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一統(tǒng)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歷來對朦朧詩解讀的維度很多,筆者重點選擇兩個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來闡釋朦朧詩的藝術技巧和時代主題。
首先,是朦朧詩的靈魂“意象”,朦朧詩既借用西方象征主義的藝術手法,又以改造過的中國傳統(tǒng)意象作為詩歌主要語言,并以詩人獨特的思想感情的邏輯對詩歌意象進行“蒙太奇”式的拼接剪輯,使得詩歌藝術得以回歸,并給讀者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
其次,是朦朧詩內(nèi)在精神價值,對人性的拷問與思考,對生命意義的詩性書寫與構建,以及在詩歌中傳遞的一種強烈的反叛意識和批判精神,都無疑是對十年動亂時期蒼白單調(diào)的政治話語敘述的有力的反撥。
一、食指——精神開端
如果要追尋當代詩歌先鋒寫作的譜系,食指是最無可置疑的源頭性人物。林莽評價:“當朦朧詩的主將們還處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寫出了劃時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jié),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tǒng)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xiàn)了他所反復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追求。他的詩是質樸的,沒有華而不實的語言?!?/p>
對于食指詩歌的研讀,筆者選擇了《相信未來》。這首詩是食指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朧詩。“當蜘蛛網(wǎng)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開篇讀完,就有一種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因為這美麗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倔強的精神,已經(jīng)超越了文革特殊的時代的背景,給后世處于迷茫與逆境中的人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該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優(yōu)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詩風讓人們懂得了怎樣自我鼓勵,并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對明天的承諾。其中蘊含的積極奮發(fā)的精神,對于高中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具有精神引領的作用。
二、北島——走向巔峰
1970年春天,當北島和幾個朋友在頤和園劃船時,有位朋友在船頭朗誦食指的詩,給北島以強烈的震撼,隨后就開始了寫詩。他最著名的詩歌如《回答》曾經(jīng)震撼了無數(shù)國人,表達了在文革中成長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與否定、懷疑與茫然。
我選擇了《紅帆船》這首詩作為了解北島精神世界的窗口。這首詩作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我們來分析這個標題,紅色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象征的特有的顏色;紅色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色;紅色還是鮮血的顏色,象征著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紅色是充滿熱情的顏色,象征了青年的奮斗。帆船代表國家,或者希望、夢想。這首詩歌既是對國家未來出路的思考,也是對自己在迷茫中如何找到希望的思考。這首詩歌的主旨是盡管我對現(xiàn)實非常的失望和迷惘,但是我心中已然充滿了美好的希望,航行大海之上,讓我們的未來有了無限的可能。
細讀詩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多耐人尋味的解讀。
“到處都是殘垣斷壁,路,怎么從腳下延伸?!敝肝母锏臍v史性劫難過去之后,殘破的社會現(xiàn)實,彷徨無路的人們看不清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滑進瞳孔的一盞盞路,滾出來,并不是星星?!睙糁赴耸甏鞣N混亂的思潮?!盎M”代表被動的接受。星星代表真理,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皾L”代表對混亂思潮的反思。
“我不想安慰你,在顫抖的楓葉上,寫滿關于春天的謊言。”顫抖的楓葉象征殘破的社會現(xiàn)實。楓葉是紅色的,因為與文革的時代背景掛鉤。春天的謊言,一種理解是文革時期關于共產(chǎn)主義春天的承諾,如今看來只是謊言。另一種理解是,秋天的落葉一般都期待來年的新生,可以如今八十年代的各種混亂的思想,令作者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楓葉之所以“顫抖”是風在吹(沒有明寫風),而“風”恰恰可以象征歷史的風潮——文革;或者八十年代思想的風潮。
“來自熱帶的太陽鳥,并沒有落在我們的樹上”“太陽鳥”象征著生命的希冀,但并不屬于每一個人;文革并沒有帶給我們期待的結局。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時局,熱帶的太陽鳥象征古巴的共產(chǎn)主義,沒有落在我們的樹上,指并不適合中國國情。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不過是塵土飛揚的黃昏”“森林大火”既可以指文革那個火熱的時代,瘋狂地、激情地燃燒過,但最后失敗了。也可以指八十年代各種多元的思想,似乎是涅槃中的新生,但也讓人看不到希望。聯(lián)系當時的政治時局,我們背后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最后瀕臨崩盤的結局??傊?,詩人把一組相悖的意象連接到一起,表達了自己心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和希望與失望交織的情緒。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讓我們面對著暖流,走向海?!北獾拇蟮?,指殘酷的現(xiàn)實,暖流是希望。我們是“紅帆船”航行在海上。海是遠離“大地”的地方,是詩人心中平靜美好的地方?!按蠛!笔窍M4蠛J菬o邊無際的,就像無限多可能性的未來。大海的航行需要冒險和勇氣。
