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在忠
摘要:“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教學中排在第一位的語文要素,統(tǒng)編版教材每一篇課文后面的練習題第1題基本上是“朗讀課文”。本文從讀準字詞、讀好句子、讀出感情、提取信息和用詞語講課文內(nèi)容等幾個方面探究落實這一內(nèi)容,論述循序漸進地開展學習“朗讀課文”訓練,以期為后期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第一學段? “朗讀課文”? 細化目標? 教學關(guān)鍵
引言
梳理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學段的課后練習第1題(以下簡稱第1題)可以發(fā)現(xiàn),“朗讀課文”這一要求在四冊教材中的占比非常高:一年級上冊有20次,一年級下冊有26次,二年級上冊25次,二年級下冊有24次。這說明“朗讀課文”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教學中是重中之重。
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朗讀課文”被定位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可以看出關(guān)鍵是“學習”一詞,這正是統(tǒng)編版教材在第一學段精心考量“朗讀課文”的根據(jù)所在。換句話說,“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一學段閱讀教學中排在第一位的語文要素。即使如此,“朗讀課文”也不是萬能的教學目標,隨著教學的推進,它的要求也相應(yīng)發(fā)生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朗讀課文”之后還跟著其他的學習要求:一方面是緊接在“朗讀課文”之后提出朗讀課文中的具體學習要求,兩者之間用逗號隔開;另一方面是“朗讀課文”之后的學習要求多是“背誦課文”,雖然兩者之間是用句號隔開的,但畢竟都安排在課后第1題中,說明兩者之間肯定有必然的聯(lián)系——朗讀是背誦的前提和基礎(chǔ)。
“朗讀課文”最早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2”第1題中。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語文,很顯然還不清楚怎么朗讀課文,需要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并帶領(lǐng)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讓學生對朗讀課文有個初步的印象。隨后,學生在多次實踐中,漸漸明白“朗讀課文”就是用比較響亮的聲音讀課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人文主題之外還突出語文要素的學習,學習“朗讀課文”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這在課后練習第1題中有以下體現(xiàn)。
一、學習讀準字詞
一年級上冊第5課《影子》第1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是學習“朗讀課文”的普遍要求。
一年級上冊第1 課《秋天》的第1題中,出現(xiàn)了新的學習朗讀的要求——“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耙弧弊肿鳛樽詈唵蔚臐h字,在第1篇課文的學習中,就有不一樣的朗讀要求——變調(diào),而這種變調(diào)在朗讀中不是絕無僅有的,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類似的情形,如已經(jīng)學習過的“七、八、不”在朗讀中也有這種變調(diào),提示學生在后面的課文學習中注意這些變調(diào)。在這樣的學習中,引導(dǎo)學生慢慢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在舉一反三中學會朗讀中的“變調(diào)”。
二年級上冊第11課《葡萄溝》的練習題第1題題目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點字的讀音。(種葡萄、好客、葡萄干、水分)”多音字從一年級上冊第4課《四季》中就開始出現(xiàn),教材的處理是在生字表中以藍色字體出現(xiàn),一般不作過多的學習要求。而多音字是學習漢字讀音的一個難點,學習中除了要記住相關(guān)的讀音外,更要根據(jù)具體語境做出準確判斷。此處學習的四個多音字中,“種”在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好”“干”和“分”是第一次出現(xiàn)。編者在“朗讀課文”的要求中明確“注意多音字的讀音”,把多音字正式列為語文學習的范圍,意即要求在今后朗讀課文時,需要仔細辨別多音字的讀音,才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
二、學習讀好句子
一年級下冊第2課《我多想去看看》的學習要求是“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這體現(xiàn)了學習朗讀從對字詞的要求提升為對句子的要求。雖然此前的課文中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過感嘆號,而且也認識逗號、句號,但是兩相比較,感嘆號所表達的意味與逗號、句號有明顯區(qū)別。把這種有特別意味的標點符號與句子連在一起學習,既是強調(diào)感嘆號的作用,又是學習有感情朗讀課文的開始。此外,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遇到情緒激動喜歡大聲喊叫,這與有感情地朗讀是有區(qū)別的。因此,教學這一語文要素時,就需要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具體語境,運用適當?shù)囊袅俊⒄Z氣及表情進行表達,避免將大聲喊叫等同于有感情地朗讀。
比感嘆號復(fù)雜的是問號的學習。二年級下冊第5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后習題要求“聽老師講雷鋒的故事,再朗讀這首詩歌,注意詩歌有問有答的特點”,第19課《大象的耳朵》第1題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文中的問句”,還有第23課《祖先的搖籃》第1題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第2~3小節(jié)中的問句?!薄_@三篇課文的學習要求,也有一個遞進的過程。第5課的第1節(jié)詩中提出:“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詩的第2、3節(jié)通過小溪和小路給出了回答,這就是最基礎(chǔ)的有問有答。第19課中,出現(xiàn)的問答句是“他們都這么說,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讓我的耳朵豎起來”。這種自言自語式的問話與答案之間看上去沒有直接聯(lián)系,這就要求教師順勢引導(dǎo)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去理解,那就是在問話后面常常省略了一個問話:“真有毛病我怎么辦呢?”第23課中出現(xiàn)的問句更特殊:“摘野果,/掏鵲蛋?”“捉紅蜻蜓,/逮綠蟈蟈嗎?”上句是陳述句,下句是疑問句。這種選擇問句學生自然理解不了,但可以通過添加“是……還是……”的方法,引導(dǎo)學生讀出這種問句的意味。
