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xiàn)狀進行分析,闡述拓展訓練相關內容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方案與設計,并對運用效果進行評價,以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及課程建設貢獻一些力量,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拓展訓練? 大學生心理健康? 應用? 實踐
【課題項目】天津體育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設計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00026。
【中圖分類號】G4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020-02
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推進知識教育。強調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進,通過線上線下、案例教學、體驗活動等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提高并促進課堂的教學效果,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拓展訓練,是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積極嘗試,是體驗式教學模式下一種新的手段。
1.拓展訓練的起源及其鍛煉價值
1.1拓展訓練的起源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zhàn)”時期,英國軍隊為了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后的生存技巧。戰(zhàn)后,拓展訓練所具有的較為獨特的教學方式和較好的培訓效果,在歐洲的教育和培訓領域廣受歡迎。為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競爭與合作日益增強的需要,為了對員工的整體素質進行提升、完善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拓展訓練的內容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不再局限于野外拓展和生存能力訓練,而是越來越強調個人心理突破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1.2拓展訓練的鍛煉價值
拓展訓練將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門學科理論融合在項目中,通過體驗式的教學模式進行的一種團隊教育活動。拓展訓練的鍛煉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全適能、體適能、心適能、群適能。
(1)拓展訓練作為一種“全適能”學習,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全適能”作為一個評價健康指數的常用理念,它包括了多方面的健康標準,身體上的健康適應能力、精神上的健康適應能力、情緒上的健康適應能力、社會適應的健康適應能力、環(huán)境適應的健康適應能力、職業(yè)能力上的健康適應能力、思維上的健康適應能力。
(2)體適能是從英文Physical Fitness而來,它是機體有效與高效執(zhí)行自身技能,適應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的能力。常規(guī)的體適能的意義是能勝任日常所需,拓展訓練中體適能的意義在于勝任日常所需之外,還能夠勝任各種壓力與危機之下的身體適應能力。
(3)心適能是個體心理能夠積極主動地調解和調整,適應外界刺激并能夠正確應對的能力。能夠激發(fā)學生勇于冒險的精神和敢于挑戰(zhàn)的愿望,面對困難和失敗不畏懼、積極挖掘潛能并具有強烈的向上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出樂于交往、通力合作的心態(tài)。
(4)拓展訓練的群適能主要是指學生在進行拓展活動過程中,通過體驗實踐與交流分享所感受到的對群體適應關系的能力,經過這樣的訓練可以促進團隊文化融入感和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最后形成一個能夠適應大的群體生活的能力。
2.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tài),即人對內部環(huán)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huán)境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tài)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各種壓力,且壓力明顯增大,由此引發(fā)的各種心理問題也不斷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2.1環(huán)境適應問題
環(huán)境適應是指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所維持和達到一定和諧關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個體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的一些變化。在文中是指大學生對校園新的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大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自立能力弱的情況普遍存在。尤其是大一新生,由于剛剛脫離家長開始獨自生活,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獨立自主地去處理自己的事物,對新的環(huán)境不能很快的適應。開始獨立生活后有的學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顯得無所適從,有的學生會產生生活無意感,甚至懷疑人生。
2.2人際交往問題
人際交往是指人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所建立的心理上的相互聯(lián)系。進入大學后學生在人際交往上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人際關系不適、社交不良、自我心靈封閉。進入大學后,學生都是遠離了那個自己原來熟悉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面對一個新的人際群體,部分學生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適應。有些同學缺乏在公共場合對自己思想表達的能力與勇氣,回避參與群體生活與活動。
2.3學業(yè)問題
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面對新的學習任務,部分學生會表現(xiàn)出學習目標迷茫,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困難、考試焦慮等學業(yè)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學生。另外,有的學生因專業(yè)選擇不當,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擾。
2.4情感問題
在大學生活階段,愛情、友情、親情是學生情感方面的三個重要問題。大學生的性生理已發(fā)育成熟,性心理從萌芽期往成熟期發(fā)展的階段,愛情是這一年齡階段的主要話題之一,也是學生的困惑之一。很多學生向往愛情又不知道怎么開始、怎么經營、怎么結束,一旦失戀,部分學生會因為無法自我調節(jié)情緒,做出較為極端的行為。友情和親情也是這一階段會產生困擾的情感問題。有的同學不同很好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友情,產生一系列問題甚至影響學習與生活,有的同學在與家長的交流中表現(xiàn)出沒有太多的交流,甚至還會有一些嚴重矛盾的親情關系。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xiàn)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開設以來,由最初的選修課形式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必修課,從開課形式能夠看出該課程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隨著學生需求的不斷變化,課程的定位也在與時俱進。開課之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程目標是對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和矯正為主。隨后課程目標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現(xiàn)在課程的目標提升為關注和促進大學生心理的積極健康發(fā)展。
3.1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很多學習都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且以必修課的性質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重視體驗互動、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理論學習要配合相關的實踐活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依舊采用傳統(tǒng)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理論教學的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因此導致課程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沒有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促進的作用,無法達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3.2大班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規(guī)定,高校必須對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天津體育學院為例,課程32學時,設置為2學分,每周1次課。但是教學班級設置上多為2~3個班(甚至更多)合班教學,學生人數在60~120。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很難做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效果也很難把控,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大大受到阻礙。
4.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結合拓展訓練這樣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手段,在課程中進行應用,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升學生的耐挫性,更好地對學生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進行培養(yǎng),并能夠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以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綜合素質。以32學時的教學安排為例,其中16學時以理論講授為主,16學時以實踐為主,將拓展訓練的相關活動在課程中進行應用設計。主要涉及六個模塊:團隊建設與展示、自我與團隊挑戰(zhàn)(攀巖)、情緒管理(信任之旅、紅黑商戰(zhàn))、心理演講(我與心理健康)、時間管理(極速六十秒)、生命教育(穿越電網)。
5.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效果
為了更好地調查和評估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效果,對設計方案進行檢驗,在學期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對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能夠更好地去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模式新穎、有趣,能夠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實踐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周芬芬.課堂教學改革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基于“以學習為中心”課改理念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6(4):169-176.
[2]池超群.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6.
[3]馬建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30 年建設歷程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87-91.
[4]薛春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實踐教學探賾[J].學校黨建與教育,2020(4):72-79.
作者簡介:
胡月(1990年11月-),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