“如果礁石是我們未來的形象,就讓我們面對著海,走向落日。”哪怕未來我們粉身碎骨化作海底的礁石,我們也要在這片可以自由,寧靜航行的海上,奔赴死亡。
“不,渴望燃燒,就是渴望化為灰燼,文革的瘋狂都化為了灰燼,而我們只求靜靜地航行?!?/p>
“紅帆船”歷經(jīng)歷史的風浪,平靜而執(zhí)著地駛向生活的海洋,盡管道路曲折艱難,盡管海上充滿種種不測。
“你有飄散的長發(fā),我有手臂,筆直地舉起?!薄帮h散的長發(fā)”象征青年女子,“高舉的手臂”象征青年男子,他們都象征著青春和力。紅帆船能夠遠行,正需要青春無悔,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
三、海子——時代回響
1982年之后,朦朧詩逐漸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寫了《詩人的崩潰》一文,宣告了朦朧詩的最終解體?!昂箅鼥V”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朦朧詩人一樣深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影響,但后朦朧詩人與朦朧詩人的主要區(qū)別為,他們比朦朧詩人年輕,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的災難歲月,他們更強調(diào)體現(xiàn)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知識分子的精英意識,更注重從哲學層面探討人生的價值和詩歌的終極意義,其作品比朦朧詩更豐厚深邃,也比朦朧詩更艱深晦澀。代表人物海子。
海子,是一個詩歌的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人生的悲觀主義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鮮明地體現(xiàn)著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在社會急劇變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沖撞中無處依傍的精神焦慮。代表作《春天,十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的創(chuàng)作在精神氣質上則接近北島,受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在作品中透出一種智慧與高貴、孤獨與憤激。但是他與北島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北島的詩歌讀起來是冷的,內(nèi)心是熱的?!凹词姑魈煸缟?,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讓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筆,我也決不會交出這個夜晚。”(北島《雨夜》)“如果礁石是我們未來的形象,就讓我們面對著海,走向落日?!保ū睄u《紅帆船》)而海子的詩讀起來是熱的,內(nèi)心卻是冷的?!澳吧耍乙矠槟阕8?,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天是風,秋天是月亮,在我感覺到時,她已去了另一個地方,那里雨后的籬笆像一條藍色的小溪。”(海子《女孩子》)“春天,十個海子全都復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這一野蠻而悲傷的海子,你這么長久地沉睡到底是為了什么?”(海子《春天,十個海子》)可見海子特別喜歡在自己的詩歌中使用“春天”這一溫暖的意象。而春天的希望和精神的絕望構成了強烈的悖論,這應該就是海子矛盾精神世界的外化。他仿佛是自己精神領域的帝王,孤傲地守著高貴的凄涼,讓生命在春天里激情地綻放。而他最后也是乘著春天和煦的風離我們而去,沐浴在花開的溫暖中,選擇了將理念融于生命的歌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首先,朦朧詩的靈魂“意象”,是對中國古典手法形式上的傳承,但是其內(nèi)核是嶄新的,各種充滿朦朧色彩的新意象是朦朧詩人們對詩歌典雅美學的渴望與回歸。其次,朦朧詩內(nèi)在精神價值,是對時代精神的超越。孫紹振先生在《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總結:“朦朧詩人,不屑于作時代精神的號筒,不屑于表現(xiàn)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豐功偉績,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靈中的秘密;他們強調(diào)自我表現(xiàn)?!彪鼥V詩它以“叛逆”的精神,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他們在詩作中以現(xiàn)實意識思考人的本質,肯定人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注重創(chuàng)作主體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增強了詩歌的想象空間。筆者在“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中和學生一起開辟“朦朧詩界”這個學習專題,對于中學生了解當代詩壇,把握當代文學的脈絡走向,增加藝術鑒賞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李悅,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