一年級下冊第10課《端午粽》和第11課《彩虹》課后練習題都j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一年級學生習慣于口語中比較簡短的句子,長句子無疑是他們學習朗讀課文的攔路虎,突出的問題是不知道句中如何停頓。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畫出難讀的長句,試著讀一讀,看看錯在何處;再指導(dǎo)學生用斜線適當畫出停頓的位置,并練習把長句子讀正確;多次練讀之后連貫地讀,達到看不出明顯停頓的效果。
三、學習有感情地朗讀
明確提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7課《一匹出色的馬》課后練習題第1題,這也是第一學段教材中唯一的一次,但并不表示只是本篇課文的學習要求。其實,最初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含在其他學習要求中的。除上述讀好感嘆句、問句外,從一年級上冊第8課《雨點兒》開始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年級下冊教材進一步明確了“朗讀課文,讀好對話”的訓練,二年級上冊課文中又交替安排這兩種訓練,為進一步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鋪墊。而在《一匹出色的馬》之后的課文中,雖然沒有再出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明確要求,但以后學習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時,有感情地朗讀自然水到渠成。只有持續(xù)不斷地訓練,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才能漸入佳境。
四、學習提取信息
提取有用信息,通俗地說就是大腦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這也是低學段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應(yīng)從一年級上冊就開始安排。一年級上冊第7課《青蛙寫詩》第1題“朗讀課文,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币约暗?1課《項鏈》第1題“朗讀課文。說一說大海的項鏈是什么?!焙偷?3課《烏鴉喝水》第1題“朗讀課文。說一說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著水的?!钡?,都是要求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從中找出相關(guān)的信息來回答問題。當然,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所要求提取的信息都是很簡單、很明顯的,而此后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逐漸豐富,學習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一年級下冊第6課《樹和喜鵲》第1題“朗讀課文。想一想樹和喜鵲后來為什么很快樂”,僅僅從課文中畫出描寫樹多、喜鵲多的詞句就不夠了,還需要聯(lián)系上文樹和喜鵲的孤單進行比較,才能體會出快樂的原因所在。又如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第1題“朗讀課文。畫出課文中提到的兩種稱象方法,說說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薄⒍昙壪聝浴墩掖禾臁防铩袄首x課文。說說孩子們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等等,都是在課文中提取信息后再進一步思考、綜合,才能完成學習要求。
五、學習用詞語講課文內(nèi)容
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朗讀課文是怎么體現(xiàn)出語文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課程呢?教材在練習題第1題中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通過提供詞語訓練學生講述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
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第1題“朗讀課文,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這3個詞語,講講這個故事。”這就是以關(guān)鍵詞為支架,引導(dǎo)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中的故事。第17課《難忘的潑水節(jié)》第1題“朗讀課文,用象腳鼓、鳳凰花、銀碗、柏樹枝,等詞語說說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边@一題提供表示特定場合中的獨特物品的詞語,讓這些物品把一次活動的過程連接起來,給學生的講述增加了一些難度。
而二年級下冊的教材中,這種學習要求更高了。第21課《蜘蛛開店》第1題“朗讀課文,根據(jù)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其示意圖中出現(xiàn)的是三組詞語,這樣的故事講起來就比較復(fù)雜,既要注意故事發(fā)生的順序,又要關(guān)注故事的發(fā)展變化。
故事是學生的最愛,在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訓練講課文內(nèi)容或故事的能力,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語文活動中學習語文。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后練習題第1題的“朗讀課文”,在第一學段幾乎是統(tǒng)一要求的(也還有學習默讀課文等方面的要求,不在本文論述范疇內(nèi))。但在具體的課文中,需要通過一個個語文要素的學習,根據(j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安排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中一步步地往前學習,逐漸形成知識體系,最終讓學生真正能夠由正確朗讀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參考文獻:
[1]方德佺,李凌云.探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學習”之道[J].語文知識,2016(12).
[2]邱秀芳.淺談如何有效指導(dǎo)朗讀[J].新教師,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