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很多人以為我從小就想當老師,其實不是。我小時候最想當電影放映員或書店工作人員,這樣,我上下班都能做喜歡的事——看電影或看書。
我希望我的職業(yè)就是我的愛好,我的愛好就是我的職業(yè)。投身教育并非我的初衷。但是,我參加工作后,意識到可能終身從教,便問了自己一個很樸素的問題:我為誰工作?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大到關(guān)系國家的未來,為了民族復興和中國夢;小到關(guān)系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為了自己每一天的快樂。
對于我來說,不是先認同教師這個職業(yè)才獲得幸福感,而是通過幸福感的獲得真正認同了這個職業(yè)。
我承認,從某些方面講自己確實適合當老師,如喜歡小孩,較為敏銳,心思細膩,性格開朗等。但真正讓我喜歡上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是孩子的純真情感,是一個個難題給我的豐富智慧。
因為有了情感,所以有了幸福;因為有了智慧,所以有了成就。
怎樣才能愛上教育并獲得成就?
第一,多接近孩子,走進他們的心靈。如果說成人交往時多少有一些戒備之心,那么,走進教室,我們完全可以心靈不設(shè)防,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纖塵不染的精神世界。
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說過:“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愿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jīng)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yè)幸福?!?/p>
那么,怎樣才能愛上“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呢?
很簡單,和孩子一起玩兒呀!課間和他們一起打籃球、跳繩,周末帶著他們?nèi)ソ加危诤訛┥隙冯u,在小樹林里捉迷藏……這是我年輕時的工作常態(tài)。我沒想過要刻意走進孩子的心靈,也沒想過“親其師信其道”,就是覺得和他們一起玩很開心。當孩子把我的眼睛蒙上,在背后拍拍我的頭又跳開,或者用樹枝敲我的屁股時;當我和高三男生摔跤,被四五個高三小伙子壓在草地上時;當我和一群少男少女手牽著手,站在黃果樹瀑布下,任飛濺的水花把我們渾身上下淋透時……那種幸福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
慢慢地,一到假期我就想他們,我感覺自己離不開孩子了。原來,不知從何時起,我愛上了教育,我“上癮”了。這就是“職業(yè)情感來自童心”。
第二,不重復自己,研究難題。估計已經(jīng)有讀者在心里嘀咕:“難道教育就是你說的這么簡單——帶著孩子玩?學困生、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早戀、網(wǎng)癮、升學率……無數(shù)的難題,你難道就沒遇到過嗎?”
當然遇到過,甚至每天都有一個又一個難題向我撲來,但這正是我的課題。把難題當課題,不但是克服職業(yè)倦怠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教師獲得專業(yè)提升并贏得教育成就的最佳途徑。
為什么有的老師總感覺不到職業(yè)幸福?因為他的每一天都沒有變化,面對難題除了哀嘆或發(fā)怒,就束手無策。每天重復自己,這是許多教師漸漸厭惡職業(yè)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果換一種職業(yè)狀態(tài)呢?我的建議是,盡可能讓每一堂課都有一點點創(chuàng)意,每一天都有一點點不一樣,每帶一個班都不重復自己……這里的“創(chuàng)意”“不一樣”“不重復”正是產(chǎn)生于對一個又一個難題攻克的過程中。
我?guī)О鄷r,遇上男女生交往的“難題”,便研究青春期教育,于是有了我的教育專著《青春期悄悄話》;我曾帶過全?;A(chǔ)最弱的班,每一個頑童都是我的研究對象,我閱讀和思考,嘗試用各種方法轉(zhuǎn)化他們,每天記錄他們的表現(xiàn)和我的反思,于是有了我的教育敘事《與頑童打交道》;面對基礎(chǔ)相差懸殊的學生,我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導下,探索“分層遞進教學”的方式,每次備課背4套教案,每天設(shè)計4套作業(yè),每次測驗命制4套考題,于是有了我的課題論文《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成功》……
這樣做教育,每個日子都是新的;這樣帶學生,每一天都會收獲智慧。這就是“教育智慧源于難題”。
當工作與愛好重合,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愛好;與其說是為自己而工作,不如說是為了愛好而投入整個生命,并享受其中——所有的職業(yè)幸福就源自這里。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