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基層消防員的運動性疲勞情況,分析消防員的疲勞類型、疲勞部位、疲勞程度、疲勞恢復、疲勞原因、疲勞防治現(xiàn)狀,提出消防員運動性疲勞結論,給出改善消防員運動性疲勞的建議,從而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戰(zhàn)斗力。
關鍵詞:消防員;運動性疲勞;問卷調查
一、運動性疲勞及其影響
運動性疲勞是指機體的生理過程不能持續(xù)其機能在特定水平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的生理現(xiàn)象。消防救援隊伍實行24小時執(zhí)勤戰(zhàn)備,職能定位多,訓練任務重,高溫環(huán)境熱應激以及消防裝備的不利影響,都會使消防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運動性疲勞。消防員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恢復,勢必會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訓練成績停滯不前,甚至出現(xiàn)訓練事故。如果消防員在災害事故現(xiàn)場出現(xiàn)嚴重的運動性疲勞,體力不支,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二、調查問卷及結果分析
(一)問卷設計
問卷內容分為基本信息和疲勞情況兩個部分?;拘畔⒉糠种饕▍⑴c調查者的年齡、工作時間、執(zhí)勤消防站工作崗位、年出警次數、年戰(zhàn)備次數、訓練強度、周訓練時間等信息;疲勞情況包括了疲勞類型調查、疲勞部位調查、疲勞程度調查、疲勞恢復調查、疲勞原因調查、疲勞防治調查等六類問題。所有被調查的消防員都是基層執(zhí)勤消防站參加滅火救援戰(zhàn)斗和日常訓練的消防員。
(二)結果分析
對題目“您在訓練中哪些部位出現(xiàn)過疲勞?”進行統(tǒng)計,選擇腰部疲勞的消防員為654人,占總人數的57.98%,位居第一,其次依次為大腿、小腿、肩部、大臂、背部、膝蓋、頸部、腹部、小臂、腳踝、胸部、手腕、肘部、手指、足趾。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身體部位中,腰部疲勞的比例最高,有不少基層中隊消防員患有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的職業(yè)病。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消防員訓練量大,訓練強度大,在從事強度較大的訓練安排或是體力勞動時,常因過度負荷造成椎間盤早期退變。二是消防員在完成一些訓練科目時,需要不斷更換各種姿勢,包括各種難以避免的非生理性姿勢,這就要求脊椎及椎間盤應隨時承受各種不同的外來壓力[1],如超出其承受能力或一時未能適應外力的傳導,則更容易遭受外傷或累積性損傷[2]。例如在400米疏散物資操中,背假人、翻輪胎都是非常容易引起腰部疲勞的姿勢動作。
除腰部以外,大腿、小腿、頸部、背部、肩部、膝蓋、大臂、小臂等部位的疲勞發(fā)生率也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為消防員的日常出警訓練和體力勞動均為全身性運動,幾乎全身上下每個部位都得參與其中,因此疲勞分布比較廣泛。
而手腕、手指、足趾這些身體部位在球類、舞蹈等運動中發(fā)生率較高,在消防員日常出警訓練和體力勞動中發(fā)生率較低。
在疲勞程度調查中,只有5.14%的被調查者很少感受到或從未感覺到疲勞,45.56%的被調查者很少感覺到,50.3%的被調查者經常感覺到疲勞或總是感覺疲勞。
在疲勞恢復調查中,33.79%的被調查者表示,訓練中產生的疲勞感,在短時間休息、睡眠后能夠完全恢復;66.21%的被調查者表示,訓練中產生的疲勞感在短時間休息、睡眠后未能完全恢復,再次訓練時疲勞加重,34.35%的被調查者在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的感覺后,需要三天以上才能完全消除。
在疲勞原因調查中,超過75.16%的被調查者認為運動性疲勞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訓練因素(見圖2),而訓練因素中訓練量過大選項比例最高,達到了67.58%,其次依次為訓練時間過長、訓練強度過大、休息時間不足、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等(見圖3)。最容易發(fā)生運動性疲勞的訓練類型為體能訓練,選擇該選項的被調查者比例高達92.24%,其次依次為班(組)合成訓練、綜合演練、基本技能訓練、高空訓練等訓練類型(見圖4)。
