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一、教材內容分析
《紅蜻蜓》是人音版四年級下冊的一首日本兒童歌曲,是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據(jù)日本詩人三本露風對童年情景回憶的詩作譜而成。歌曲是3/4拍,宮調式,共8小結,為上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曲調流暢自然,蘊含真摯的感情,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意境。該首曲子雖然短小,但卻十分優(yōu)美抒情,在聆聽的過程中,仿佛童年的美好畫面在眼前鋪展開來?!都t蜻蜓》通過“我”在晚霞中看到紅蜻蜓引發(fā)的回憶,深情的抒發(fā)了對美好童年時光的眷戀之情。
二、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演唱《紅蜻蜓》,以生動優(yōu)美的聲音進行自信、表情豐富的演唱。
②學生專注聆聽歌曲,感受合唱效果,在營造的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情感。
③在歌曲學習中勾起起心中的美好回憶,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該首歌曲的學習者是四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已經學過許多首音樂,有一定的音樂感受能力,且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到和教師的互動中,提高音樂歌曲學習效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把握音樂情緒和音準,以優(yōu)美、親切的聲音來演唱好這首歌曲。教學難點為第二聲部第2、3小節(jié),最后兩小節(jié);二聲部合唱;注意歌曲的強弱起伏和聲音的控制。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等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導入
教師:同學們,大家都經歷過童年時光,童年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回憶,那么最令你開心且記憶深刻的童年趣事是什么呢?(用多媒體播放童年剪輯視頻,鼓勵學生分享童年故事)
學生A:我童年的時候在鄉(xiāng)下和爺爺一起抓魚,很好玩。
學生B:我小時候爬過樹,站在樹上可以看到很美的風景。
教師:大家分享的童年故事都很有趣,在老師看來,童年就像一首動人的歌曲,這次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首關于童年的歌曲,請大家閉上雙眼先來靜靜的聆聽欣賞吧。(多媒體播放歌曲,學生閉眼聆聽,班上一片寂靜,只有優(yōu)美的歌聲在飄蕩。)
【設計意圖】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在于從學生的童年生活著手,以問題來吸引學生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導入本節(jié)課要上的歌曲。
(二)師生互動,體會歌曲
教師:同學們聽完這首歌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能夠想象出一幅童年的畫面。
教師:那么大家這次一邊聽音樂,一邊來了解下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吧。(播放課件)在日本的富士山下,住著一名可愛的小女孩,她在快到傍晚的時候,挎著一個小籃子去采桑果。當她抬起頭時,天空布滿了美麗的晚霞,有許多紅蜻蜓在晚霞中飛舞。小女孩深深的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了,她在心中感嘆道,真美??!后來,這一美好的童年回憶一直留在小女孩的腦海中,待她長大后回到故鄉(xiāng),在山上又回憶起了童年和難忘的紅蜻蜓,于是寫下了這首《紅蜻蜓》。
學生:(靜靜的觀看課件)這首歌的確很好聽,讓我也回憶起了童年。
【設計意圖】通過引領學生體會歌曲和課件介紹歌曲歌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感受《紅蜻蜓》的情感,為后續(xù)歌曲學唱鋪墊,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歌曲學唱,突破難點
1.發(fā)聲練習
教師用黃昏圖片來渲染氣氛,模仿風聲,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發(fā)聲練習。(教師輕輕的發(fā)出“u”音,模仿風兒的叫聲)
教師:大家聽,風聲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教師發(fā)出的“u”音從弱變強)
教師:大家再聽一聽,風聲又產生了什么變化?(教師發(fā)出的“u”音從強變弱)
(學生模仿教師的聲音,跟隨教師的手勢指揮變換強弱)
2.分聲部學唱
①二聲部
教師:大家看,晚霞中飛來了一只紅蜻蜓,它給我們帶來了動聽的旋律。(播放低聲部旋律,并用課件展示出旋律線)
教師用“l(fā)u”音范唱,然后畫出旋律線,學生一邊聆聽也一邊畫旋律線。
教師:下面讓我們用“l(fā)u”的音來唱一唱紅蜻蜓飛行的訓練吧。(著重指導學生第2、3小節(jié),對于學生沒唱好的小節(jié),教師及時指出,并帶領著學生跟琴演唱)
②一聲部
教師:大家唱的真好,又有一只紅蜻蜓飛來了,大家再聽聽它帶來的旋律。
教師用“l(fā)u”音范唱,畫旋律線,學生和之前一樣也跟著音樂畫旋律線。
教師:讓我們跟隨蜻蜓飛舞的路線,用“l(fā)u”來唱一唱吧。(著重解決高位置演唱問題)
教師:紅蜻蜓飛到了我們頭頂,讓我們將聲音唱上去,和小蜻蜓說說悄悄話(教師范唱,學生跟唱)
3.二聲部合唱
教師:我來考考大家,大家在聆聽這首歌的時候,有沒有聽出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學生:合唱!
教師:回答的很正確,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兩個聲部就是我們剛剛學習演唱的兩只蜻蜓飛行的旋律。下面我們需要兩個聲部的同學一起合作,來演唱這首歌。A組的同學跟著老師的琴聲演唱低聲部旋律(學生演唱),B組學生跟隨琴聲唱高聲部旋律(學生演唱)。
教師播放音樂,低聲部跟著琴聲唱歌詞,高聲部跟隨音樂用輕一點的“l(fā)u”音演唱,二聲部進行合作。然后是高聲部演唱高聲部歌詞,低聲部配合。
在演唱的過程中,教師主要糾正學生易錯的地方,并引導學生處理好歌曲的強弱起伏對比和歌曲的情緒。(教師舉例子,以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漸強漸弱對歌曲的影響,從而輔導學生充滿感情的合作演唱。)
教師:大家能聽到紅蜻蜓在耳邊悄悄的說話么?能看到漫天的晚霞和飛舞的紅蜻蜓么?在大家的歌聲中,老師已經能想象出這一美麗的場景了。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描畫想象的情境來一步步引導學生學唱《紅蜻蜓》,能讓學生完全沉浸于歌曲的氛圍中,和歌曲情感產生共鳴,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七、板書設計
《紅蜻蜓》
一聲部
二聲部
合唱
八、教學反思
①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需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設置合適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紅蜻蜓》的時候,教師便從學生的童年入手,來引導學生討論自己童年的經歷,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為后續(xù)《紅蜻蜓》教學做鋪墊。
②課堂互動,帶動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有明顯的區(qū)別,在音樂教學中需要把握音樂的獨特性,讓音樂課堂變得鮮活起來。在課堂上,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的點撥者和引導者,一步步帶領學生感受音樂歌曲的情感氛圍。教師在教學生學唱歌曲時,要突出學生主體,給予學生自主表現(xiàn)嘗試的機會,使其在師生互動中陶冶情操,升華音樂情感認知。例如,在《紅蜻蜓》教授中,教師通過話語為學生勾勒出紅蜻蜓飛來飛去的情景,然后讓學生沉浸在該情景中學唱歌曲,學生學習的效率更高,也能深入體會歌曲情感,產生共鳴。
21585011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