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tǒng)編版教材設計了“習作單元”,在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jù)習作單元的編排體系,發(fā)現(xiàn)單元之中不同板塊的功能價值,找到教學策略。本文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例文為例,試述高年級習作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習作例文;教學策略;統(tǒng)編版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137-02
【本文著錄格式】黃欣萍.統(tǒng)編版小學高年級習作單元中“習作例文”教學策略——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09):137-138.
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的全面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特殊單元“策略單元”“習作單元”得到了大家廣泛的關注。在統(tǒng)編版教材的“習作單元”中,分別是由“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等六部分組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位是習作單元,本單元的“導語”是引用葉圣陶的一句名言:說明文是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條,閱讀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習作要素是“搜集資料,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兩篇精讀課文分別為《太陽》與《松鼠》,習作例文安排了《鯨》和《風向袋的制作》。
一、從單元結構看,習作例文的存在價值
習作單元的第一部分是篇章頁,篇章頁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人文主題,人文主題是對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的人文性概括;其次是語文要素,這是單元教學內(nèi)容的工具性所在;最后,在單元主題與語文要素之間配有優(yōu)美的插圖。本單元的篇章頁插圖是一只騰空而起的鯨魚,飛向神秘的太空。這與課文《太陽》與《鯨》是相關聯(lián)的,這暗示著精讀課文與習作例文之間是關聯(lián)的,是共生的。導語頁傳遞了本單元的教學方向。
接著是兩篇精讀課文《太陽》與《松鼠》。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分別運用這兩篇課文作為例子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當學生具備了這樣的語文能力后,在交流平臺當中接著進行方法的總結。首先是說明性文章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獲得知識;其次是為了把事情說清楚、說具體、說明白,就需要使用說明的方法;最后還介紹了說明文不同的語言風格。當學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過后,教材馬上安排了“初試身手”。讓學生根據(jù)書上的圖例顯示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選擇合適的說明方法來描述眼前的對象。
接下來安排了《鯨》和《風向袋的制作》兩篇習作例文。這兩篇課文在習作單元當中安排的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來。一是課題下面的閱讀提示中,二是課文旁邊的閱讀批注內(nèi),通過閱讀提示與閱讀批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編者的編寫意圖就是在于通過這兩篇例文讓學生進一步明晰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這兩篇文章學習的過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目的是對已經(jīng)獲得的語文要素進行回顧,將要素從一個文本滑向另一個文本。當學生完成這樣整個學習過程后,才進入本單元的習作“介紹一種事物”。這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習作例文在本單元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對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遷移運用,“啟下”就是在全文運用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分享。
二、從使用方法看,習作例文的使用策略
(一)在文中找到使用策略
本單元的習作“介紹一種事物”是基于單元內(nèi)容統(tǒng)整下的實踐應用,是學生通過具體課例學習后的綜合運用。在本單元的習作中,習作目標與單元目標前后一致,相互順應。單元學習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載體。具體要求為“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試著用上恰當?shù)恼f明方法??梢苑侄谓榻B事物的不同方面”。那么,與單元習作例文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發(fā)現(xiàn)習作例文中隱藏的“說明”秘密。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能夠選擇一種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別人,你打算介紹什么。例文《鯨》通過列數(shù)字,寫清了鯨的外形;通過舉例子,寫了不同種類鯨的捕食,寫了鯨的呼吸、睡覺、繁殖。這就為學生進行具體的事例介紹提供了參考路徑。例文《風向袋的制作》同樣具有這樣的例子示范功能。教給了學生介紹事物的幾個步驟,即用“第一”“第二”的說明順序來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根據(jù)教材中提供的習作例文,讓學生進一步明晰:兩篇文章都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都是一件事物,敘述的方法上采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在資料的引用上,搜集了適當?shù)馁Y料并運用于習作。