在疲勞防治調查中,超過85.26%的被調查者重視訓練前的準備活動,50.23%的被調查者在訓練中不佩戴護具來保護易疲勞的部位,68.74%的被調查者在訓練后采取了積極的放松調節(jié)活動,48.25的被調查者不了解疲勞程度的主觀判斷方法和相關知識。被調查者對易疲勞部位的處理方法如圖5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超過半數的消防員經常感覺到疲勞或總是感覺疲勞,極少數消防員很少感受到或從未感覺到疲勞。
(二)消防員最容易感到運動性疲勞的部位為腰部,其次依次為大腿、小腿、頸部、背部、肩部、膝蓋、大臂、小臂。
(三)訓練中產生的疲勞感,在短時間休息、睡眠后能夠完全恢復,如果未經休息再次訓練,疲勞感會加重。
(四)消防員運動性疲勞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訓練因素,訓練量過大比重最高,其次依次為訓練時間過長、訓練強度過大、休息時間不足、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等。最容易發(fā)生運動性疲勞的訓練類型為體能訓練,其次依次為班(組)合成訓練、綜合演練、基本技能訓練、高空訓練等訓練類型。
(五)大部分消防員較重視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并采取了積極的放松調節(jié)活動,但還有小部分消防員產生疲勞后處理不當。
針對調查結果,給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訓練計劃
對于消防員來說,運動性疲勞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生理現(xiàn)象。它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卻是可監(jiān)測、可量化、可預防的,戰(zhàn)訓部門和組訓人員應重視運動性疲勞這一生理現(xiàn)象,根據消防員運動性疲勞情況隨時調整訓練計劃。例如在運動訓練量不變的情況下,降低訓練強度;訓練強度不變,但訓練量下調;對于疲勞的消防員,在訓練中訓練量不變,但留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如果消防員還表現(xiàn)出其他安靜測試疲勞的征象,則要讓消防員休息[3]。
(二)組織恢復性拉伸練習
拉伸是消防員在訓練開始前和訓練結束后的放松整理活動。訓練后拉伸的好處是增強本次運動的訓練效果,提升身體的柔韌性,并縮短肌肉恢復的時間,減少肌肉緊張度。當消防員進行高空、負重等消防訓練(如:大繩斜上、攀爬橫渡、拉梯與掛鉤梯聯(lián)用、400m疏散物資操)后可對腰部進行恢復性拉伸;進行以跑動、跳動為基礎動作的體能、技能訓練(如:5公里跑、負重上十樓、百米障礙、400接力供水操)后可對腿部進行恢復性拉伸;進行消防員背部負重、支撐的消防訓練(如:負重登高、攀登6m拉梯)后可對背部進行恢復性拉伸。
(三)補充膳食營養(yǎng)
引起消防員運動能力下降,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的營養(yǎng)因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1.能源物質的不足;2.脫水和電解質的缺失;3.酸性代謝產物的堆積;4.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4]。因此,對出現(xiàn)運動性疲勞的消防員進行營養(yǎng)補充是十分必要的。采用營養(yǎng)輔助手段主要是通過相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補充機體在運動訓練中所需要的營養(yǎng),從而提高肌肉的能量供應,促進和提高運動機體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李偉.中醫(yī)療法對氣滯血瘀型腰間盤突出癥在生存質量方面的療效探討[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
[2] 趙天嬌.消防作業(yè)動作分析與工效學評價方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
[3] 劉莉.軍事訓練中身體適應的理論和指標體系構建[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1,30(2):82-84.
[4] 趙浩健.山東省高校高水平投擲運動員膳食營養(yǎng)與補充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李強(1990.4—),男,陜西漢中人,初級專業(yè)技術職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