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語言教學中,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閱讀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的底蘊,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初等教育是小學生學習生涯的初期階段,在小學這個階段,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xiàn)語文學習中學生的課內(nèi)外閱讀拓展,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體系、豐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還能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本文就小學語文學習中拓展課內(nèi)、外閱讀的策略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部課內(nèi)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教材中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有必要針對課堂上的文章進行相關擴展,通過加強課外文章的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教科書中的文章在語文學習中的目的應該是拋磚引玉,通過對教材內(nèi)容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然后通過課外閱讀優(yōu)秀文章進行實踐,把教材上學到的閱讀方式應用到課外閱讀中,筆者認為這是語文閱讀正確的學習方式。
一、小學階段課內(nèi)外閱讀的現(xiàn)狀
(一)教學模式落后
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可以說是對學生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指導得好,學生就會對學習更加感興趣,自然學習效果會更好,否則就會出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一盤散沙的狀態(tài)。但是,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講解課文,分析課文的框架結構,研究故事式的教學內(nèi)容,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完全是由教師主導,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自然不會有好的閱讀效果。
(二)學生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筆者對本校高部學生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1、學生不明白閱讀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而且,有一部分學生在閱讀上沒有目的性,屬于無聊,隨便翻下書的那種。
2、學生對兒童漫畫類和科幻類的書籍更感興趣;對文學類的書籍不大感興趣,這將會對促進學生志向形成、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響。
3、閱讀的時間不夠。大部分學生每天沒有用足夠時間進行閱讀,所以,現(xiàn)階段的小學生不能依靠自身的毅力將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下去,自然不會有好的閱讀效果。
(三)學生沒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在閱讀時,很少有同學寫讀書筆記,依賴性大。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能力低下,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生僻字或句子不理解的句子時,很大程度上會跳過而不去查找相關資料,理解文中的內(nèi)容,這種閱讀方法導致學生在閱讀之后也只是看過文章,思考得不夠深,很難提高,這種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不利。
2、學生之間很很少交流讀書情況與體會。他們對于讀過的書籍沒有太多的回憶和交流,而是拋于九霄云外,更談不上做摘抄,寫讀書筆記。
二、拓展小學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1、開展校園閱讀創(chuàng)建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盡情讀書。
2、老師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也可以由同學間互相介紹推薦一本好書來展開閱讀,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愿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
3、要使課內(nèi)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內(nèi)數(shù)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
4、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開展“手抄報比賽”、“讀一本好書”、“書香潤心靈”中隊課,設計制作讀書卡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最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閱讀步步深入。
5、合理安排讀書時間,統(tǒng)一制定讀書計劃,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時間,每天總閱讀時間不少于1小時。養(yǎng)成天天讀書的良好習慣。
(二)通過課內(nèi)閱讀增強對語言的理解,積累閱讀技巧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課內(nèi)閱讀可以和課外閱讀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在教師的課內(nèi)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積累很多實用的閱讀技巧,之后將這些閱讀技巧運用在課外閱讀中,增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們通常都會給學生安排課前預習任務,這種課前預習其實就是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會提出-些與課文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之后做好總結歸納,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一個總體的了解。這種閱讀模式也可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在閱讀中學生可以多思考幾個為什么,思考的多了,問題解決的多了,對文章的理解自然也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在課內(nèi)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通過解決生僻字、了解課文大意、分析課文結構、學習課文中修辭技巧、歸納課文主旨等方式使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那么,當學生熟悉這些閱讀技巧后,就可以將這些歸納方式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使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內(nèi)容,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更多的文學底蘊。
比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文《威尼斯的小艇》時,教師就可以有目的地教授學生閱讀方式。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抓住特點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式,在讀者的腦海中描繪了一個優(yōu)美的威尼斯風光,景、物、人相互聯(lián)系,使文章充滿生氣。如在本文中作者描寫景物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時,緊扣小艇,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描寫了:白天,小艇一出動,城市就變得充滿生機;而到了夜晚,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變得沉寂、安靜。寫出了威尼斯‘船動城鬧,船停城靜的特點,這種對比手法,襯托出小艇為威尼斯的城市名片的原因,也真正寫出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的異域風情。學生可以通過這篇文章理解這種以點帶面的寫作方式,通過一個小艇的描寫,就讓讀者從側面體會到了優(yōu)美、安逸的威尼斯風光,不得不說確實是一篇佳作,在之后閱讀課外的寫景文章時就可以進行類比,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甚至在自己寫文章時也可以將這種寫作方式運用出來,讓自己的文章更有畫面感,從而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
(三)拓展閱讀素材,尋找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點
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留給了課內(nèi)文章的教學,對課內(nèi)文章能夠做到詳細分析,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而對課外閱讀的關注是略少的,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不能很好地把握閱讀方式。所以,為了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能實現(xiàn)高效閱讀,清晰把握課外文章的內(nèi)涵,筆者認為教師應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好規(guī)劃,聯(lián)系課外文章與課內(nèi)文章的相關性,通過課內(nèi)文章拓展到課外文章,使學生能夠?qū)倢W到的閱讀技巧,在課外閱讀中獲得實踐,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在課文中學習的閱讀技巧,同時拓展課外語文知識面。在小學的某些課文中,由于篇幅的原因,課文只是節(jié)選了原文的某些片段,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情節(jié)的展開往往是不能理解的,學生對此也頗有怨言,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原文閱讀,適當給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找到課外閱讀的方向。學生在進行課外文章的閱讀時,都是有自己的閱讀喜好的,對自喜歡的文章類型,學生或許能夠做到大量閱讀,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文章就會覺得味同嚼蠟。這種閱讀會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知識面趨于片面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累是不利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應該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外閱讀任務,讓學生能夠增加課外閱讀量。并且,教師對于閱讀任務不能布置下去后就不管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高,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因此,教師在課上還應該進行課外文章的品鑒分析活動,讓學生在課上講一講自己的閱讀心得,這樣就會大大減少未能完成閱讀任務的學生數(shù)量。這種布置閱讀任務的方式還能使部分不喜歡閱讀的學生逐漸提升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針對課外文章的選擇,教師應該是有目的地做出抉擇。比如,在學習教材文章《牛郎織女》時,教師在對這篇文章分析完畢后,就可以讓學生選擇中國古代神話進行相關閱讀,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故事,像《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神農(nóng)嘗百草》之類的故事都可以讓學生閱讀,體會先賢的智慧,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壯闊。又如,在學習文章《寶黛初會》后,可以為學生選擇其他《紅樓夢》中的精彩片段閱讀,加深學生對《紅樓夢》的理解,使學生對《紅樓夢》產(chǎn)生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結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先通過課內(nèi)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巧;為學生拓展閱讀素材,將閱讀延伸到課外;還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閱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傊?,教師為了學生的未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深刻思考,找準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姚建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7-8.
[2]蔣梅霞.提高小學語文小組合作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