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江潔,姜莎莎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廣東深圳 518000)
新生兒肺炎是造成新生兒病死的重要原因,可發(fā)生在宮內(nèi)、分娩過程中或分娩后。 由于新生兒身體器官組織尚未發(fā)育完全,氣管較短,管腔內(nèi)纖毛對塵埃和細菌的清除能力較弱,肺部感染后,分泌物容易在呼吸道堆積導致氣管堵塞,最終引起呼吸功能衰竭[1]。止咳平喘、抗感染、機械通氣支持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措施,但在機械通氣插拔管過程中,很可能損傷到呼吸道黏膜,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吸氧采用的仰臥位還可能因口腔低于幽門而造成胃食管返流,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長時間持續(xù)該姿勢還可能導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興奮呼吸中樞,導致呼吸頻率加快,所以對新生兒的體位護理對疾病康復有重要作用[2-3]。 有研究報道,新生兒出生后1年內(nèi)心理運動與智力發(fā)育是關鍵時期,也是完善呼吸系統(tǒng)的重要階段[4]。在治療期間,做好患兒安撫工作對保證其成長發(fā)育具有積極影響。撫觸患兒皮膚可給予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淋巴系統(tǒng)適宜刺激,促進其發(fā)育,增強抵抗力[5]。 該文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該院收治的600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旨在分析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對新生兒肺炎患兒呼吸頻率及肺功能的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600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0 例。對照組男嬰172 例,女嬰128 例;胎齡34~42周,平均(38.29±4.68)周;出生天數(shù)1~17 d,平均(9.06±3.62)d;病程1~6 d,平均(3.69±0.76)d;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5 kg/m2,平均(21.55±1.87)kg/m2; 新 生 兒Apgar 評分8.7~9.5分, 平 均(9.15±2.18)分;病情程度:重癥肺炎89 例;伴心功能不全65 例。 研究組男嬰167 例, 女嬰133 例; 胎齡35~42周,平均(38.50±4.72)周;出生天數(shù)1~18 d,平均(9.44±3.81)d;病程1~7 d,平均(4.00±0.90)d;體質(zhì)量指數(shù)18~24 kg/m2,平均(21.16±1.64)kg/m2;新生兒Apgar 評分8.8~9.4分,平均(9.13±2.16)分;病情程度:重癥肺炎92 例;伴心功能不全6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為前瞻性研究,并獲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新生兒肺炎的診斷標準[6];經(jīng)X線檢查確診;新生兒出生天數(shù)<28 d;患兒伴有肺部濕啰音、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無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先天性畸形;均為單胎分娩;患兒家屬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自主呼吸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營養(yǎng)不良;伴有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家屬拒不配合該研究。
所有患兒均被置于保溫箱,給予抗感染、吸氧、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對癥治療,做好對其意識、體溫、腸鳴音等病情的監(jiān)測,責任護士需合理喂養(yǎng)患兒,在喂奶過程中若患兒出現(xiàn)嗆咳則需立即停止,喂奶后要輕叩患兒背部幫助其排氣,保持呼吸道濕潤。同時做好霧化吸入、排痰等氣道護理,排痰可采用密閉式吸痰法,定時對前胸、腋下等部位進行輕輕叩擊,松動痰液。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體位護理?;純翰扇鹘y(tǒng)的仰臥位或側臥位,暖箱床頭搖高15~30°,定時翻身。
研究組采用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 (1)體位轉變護理: 先取頭高腳低斜坡臥位, 將頭部抬高30°偏向一側,微屈上舉雙上肢至頭部兩側,再呈蛙式微屈外展下肢,在臀部墊上軟枕,30 min 后再改為自由體位或仰臥位,3 h 后再取頭低腳高左側臥位,屈曲四肢中線,臀、背部傾斜30°,并墊上軟枕,30 min后再換為自由體位,3 h 后再取頭低腳高右側臥位,操作與左側位一致,30 min 后更換為自由體位,3 h后再取頭低腳高俯臥位,臀、背部傾斜15°,并墊上軟枕,30 min 后再換為自由體位。 所有體位轉變之前需輕叩后背5 min。 叩背時使用復蘇氣囊面罩,叩擊要沿支氣管走向遵循由上而下的原則,80~100 次/min,在護理過程中要多關注患兒的面部顏色及肢體反應。上述操作每天1 次。(2)撫觸護理:撫觸時間為喂養(yǎng)前2 h 或喂養(yǎng)1 h 后, 操作前要在手上涂抹潤膚油預熱雙手,患兒取臥位,對其臀部、背部進行輕柔地按摩,之后患兒改為側臥體位,再對其頭部、胸部和腹部進行輕柔撫觸, 在撫觸期間要注意與患兒進行眼神、語言上的互動,密切觀察患兒的皮膚反應及面部不適情況。 15~20 min/次,每天早晚各1 次。
