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舞蹈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結晶和寶貴財富,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學民族舞蹈教學具有完善中學生人格品質和培養(yǎng)民族文化認同感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舞蹈教學中,“我說你聽”“口傳身授”的單一式教學方法是中學教師普遍使用的方法,這類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會抑制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同時也可能阻礙教學系統(tǒng)的更新。因此,高中舞蹈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面臨著一些困境,文章以高中舞蹈教學中的民族舞為探究主體,試論民族舞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民族舞教學;藝術特征;困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2-0091-03
作者簡介:吳迪鋒(1980.5—),男,寧波市李惠利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遼闊的疆域、多樣的民族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決定了我國民族舞蹈的豐富性。民族舞蹈是中國舞蹈中的重要舞種,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結晶和寶貴財富,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因此,對民族舞的傳承和發(fā)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高中舞蹈課程中的民族舞教學有利于高中生學習和發(fā)揚民族舞,對民族舞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大有益處。民族舞蹈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形體,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體會民族文化精髓[1]。然而現(xiàn)階段,高中舞蹈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面臨著一些困境,文章就高中舞蹈教學中民族舞教學的問題和策略進行分析。
一、中國民族舞的藝術特征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風俗,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在祖國的土地上扎根,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展現(xiàn)出各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傮w來說,中國民族舞蹈具有以下幾個藝術特征。
(一)觀賞性
雅俗共賞是民族舞蹈呈現(xiàn)出來的顯性特征。中國民族舞蹈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雅”和“俗”的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民族舞蹈產(chǎn)生于民間,具有“俗”的特性,是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結晶。喜聞樂見是民間對民族舞的最高評價,“俗”迎合了民間和時代的喜好,“俗”是民族舞文化的主流和民間舞發(fā)展的根源。當民族舞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俗”就轉化成了“雅”。民族舞同時具備“雅”的特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的外化表現(xiàn)。如果民族舞被框定為“雅”的藝術,則又會束縛住它的發(fā)展,使其變得僵化,失去活力。因此,“雅俗共賞”既是鑒定民族舞藝術活力的重要標準,又是它藝術活力得以維持的有效途徑。
(二)民俗性
民間是民族舞的土壤,是民族舞藝術活力的來源。因此,民族舞具有民俗性。很多民族舞的編排靈感來自民間的傳說、風俗、故事,帶有民族的文化印記,通俗易懂又便于傳播。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舞蹈呈現(xiàn)出差異性,帶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時代性
歷史和時代在不斷發(fā)展,民族舞具有時代性特征。遠古時期的民族舞處于萌芽階段。由于生產(chǎn)力受限,舞蹈的道具、服裝、樂器等都呈現(xiàn)出簡單化趨勢,舞蹈的內容和形式表現(xiàn)也比較簡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民眾對舞蹈的審美需求也在提高,舞蹈的編排和表演不得不注入新鮮因素,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透過民族舞蹈的發(fā)展能窺見時代的變遷,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會附著一些時代的印記,具有時代性的特征。同一民族的舞蹈在傳承和流變的過程中逐漸定型,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該舞蹈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調整。因此,同一民族舞蹈在具有共同特點的基礎上,也會帶有不同的時代色彩。
二、高中舞蹈教學中的民族舞教學困境
(一)民族舞教學方法不夠完善
