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
摘?要:古詩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情感的一個重要紐帶,可以讓學生攫取智慧,并且獲得美感熏陶,但時代的隔閡,高考的壓力等原因造就了古詩文閱讀教學的難題。筆者認為,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應聚焦核心素養(yǎng),引導深度學習,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187-02
【Abstract】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Chines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i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and cultivate their pass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so it can make students more intelligent and gain aesthetic edification.But the estrangement of the times,the pressur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other reasons have brought up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should focus on the core literacy,guide students to the deep learning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High School;Ancient Poetry and Prose;Reading Teaching
高中階段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情感培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在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情感的一個重要紐帶。但社會的發(fā)展使得生活娛樂多元化,學生的閱讀鑒賞也難免走向淺薄,加之時代的隔閡等因素,學生更難以領會古詩文的神韻,故而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常常困擾著廣大師生。因此,本文將從教師專業(yè)技能、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導向以及綜合素質評價四個維度出發(fā),提出“四不”教學理念。
1.不要讓“敬業(yè)”遮蔽“專業(yè)”
敬業(yè)是精神,專業(yè)是能力。身為人師,誨人不倦自是可貴,但若一味地埋頭苦干而不注重自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結果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而言,它更是猶如天書,硬要讓他
們掌握其中的字義、詞類活用、句式等文言知識,不亞于滾石上山。于是,老師開始加班加點,利用課間時間給他們“開小灶”,利用放學時間來小測,見縫插針,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有的不領情,有的純粹應付,個別聽進去了,換個問題就不會了,老師氣瘋,學生氣餒,明明是勤勤懇懇的敬業(yè),卻弄得兩敗俱傷。但如果老師先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呢?在課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讓枯燥的文言知識變得有趣,讓單一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讓學生期待,效果是不是就事半功倍呢?
以教授文言文《荊軻刺秦王》為例,對于高一學生而言,他們習慣了初中篇幅短小、內容簡易的文言文,突然間面對這樣的大篇幅文章,學習壓力可想而知,如果教師一味敬業(yè)地強迫學生學習,效果只會差強人意。反之,讓學生將課文改成課本劇,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找材料、翻譯、編劇、表演,可以說,沒有對文本進行充分的解讀,是沒辦法演好課本劇的。如此一來,枯燥的文言知識不再索然無味。
可見,“敬業(yè)”固然重要,但不應讓“敬業(yè)”遮蔽“專業(yè)”,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讓自己的課堂充滿魅力,以此來吸引學生主動學,而不是僅靠自己的“敬業(yè)”強迫學生被動學。
2.不要讓“進度”遮蔽“實效”
在日常教學中,迫于教學壓力,我們一般都有“進度”要求,然而一味地追求“進度”,卻往往忽略了課堂的實效性。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我們不應僅滿足于完成一堂課,而是要保證課堂的實效性,讓自己的課堂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核心素養(yǎng),如果我們?yōu)榱俗非蟆斑M度”和忽略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那么這將是語文教育的悲哀。我們應追求讓學生在學習之后,能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高中古詩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更應成為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只追求進度的課堂,教授完杜甫的《登高》,學生可能只學會背誦默寫的應試技能,而沒能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提升鑒賞美的能力,涵養(yǎng)情趣,領會詩人感時傷世及憂國憂民的情懷;學完班固的《蘇武傳》,可能學生的腦海里只剩下一堆文言文知識點,而忽略了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愛國情操,以及品味文中所體現(xiàn)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誠然,要保證課堂的實效性,會在一定程度上花費更多的課堂時間,而迫于教學壓力、應試壓力等,教學進度不可忽視,兩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我們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綱,不要讓“進度”遮蔽“實效”。
3.不要讓“外顯”遮蔽“內斂”
學生的性格也不盡相同,有的活潑外向,有的羞澀內斂,所以在教師在授課時,應盡可能地關注到多數(shù)學生,不要因為只關注到“外顯”學生的反應而忽略了那些“內斂”的學生,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實則收效甚微,因為那些沉默的學生,往往隱藏著許多問題,他們或許是因為不善言辭而不敢發(fā)言,或許是因為怕自己的問題過于簡單提出來會被嘲笑而沉默不語,或許是因為基礎薄弱課堂上完全不知所云所以緘默,而這些問題的背后,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
但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往往不自覺地會被“外顯”的學生帶著走。例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教師在提出“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是如何轉換的?”這個問題后,“外顯”的學生很快就搶答了,教師誤以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課堂內容,便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事實上,這個問題并非那么容易解答,對基礎差的學生而言,把整篇課文讀完就已經(jīng)很困難了,更談不上讀懂,那么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更是無從下手,所以當老師提問時他們選擇沉默,而如果老師沒注意到這點繼續(xù)上新的內容,那么他們不懂的問題便越積越多,久而久之,愈發(fā)覺得語文課堂無聊,產(chǎn)生厭學心理。相反,如果教師能更多地關注這些“內斂”的學生,適當多提問“內斂”的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此外,課堂提問方式不應僅限于你問我答,也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其中,給“內斂”的學生更多發(fā)言的機會,而不是讓課堂成為只屬于“外顯”學生的舞臺。
不要讓“外顯”遮蔽“內斂”,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然后反思教師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發(fā)展。
4.不要讓“應試”遮蔽“興趣”
迫于高考壓力,在高中階段,大多數(shù)老師還是采取了應試教育,高一的學生已經(jīng)在學習高三總復習的內容,高一的學生已經(jīng)在做高考真題,這些屢見不鮮。但過分地強調應試技巧,過多地進行題海戰(zhàn)術,反而會讓語文課堂失去了語文味,也慢慢消磨掉語文愛好者的學習興趣,更遑論那些基礎薄弱、本來就對語文沒什么興趣的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疲于練習,成績很難有大的突破,即便有學生成績進步了,也并不代表他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了,可能提升的只是他的應試技能,而這與我們的教育初衷相違背。我們要的并不是一臺應試機器,而是一個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能力強、個性鮮明、興趣廣泛的立體的人。
以教授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為例,如果教師關注的是應試技巧,那么在講解這首詞時,他可能會尋章摘句,側重教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方法、用典的作用、辛棄疾的寫作風格、表現(xiàn)手法分析等,學生學完這首詞,可能會掌握一些古詩詞的應試技巧,但卻很難真的對古詩詞產(chǎn)生興趣,在他們看來,這些只是高考加分的籌碼。反之,如果我們立足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因自己是內在驅動力而主動去學,效果會截然不同。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必然與作者、與時代、與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在授課時,利用辛詞好用典的特點,講出這首詞中所用典故的文化意味,補充教材之外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感受辛棄疾深沉悲憤的愛國情懷,理解這種情懷背后的社會背景,講解精彩內容,而不是囿于應試需求。課堂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帶領學生暢游浩渺書海,但我們可以讓學生由一篇作品愛上一個作家,以一篇帶多篇,讓學生愿意回家后自己去閱讀相關書籍,在自己的探索與學習中,逐漸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后,學生便有了學習動機,且對于課堂講的內容也會有更加深刻的記憶。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導師。
古詩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于學生走近作家的內心世界,走近遙遠的古典時代,更好地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緒,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高鑒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此,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應聚焦核心素養(yǎng),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延玉.高中古詩文深度閱讀教學初探[J].文教資料,2020(07):59-60
[2]陳藝文.高中古詩文深度閱讀教學初探[J].文學教育,2019(0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