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干召廟鎮(zhèn)學校,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應將素質提升、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灌輸融合,促進多維度教育,基于此背景,教育創(chuàng)新是關鍵。小學語文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也是基礎環(huán)節(jié),應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促進教學完善,主動尋求教學突破,減少機械記憶,強化素質提升。
思維能力是深化學習的必備素質,在知識學習與創(chuàng)新應用中,運用思維能力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促進有效記憶,輔助解決實際問題。小學階段是思維能力建立和培養(yǎng)的初級階段,受年齡與閱歷限制,小學生理解力有限,邏輯思維不完善,但也因此在應對問題時受思維定式影響較弱,更易產(chǎn)生多元化想法,做出不同解答。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應以此為契機,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重要性,有意識引導逆向思維建立,促進舉一反三,突破既定思維,拓展思維邊界。在實際應用中,可從小問題出發(fā),以鼓勵學生為小問題尋找多樣化答案,以創(chuàng)新形式解決實際問題。與答案相比,在應對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模式應作為教育著眼點,予以適當引導,拓寬可運作空間,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予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優(yōu)質問題設置具有重要影響,問題應難易適度,為適應小學生,問題應有單一關鍵點和明確指向,構建單層邏輯,避免難度過高挫傷積極性,也應防止難度過低降低學習興趣,引起怠惰心理[1]。
語文教育應重視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語言表達和文字運用能力與個人文化素質密切相關,是核心素質之一。優(yōu)秀的表達能力不僅能提升語言說服力,而且可增強學生高質量總結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表達能力培養(yǎng)應基于詞匯積累、段落段意總結與寫作背景分析等,在進行相關學習時,應通過朗讀領會行文思想感情,通過品讀了解思想內涵。此外,通過文章解構,學習行文思路,逐步掌握語言技巧。同時應引導學生為問題劃分層次,定位表述重點。
例如,在《村居》中,詩人以“草長鶯飛”四個字從動物和植物兩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描述二月萬物復蘇的場景,并以“楊柳”作為標志性景物,以“春煙”表述氤氳春色,并用一個“醉”字點名楊柳之柔美綽約。在此基礎上,詩人描寫了人類活動,早早放學的兒童迫不及待地放飛“紙鳶”,側面描寫春天的活潑氛圍勃勃生機。此詩雖短,卻以凝練的語言概述了生動的春景,生動與趣味兼具。以此詩為例,要求學生表述春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也以語言刻畫出自己的“春景圖”。
教學中適當留白是激發(fā)學生探索意識的必要手段,在教學操作中,應在解決核心問題同時,預留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解決。余留的問題應難度適宜,激發(fā)挑戰(zhàn)熱情,也可使學生在應對中獲得成就感,問題設置不宜過多,避免占多過多時間導致注意力分散,根據(jù)學生能力發(fā)展,逐步提升難度,激發(fā)探索精神。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yǎng)是教育的兩個核心任務,新課改要求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同步,強調基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和增強探索意識至關重要。從元認知出發(fā),進行知識總結,完善知識框架,在認知基礎上大膽質疑,主動提出問題[2]。
例如,《烏鴉喝水》教學中,可組織課堂討論,由學生總結烏鴉喝水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分析烏鴉所選取辦法的合理性,同時提出:如果不用小石子,烏鴉可以選擇怎樣的辦法喝到水?通過設置直觀問題,引導學生站在烏鴉角度,自主解決問題。有學生提出,自然界有許多小動物,烏鴉可以向其他動物求助,生活在當?shù)氐膭游锉仨氁人拍苌?,可以快速找到水源。有學生提出,烏鴉可以飛到空中,找到植被茂盛的地方,那里更容易找到水喝。還有學生認為,烏鴉可以和其他動物合作,水瓶傾斜后,烏鴉就可以喝到水。具有邏輯性的答案應予以肯定,鼓勵探索精神,通過討論完善答案。
創(chuàng)新課堂應提升教學民主氛圍,體現(xiàn)學生意志,以學生為主體。應改善教師主導的傳統(tǒng)局面,激發(fā)學生自主意識,在優(yōu)化客觀環(huán)境同時,加強學生主導意識,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與新課改適配的課堂應教學思路嚴謹、教學氛圍寬松,學生勇于表達個人見解,在提出問題、不同意見或質疑時無心理壓力,具有“主場意識”,具有表達意愿。為實現(xiàn)此目的,應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形式,支持多元化表達,在教學中做到圖文并茂,加以音視頻材料輔助,加強教學互動,鼓勵積極表達。
例如,在《升國旗》中,可先播放升國旗的視頻資料,講解升國旗的意義和國旗的文化內涵,組織學生表演國旗背后的小故事等。通過此種形式,進行生動教學,優(yōu)化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課堂增強期待感與參與熱情。
教材是教學基礎工具,語文學習以課文研讀和學習為基礎,不僅應掌握文章主旨,而且應對重點文章進行深入研讀,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教材文章經(jīng)由精心選擇,或文辭優(yōu)美,或行文流暢富有巧思,或思想深刻,或意蘊悠長,各具特點,皆有深入學習的價值。在教學中,應強化教材多角度運用,通過討論、改編和演繹等形式,加深思想了解,提升思想境界,學習行文技巧與表達方式,透過表層文字探討深層用意,先進行朗讀,再概括核心思想,然后厘清表述思路,最后進行結構,學習作者是如何將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層層鋪陳,以達成最終表達成效。除此之外,應定位核心詞匯,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關鍵詞句,結合重點詞句理解全文,明確寫作意圖。課文閱讀應將通讀、理解、模仿和應用融會貫通,強調學以致用,通過造句、仿寫等形式,模擬出色的行文方式,在此過程中積累與運用詞匯,拓寬思路,增強表達能力,完善語文素養(yǎng)。在實踐中,可設置階段性問題,引導層層解析與突破,逐步深入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具有多維度、高質量的教學要求,為達成此預期,應從思維、思想意識出發(fā),加強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從教材出發(fā),科學運用教材,完善教學環(huán)境,改變教學思路,強化素質培養(yǎng),使小學語文教育與新課改要求一致,提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