng),提升信息辨別能力
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我國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不僅如此,在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在覆蓋性和專業(yè)性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這對高校對于老師以及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應當立足于當下的問題,在媒介素養(yǎng)方面開設相關的課程,并針對不同的專業(yè),制定不同的措施,在新時代探索適合的教育平臺。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高校也應該及時引導學生通過移動設備來完成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使得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五)整合媒體資源,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在學校進行思政教育時要采用傳統(tǒng)媒介與電子媒介結合的方式,傳統(tǒng)媒介適用性廣泛,可以利用傳統(tǒng)媒介的優(yōu)勢將相關的文字信息作為思政教育宣傳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說在學校的公告欄和宣傳墻上宣揚正確的思想政治作風。也可以利用電子媒介傳播范圍廣的優(yōu)勢將相關的思政教育資料加工成多種類型的資源形式以插畫或者是音頻影像的形式進行傳播。其次,宣傳部門可以利用線上答題的形式以思政教育作為切入點進行相關的知識宣傳活動。比如可以舉行思政教育線上答題活動,或者是征集思政教育的相關作品??梢灶C發(fā)相關的證書或者以加分的形式吸引學生參加活動。這種電子媒介的形式更符合當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模式,同時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最后,學生要有參與思政教育的自覺性,思政教育能夠約束學生的行為,信息媒介雖然能夠有效傳播思政教育,但是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高校在宣傳思政教育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辨別虛假的信息,幫助學生樹立防詐騙的意識。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資源豐富發(fā)展的情況下,高校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積極接受學校的教育培訓,加強自己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掌握,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將新媒體技術充分運用到高校的思政教學課程活動當中去,從而更好地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推動教學課程的趣味性和多樣性發(fā)展,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推動高校思政課程的進程,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程錦.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山東青年,2018(11).
[2]王璽.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