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彬
[摘 ?要] 以拋物線為背景的綜合題具有知識點多、形式多樣、圖像復雜等特點,在解題探究過程中要注重思維過程、方法構建以及解題反思. 文章將以一道拋物線綜合題為例進行問題探究、解后反思,并提出教學建議,以期與讀者交流分享.
[關鍵詞] 拋物線;三角形;相似;面積;變式;反思
問題探究
1. 問題呈現(xiàn)
問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2+bx+3,與坐標x軸相交于點A和B,與坐標y軸交于點C,且拋物線的對稱軸為x=-2,點P(0,t)是y軸上的一個動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以及頂點D的坐標;
(2)如圖1所示,當0≤t≤4時,設△PAD的面積為S,試求S與t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S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求出S的最小值和此時t的值.
(3)如圖2所示,當點P運動到使∠PDA=90°時,Rt△ADP與Rt△AOC是否相似?若相似,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相似,請說明理由.
2. 思路突破
分析:第(1)問為傳統(tǒng)的拋物線基礎知識問題,由拋物線的解析式即可表示出對稱軸,構建條件列方程即可求出b值,對拋物線解析式進行配方變形即可求出頂點D的坐標.
第(2)問為拋物線中圖形的面積問題,所涉三角形的形狀一般,可通過面積割補的方法構建模型,再利用函數(shù)性質求出面積最小值.
第(3)問的難度較大,解析三角形相似可采用“點坐標推導——性質驗證”的思路.
解后反思
上述為二次函數(shù)綜合題,考查了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相似等知識. 深刻理解題干條件,把握圖像特征,數(shù)形結合構建解題思路是關鍵. 考題的難度相對不大,在完成解析時有必要關注以下幾點.
1. 關注考題的關鍵點
考題的后兩問是核心之問,其中第(2)問主要考查拋物線中三角形面積的構建方式. 本題采用了常見的面積割補法,用梯形和特殊三角形的面積表示△ADP的面積是解題的關鍵. 而拋物線中常見的三角形可分為三類:一是特殊的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直接利用三角形的特征來構建面積模型;二是位置特殊的三角形,如三角形的三邊中存在與坐標軸相平行的邊,此時就可以該邊為底構建面積模型;三是上述的一般三角形,通常采用面積割補法,但對于上述問題還可以采用面積鉛垂法,即過點D作鉛垂線,由鉛垂高和底來構建面積模型.
第(3)問考查了拋物線中相似關系的構建,上述問題的難點是判斷出點P為BD與y軸的交點,進而基于判定定理“兩條線段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則兩個三角形相似”來構建思路,把握三角形的特殊角,利用中位線的性質確定點坐標. 該問題可歸為三角形相似問題,實際上拋物線背景中的三角形相似問題還有如下解法:方法1,基于定理“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為相似三角形”構建思路,解析時重點探索問題中的角度大小,可充分利用三角形全等性質、平行線性質以及直線斜率與角度的關系等;方法2,基于定理“三邊對應成比例,則兩個三角形相似”構建思路,解析的重點是探究所涉三角形的邊長,可充分利用勾股定理、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等.
2. 關注考題變式方向
函數(shù)綜合題的難點在于所涉知識點眾多,尤其是綜合性極強的函數(shù)與幾何綜合題,圖像錯綜復雜,設問形式多樣. 在完成解題探究后,有必要對考題進行變式探究,思考問題的變式方向,全方位地探討問題,提升學生解題的靈活性. 上述考題有如下幾種變式思路,下面具體探究.
第(1)問考查了待定系數(shù)法求拋物線解析式及配方法變形解析式,在實際考查時,常綜合拋物線和x軸的交點與方程的根的聯(lián)系來考查學生的能力. 對于該問,可將問題變?yōu)椋阂阎獟佄锞€的解析式為y=ax2+bx+c,與x軸的交點分別為點A(-6,0),B(2,0),與y軸的交點為C(0,3),試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解題時可直接將解析式設為y=a(x+6)(x-2),代入點C的坐標,即可求出a的值,整理可得拋物線的解析式.
第(2)問探究三角形面積的最值. 對于該問,還可以逆向變式或關聯(lián)變式,具體如下.
變式1:點P(0,t)是y軸上的一個動點,設△PAD的面積為S,若S的取值范圍為0≤S≤4,試求t的取值范圍. 解析時同樣需要構建三角形的面積模型,然后根據(jù)S的取值分析t的取值.
變式2:已知當0≤t≤4時,設△PAD的面積為S1,△PAO的面積為S2,試求S1取得最小值時S2的值. 問題解析與原題一致,可直接求出△PAD面積最小時點P的坐標,由于△PAO為直角三角形,利用面積公式即可求出S2的值.
第(3)問考查三角形相似關系,可歸為三角形相似存在性問題,其中設定了直角,若將該條件去掉,則問題變?yōu)椋寒旤cP運動時,能否使△ADP與△AOC相似?若相似,請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相似,請說明理由. 問題解析時需要關注三角形的相似對應關系,由于△AOC為直角三角形,則需要探討△ADP為直角三角形時的三種情形,從而逐個排除,確定最終解.
教學建議
1. 細致構圖,斟酌探“路”
數(shù)形結合是解析函數(shù)綜合題的常用方法,利用該方法進行解析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結合條件理解圖像,根據(jù)特性,細致作圖,完善圖像;二是結合圖像的性質特征,挖掘隱含信息,利用直觀圖像深入思考,探究思路.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讀圖,讓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借助語言轉化來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如利用文字語言描述幾何關系,根據(jù)幾何關系繪制直觀圖像. 同時,教師還要強化學生的數(shù)形轉化能力,如由直角三角形構建三邊關系,利用相似對應關系構建線段比例,基于垂直平分線探索中點坐標等.
2. 深入反思,方法積累
解后反思是解題探究的關鍵一環(huán),通過對考題特征、關鍵點、思路、解法的反思來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反思階段要關注考題的特征條件、問題突破的關鍵點、常用的轉化思路以及可以采用的解法,必要時可進行多解探究、類題剖析,引導學生站在解題的高觀點處來思考解法的合理性及思路的簡捷性. 如在上述考題中,筆者總結了拋物線中常見三角形的結構特點和位置特點,并給出了相應的建模思路. 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基本問題的常見解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使學生從根本上獲得解題能力的提升.
3. 變式探究,專題教學
在解題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使學生獲得“解一題,通類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側重問題的變式探究,即基于考題進行變式分析,思考問題的變式方向、解題方法的異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基于類型考題開展“一題一課”,注重預設環(huán)節(jié)的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設置互動式問題,引導學生基于考題進行變式衍生,總結變式問題的特征及解法,讓學生在變式對話中形成獨立的數(shù)學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419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