(1)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記錄患兒心率恢復、咳嗽消失、體溫恢復、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
(2)生命體征:監(jiān)測患兒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變化情況。
(3)肺功能:分別于護理前后采用肺功能儀記錄患兒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 呼氣流量峰值 (peak expiratory flow,PEF)、 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the ratio of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EV1/FVC)水平。
(4)家屬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對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護士所提供的幫助、護士的工作能力、工作態(tài)度等19 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1~5 級評分法,總分19~9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兒家屬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與組內(nèi)比較分別采用獨立樣本與配對樣本t 檢驗,組內(nèi)多時間段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心率恢復時間、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 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
對照組(n=300)研究組(n=300)t 值P 值組別6.39±1.055.05±0.8517.1800.000心率恢復時間7.30±1.345.59±0.9318.1580.000咳嗽消失時間5.46±0.704.13±0.5126.5980.000體溫恢復時間6.85±1.195.17±0.9219.3450.00012.42±1.8911.50±1.207.1180.000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 住院時間
兩組入院第1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入院第5、10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均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入院第1、5、10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s)
表2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s)
t 值P 值t 值P 值t 值P 值項目對照組(n=300)研究組(n=300)對照組(n=300)研究組(n=300)對照組(n=300)研究組(n=300)組別158.60±12.78156.95±12.421.6040.10954.78±4.6855.16±4.700.9920.32285.65±5.1586.19±5.241.2730.204入院第1 天146.25±11.05130.19±10.2618.4480.00050.09±4.2045.81±4.0912.6450.00090.14±6.4995.48±7.829.1010.000入院第5 天137.62±10.85128.19±10.0811.0290.00046.85±4.1340.82±3.5919.0860.00095.07±7.7998.61±8.155.4390.000入院第10 天248.228642.663252.773922.399154.494242.23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F 值 P 值心率(次/min)呼吸頻率(次/min)血氧飽和度(%)
護理前,兩組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研究組FEV1、FEV1/FVC、PEF 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肺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對照組(n=300)研究組(n=300)t 值P 值組別1.55±0.421.57±0.440.5690.5701.92±0.62*2.45±0.78*9.2130.00068.15±4.5967.80±4.350.9590.33872.87±5.81*79.89±6.27*14.2240.0004.67±1.114.74±1.150.7590.4485.28±1.39*6.26±1.47*8.3900.000 FEV1(L)護理前 護理后FEV1/FVC(%)護理前 護理后PEF(L/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后,研究組家屬NSNS 評分為(88.63±3.6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54±5.2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677,P=0.000)。
