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飛
【關鍵詞】學校文化;未來成長;社會進步
特色文化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歷史傳統(tǒng)、精神風貌、辦學特色,是學校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載體文化和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作為一所農村小學,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戴樓街道中心小學秉承“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教育理念,以“紅星”為載體,打造以“閃亮每顆星,培育每棵苗”為目標的特色文化,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做到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注。
一、建設“紅星”校園環(huán)境
1.合理布局校園。
學校按照高品位、精巧化的要求,形成多層次、主體化的四區(qū)格局,即生活區(qū)、辦公教學區(qū)、功能區(qū)、運動區(qū)。無言的詩,立體的畫,綠色的長廊,古樸的燈箱,墻壁說話,草木傳情,時時處處給予師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F(xiàn)在的校園中春天群花吐芳,夏天綠葉蒼翠,秋天碩果飄香,冬天蒼松挺立……流連其間,樂而忘返。置身其中,師生宛如生活在一個舒適溫馨的樂園。
2.提高裝備水平。
目前,學校建成2240平方米少年宮專用綜合樓一幢,翻新2180平方米原教學樓,設置現(xiàn)代化的舞蹈房、電腦室、科學室等10個專用教室,配置師生電腦100臺,每個專業(yè)教室配備教學一體機。圖書現(xiàn)有12000冊,還建有塑膠操場、籃球場、排球場等室外設施。
3.創(chuàng)建智慧校園。
學校在全縣率先創(chuàng)建了智慧校園,打造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為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信息服務融入學校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互聯(lián)和協(xié)作。
二、打造“紅星”師資隊伍
1.請老教師為教學把脈。
老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寶貴財富,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學校有三方面措施,一是請老教師上示范課,二是請老教師參與督查指導教學工作,三是請老教師幫助診斷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2.發(fā)揮中年骨干教師的教學引領作用。
中年骨干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既擔負著重要的教學工作,還擔負著指導青年教師成長的重任。學校要求中年骨干教師每個人都在“青藍工程”中進行“師帶徒”,定期上示范課,指導青年教師上研究課,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3.為青年教師搭建教學展示的平臺。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未來,他們的成長需要服務、需要扶持、需要指導。學校為青年教師成長做了以下服務工作:生活上給予方便,工作上給予服務,業(yè)務上給予指導。同時積極為剛入職的教師提供上縣級和市級公開課的機會,為青年教師搭建教學展示的平臺。
三、實施“紅星”實踐體驗課程
1.在勞技課程中體驗農耕文化的美德。
為了更好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學校建設農耕文化園,建有農村特色的傳統(tǒng)農具展示長廊,讓學生了解農耕文化;開設蔬菜、水果、花木等勞動實踐基地,通過田間勞動,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勞動技能,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學生在勞動中產生智慧,體驗勞動創(chuàng)造美,勞動改變生活的樂趣,從而真正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信念。
2.在科學課程中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
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造科學探究條件,為了營造科學探究的環(huán)境,學校建設了校園植物園,給每種植物掛“身份卡”,方便學生自主探究。建設小種養(yǎng)基地(小試驗田、小種植、小養(yǎng)殖),引領學生體驗種植過程,建有科技長廊、標本室、科技體驗館,讓學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制作、思考、交流、記錄等體驗中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
3.在紅色課程中體驗民族精神的偉大。
學校著力打造紅色文化課程,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在圍墻醒目處介紹了紅色文化課程的整體構想,布置“文化墻”,張貼紅色革命宣傳畫。在教學樓醒目位置懸掛“紅星閃閃”的主題標志,教學樓平臺前樹立一座題為“紅星向黨”的雕塑。各班級設立“熠熠生輝紅星榜”,將《閃閃的紅星》選為校歌。同時,還制作紅色文化宣傳櫥窗,將紅色內容的故事、圖片、名言用黑板報、標語等形式宣傳。
4.在藝體課程中感受健美成長的幸福。
“鄉(xiāng)村少年宮”是學校著力打造藝體特色活動的一張閃亮名片。學校充分發(fā)揮少年宮的育人功能。一是讓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引導學生欣賞、感悟、體驗各類中外藝術作品,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感官的參與,進而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二是開展藝術活動。讓學生在合唱、舞蹈、器樂、繪畫等綜合藝術活動中提高對藝術的表現(xiàn)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的能力。三是開展體育鍛煉。學校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體育大課間活動,組建足球隊、排球隊、田徑隊,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