(二)在文后發(fā)現(xiàn)應用價值
本單元精讀課文編排了《太陽》和《松鼠》。這兩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語文要素,根據(jù)寫作能力,有計劃地滲透說明文的寫作因子,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獲得對說明文的認識與了解。
首先,我們來看精讀課文,《太陽》是一篇典型性的科普說明文,說明對象為太陽,基本沒有滲透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而《松鼠》一文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在《松鼠》一文的課后,還出示了介紹松鼠的不同文體片段,讓學生了解說明的方法沒有優(yōu)劣之分,除了要“說明白”,還要根據(jù)受眾對象,有選擇地使用說明方法。這屬于對說明文功能價值的高階使用。
其次,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說明文是如何“說明白”的。以《松鼠》為例,作為平原地區(qū)的學生,不能夠直接接觸松鼠,教師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想知道哪些知識,引出“學生想知道的”就是“作者想傳遞的”。再通過對文本細讀,發(fā)現(xiàn)作者為了寫出松鼠的可愛,是通過一系列的“精準”的詞,傳遞說明文要表述準確,最后是在一段五句話中,用三句話寫了松鼠的尾巴,告訴讀者在說明一件事物的時候,要抓住主要特點來說。從編者視角,《鯨》一文中,編者刪除了原文中“我國曾經(jīng)捕獲過一頭重達四萬公斤的鯨”,改成了“我國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頭重大四萬公斤的鯨”;《松鼠》一文中,編者刪除了“松鼠也吃鳥獸”“松鼠叫聲比黃鼠狼還尖銳”“據(jù)說松鼠過河的時候用尾巴當舵”等內(nèi)容。從說明文的角度,在學生習作的時候,還需要指導學生恰當?shù)卣加胁牧?,不是“知道的材料”就是要“寫作的?nèi)容”,讓學生具備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從學生視角,通過上面的分析比較,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寫作時,時刻關注表達的主題,圍繞主題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
三、從使用時機看,習作例文的使用路徑
(一)應用作前或者作后
一般來說,習作例文在學生習作過程中應該經(jīng)歷兩次閱讀,兩次閱讀指向各不相同。
初次閱讀,讓學生整體感知習作例文,說一說作者分別說明的事物是什么,然后再思考,在說明事物的時候,采取了什么樣的說明方法。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基本說明順序,了解常見的說明方法,嘗試運用不同的說明策略,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再次閱讀,可以關注重點段落,在對重點段落梳理的過程中,習得寫作的技巧與方法,指導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資料的整理。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整理出習作支架,讓學生獲得對作文脈絡的初步認知。
(二)應用于整體或片段
整體與片段,是從習作例文的行文結構來區(qū)分的。教學時,是從習作例文整體入手,還是截取其中部分段落進行學習,是兩篇例文全面閱讀還是從微觀上進行細節(jié)處理,需要教師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的選擇而進行。如教師讓學生完整感知兩篇習作例文,讓學生說一說寫了什么樣的事物,寫了說明對象哪些部分。再如教師讓學生感知某一特點,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說明方法角度去閱讀。
(三)應用于原文或遷移
習作例文單元功能在于“例”,教師在運用例文的時候,既可以根據(jù)原文進行學習,如《鯨》學習后,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根據(jù)“鯨”的外形、習性、覓食、繁殖,搜集關于其他動物的資料,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也從相同方面描寫其他的動物;還可以根據(jù)例文進行遷移應用,如《風向袋的制作》學習后,運用本文的說明順序,去說明其他的事物;還可以根據(jù)例文中的“閱讀提示”,從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的角度,體會運用不同說明方法的范圍與作用,為學生在習作過程中使用好說明文提供幫助。教師不論運用哪一種方法,都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習作需要,研究習作例文的“范例”功能,達到提高習作水平的效果。
總之,在習作單元關注習作例文,運用習作例文,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保證。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關注特殊單元的整體內(nèi)容,上聯(lián)下掛,把習作知識與學生習作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生習作內(nèi)容與習作思考聯(lián)系起來,把學生的習作素材的搜集與使用聯(lián)系起來,讓習作單元教學更加靈活,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朱建華,符桂.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習作單元教學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0(8).
[2]姚海東,許虹艷.重組·嫁接·勾連:習作例文與習作的突圍之路——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為例[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2020(3).
[3]王烜輝.明方向 巧整合 齊發(fā)力——淺談統(tǒng)編版教材“習作單元”的教學策略[J].語文天地,2019(11).
作者簡介:黃欣萍,女,1978年生,江蘇溧陽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作文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