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聲健
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由來已久,多年未能得到解決,而且還呈現“低齡化”趨勢。最近,全國政協(xié)委員《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于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本身的焦慮,人們深感對于這一問題已經不能僅停留于“思考與討論”層面,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才行。
眾所周知,導致青少年“審美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環(huán)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青少年自身等。這也意味著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需要各方協(xié)同發(fā)力。其中,學校作為育人的主要場所,必須擔起首要責任。而美育,毫無疑問必須沖鋒在前。
學校美育必須得到實質性重視
我們不妨把“審美焦慮”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病”,一種關涉青少年身體與心理、審美觀與價值觀、生命觀與人生觀等多個方面與維度的“綜合病”。治療這一“病癥”的關鍵是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但如果學校美育得不到重視,正確審美觀的樹立就無從談起,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也就無法根治。
從國家層面上看,近年來學校美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學校美育工作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沒有童話、歌謠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鳥叫蟲鳴,如果青少年的心靈世界沒有動人的音符和豐富的顏色,如果青少年沒有藝術愛好和藝術修養(yǎng),不可能全面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審美焦慮”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審美貧瘠”導致的,即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缺少童話與歌謠、音符與顏色、云彩與花朵等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滋養(yǎng)。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美育的缺失導致了“審美焦慮”。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五年內連續(xù)印發(fā)兩個國家級美育文件,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然而,國家政策的落實并非易事,長期以來學校美育工作不受重視的狀況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得到根本性轉變。要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學校美育工作必須得到實質性重視。
學校美育必須切實回歸以美育人正軌
如果美育自身在發(fā)展方向,特別是育人導向上存在問題,那么不僅不能解決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反而可能加劇他們的“審美焦慮”。
長期以來,學校美育存在著功利化和技術化傾向,使得美育的育人功能極度弱化,青少年的審美生活貧瘠,正常的審美需求得不到滿足。所謂功利化,是指美育主要以比賽、評選、考級、升學等為目的,以美育人的本位目標被拋棄。美育在一定程度上異變成了“應術”教育,具體體現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疲于應付,藝術社團活動樂于應賽,藝術培訓活動忙于應考。所謂技術化,是指美育的內在品質——溫暖、滋潤、情操、靈魂等被技術所淹沒和取代,富有美感、充滿情感的美和藝術變成了無生命、無美感、冷冰冰的技術。由此,美育在很大程度上異變成了“技術”教育,美育教學等同于技術操練,心靈滋養(yǎng)降格為技能習得,具體表現為:課堂教學熱衷技術,課外活動炫耀技術,教研活動崇尚技術??梢哉f,上述功利化與技術化傾向實際上也是一種“美育焦慮”的行為表現,而正是這種“美育焦慮”導致學校美育忘記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根本,忘記了滿足青少年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美育初心,從而必然地導致了青少年的“審美焦慮”問題。因此,要真正破解“審美焦慮”這一頑疾,學校美育必須切實回歸育人正軌。
學校美育必須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如前所述,解決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是關鍵。對于學校美育而言,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必須明確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正確的審美觀,二是這種審美觀應該如何去樹立。對于這兩個問題,《意見》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意見》在第四條“樹立學科融合理念”中明確提出:“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庇纱宋覀兛梢缘贸鼋Y論,正確的審美觀就是以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為內容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審美觀。不難想象,一個對上述各種美心生敬意與追求的青少年,一定是個心靈充實、審美豐盈的人,一定是個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是不太可能有“審美焦慮”的。
那么,這樣的審美觀該如何培養(yǎng)呢?《意見》也給我們指明了路徑:加強學科融合,大力開展審美實踐活動。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解決青少年“審美焦慮”不能只靠美育單打獨斗,必須德智體美勞相互融合。就如前段時間引發(fā)廣泛關注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培養(yǎng)青少年的陽剛之氣的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融合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另外,正確審美觀的形成不能靠說教,而要讓青少年親身參與審美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滿足對審美生活的期盼,從而逐步樹立。
學校美育必須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審美生活
一個人在某方面之所以焦慮,主要是因為他在這方面有需要和期盼,但由于自身能力、客觀條件與環(huán)境等的限制,而無法滿足需要、實現期盼所造成的,“審美焦慮”也是如此。青少年“審美焦慮”與審美活動貧瘠、單調及審美生活缺失有很大關系。在這方面,學校美育必須深刻反思。坦白地說,我們的學校美育,由于受到功利化、技術化的影響,既沒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也沒能為他們搭建可以充分展示審美才華的平臺。當青少年的審美需求得不到基本滿足時,必然會產生“審美焦慮”。
那么,學校美育應該通過開展哪些實踐活動來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他們所期待的審美生活呢?《意見》在第十條“豐富藝術實踐活動”中指出:“面向人人,建立常態(tài)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制,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每年開展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每3年分別組織1次省級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綜合性藝術展演。”筆者相信,如果《意見》的上述要求能夠在學校美育中切實落實,那么青少年的審美生活一定會豐富多彩,“審美焦慮”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學校美育必須與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
前面已經談到,導致青少年“審美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學校、社會、家庭構建起“三位一體”的美育機制,相向而行,形成合力。
構建“三位一體”美育機制,學校必須率先垂范。一方面,學校必須充分發(fā)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學校必須積極對接社會與家庭,在三方聯(lián)動中發(fā)揮主動與主導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學校美育對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畢竟是有限的,如果父母對于子女的培養(yǎng)被功利和虛榮所綁架,如果社會對于青少年教育缺乏應有的擔當,如果家庭和社會都處于一種普遍焦慮狀態(tài)下,那么,青少年一代是難以從焦慮中解脫出來的。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對于青少年的價值引導都不能缺位,所秉持的審美價值觀必須高度一致,并在行動上協(xié)同發(fā)力。唯有如此,青少年“審美焦慮”問題才能真正緩解并最終得到解決。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