新生兒肺炎患兒在發(fā)病期間會出現(xiàn)嚴重的肺部換氣功能障礙,加之其呼吸道發(fā)育又尚未成熟,自主清除能力較差,支氣管平滑肌也較薄弱,所以很容易因氣道阻塞而引發(fā)一系列嚴重的并發(fā)癥[7]。因此,在新生兒肺炎治療期間,專業(yè)性的護理工作對患兒預后也至關重要。體位管理是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重要措施,常規(guī)的體位多采用仰臥位,其優(yōu)勢主要在于患兒舒適度較高,也便于對患兒進行病情觀察和臍部護理[8]。 但仰臥體位的局限性在于該體位會使患兒的口咽部呈漏斗形,容易造成分泌物嗆入氣道,不利于分泌物排出,且長時間維持仰臥位可能導致痰液聚積在氣管內(nèi),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9]。
該研究采用多方位體位轉變, 打破常規(guī)仰臥體位,更有利于提高患兒的個體舒適度及排痰率,改善呼吸功能。 許瓊[10]的研究指出,轉變體位護理能明顯改善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血氧飽和度、 心率及呼吸頻率。 新生兒肺炎的病變部位多在肺后葉或肺底,取頭低腳高俯臥位, 可改善肺后葉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充血水腫,增加肺活量;取頭低腳高側臥位可促進下呼吸道分泌物向上排出[11-12]。 但要注意在轉變體位護理實踐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5 s,且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呼吸道黏膜;叩背力度和受力面積要均勻,在轉變體位時要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及皮膚顏色,保持患兒的舒適度;采取頭低腳高側臥位或俯臥位時,將頭低至30°即可,不可過低;更換體位后,要在相關部位放置軟枕,避免頭部兩側及雙膝蓋長時間受壓出現(xiàn)皮膚損傷[13]。 除體位管理外,從情感與心理上給予患兒慰藉對促進疾病恢復也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皮膚是機體面積最廣泛的感受器,通過撫觸給予皮膚合理刺激,可有效促進患兒身心發(fā)育,提高其免疫力[14]。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可有效促進新生兒肺炎患兒臨床癥狀消失,實現(xiàn)早出院。 究其原因為人體皮膚表面分布著各種生理感受器, 用于接受外界的刺激信號,撫觸護理能夠通過聽覺、感覺等運動神經(jīng)信號的刺激與傳遞,充分調(diào)動其對刺激信號的反應,建立中樞神經(jīng)與神經(jīng)元之間的突觸聯(lián)系, 增強新生兒的肌張力,提升肺活量,促進腦部、肺部等器官功能發(fā)育,從而促進臨床癥狀改善[15]。 劉雯雯等[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新生兒肺炎治療期間予以患兒撫觸及體位變換護理,可明顯改善患兒的呼吸循環(huán)狀況及不良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與該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入院第5、10 天的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體位轉變護理與撫觸護理可有效穩(wěn)定患兒的生命體征,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撫觸護理通過良性接觸給予了患兒更多的安全感和內(nèi)心滿足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患兒的應激反應。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對提升患兒肺功能有積極影響。分析其原因為撫觸新生兒皮膚可增強神經(jīng)末梢敏感性,并經(jīng)神經(jīng)傳導途徑向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傳遞信號源,從而提高神經(jīng)元細胞的發(fā)育質(zhì)量,且神經(jīng)末梢對外界刺激越敏感,則更容易促進神經(jīng)細胞發(fā)育。同時撫觸皮膚可以促使中樞神經(jīng)釋放β-內(nèi)啡肽,興奮迷走神經(jīng)及其張力,完善淋巴系統(tǒng),進而增強抗病毒能力[17]。 患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更完善,抗病毒能力更強,則能顯著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及改善呼吸功能。 丁曉薇等[17]的研究表明,針對新生兒肺炎患兒實施撫觸護理聯(lián)合體位轉變護理可明顯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提高血氧飽和度及降低呼吸頻率,促進其心理運動發(fā)育,與該研究結果相似。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家屬NSN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更能提高護理質(zhì)量,獲取家屬對護理工作的認可。
綜上所述,體位轉變護理聯(lián)合撫觸護理應用于新生兒肺炎患兒中,有助于降低患兒的呼吸頻率,改善肺功能,促進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實現(xiàn)早出院,且更易獲得家屬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