在目前的高中舞蹈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我說你聽”“口傳身授”的單一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授課時,先對民族舞的舞蹈動作進行細致講解,然后再表演示范,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快速掌握一支民族舞蹈,但太過功利化,不能很好發(fā)揮出舞蹈的美育功能。學生只是掌握了舞蹈動作,并沒有真正理解舞蹈的內涵,所以到了真正進行舞蹈的時候,學生跳的只是一套教學模板和千篇一律堆砌出來的動作,缺乏舞蹈的情感和靈魂。雖然高中舞蹈教師在授課時,希望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學會一段民族舞蹈,但前期舞蹈知識的學習是掌握舞蹈的前提,學生主體性的激發(fā)是舞蹈教學的重點。高中階段學生面臨學業(yè)的壓力,時間對于他們來說十分寶貴。因此,高中舞蹈教師在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對舞蹈知識背景的講解和對學生主體性的激發(fā),幫助學生理解舞蹈的內涵,感受舞蹈的情感,從而使他們真正學會一支民族舞蹈。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學生缺乏基礎的舞蹈知識
在現(xiàn)階段的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知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度,也會給高中舞蹈教師帶來一些教學難題。民族舞蹈知識的學習是新舞蹈學習的第一步,但這個過程往往被很多學生忽略掉,他們會直接進入舞蹈動作的學習。舞蹈知識是學生掌握舞蹈的前提和關鍵,學生只有真正了解舞蹈,知道與它相對應的背景、內涵、情感,才能領悟舞蹈的精髓,在實際表演中展現(xiàn)精彩的民族舞蹈,表達民族自信,展現(xiàn)民族活力。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舞蹈基礎知識缺乏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舞蹈知識的講解,運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民族舞蹈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中學舞蹈課程間隔安排問題
舞蹈課在高中階段不是必修課,很多中學一周會設置兩節(jié)課,每節(jié)課時間不超過四十五分鐘,兩節(jié)課的時間安排一般會間隔幾天,這樣的時間安排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高中階段的學生文化課任務繁重,舞蹈課程的安排能夠適當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許多高中生對舞蹈課程充滿好奇和興趣。但由于一周兩節(jié)課的間隔設置,中間的間隔時間過長,學生好不容易激起的舞蹈興趣很容易被時間沖滅,興趣不會持續(xù)太久。其次,這一時間間隔的安排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對于中學生來說,文化課的學習占據(jù)了生活的主體,舞蹈課成了生活的調劑品,學生一會兒進行緊迫的文化課學習,一會兒又進行放松的舞蹈課學習,看似有張有弛,實則會分散一些注意力,導致其不能專注于其中一件事。學生在舞蹈課堂上學習民族舞內容,當天還印象深刻,隔了幾天,又將知識忘卻大半,這就導致舞蹈教師在下一次上課時,又需要花一些時間重新介紹此前學習過的內容,這對學生的專注度和課堂的教學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民族舞的教學策略
(一)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提高,中小學教學中逐漸引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延展和豐富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不再拘囿于紙質的教學材料,教師課前準備的視頻、圖片、電子書籍素材等都可以拷貝到計算機上,然后在課上展示,學生也從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中跳脫出來,進入更加多元、生動、繽紛的信息世界,可以近距離感受舞蹈的魅力。同時,這也進一步加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激發(fā)了學生上課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專注度。民族舞是舞蹈教學的一個重點舞種,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習俗、動作都有一些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快地學會一支民族舞,前提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和體悟該民族的舞蹈內涵。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刻,因此漢族的學生可能不容易體會苗族、壯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內涵和精髓,教師如果一味以教材為主,延續(xù)“我講你聽”“我跳你看”的單一式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使學生產(chǎn)生消極厭倦的情緒,影響教學課程的正常進行。因此,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能夠豐富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其他民族舞的魅力,促進教師改進和提升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完善教學手段,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舞蹈的美育功能。
就高中舞蹈教學的民族舞教學而言,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通過比較、分析和鑒賞不同民族的舞蹈,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提高舞蹈課堂教學質量,利用這一教學手段的信息檢索功能,快速又高效地將教學內容進行檢索歸納,對民族舞進行分類,方便學生區(qū)分不同民族的舞蹈,大大提高舞蹈效率。例如,在介紹秧歌時,不同地區(qū)的秧歌具備秧歌共同特點的同時也會帶有各地區(qū)特色,健壯明朗、自由奔放的陜北秧歌,幽默活潑、生動俏麗的東北秧歌,豪邁粗狂、舒展自由的山東秧歌,還有山西秧歌、河北秧歌等,形式內容多樣豐富,這時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教師提前下載好各個地區(qū)秧歌的視頻,準備好與之對應的舞蹈服裝、表演的圖片,制作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課件,在課堂上講解秧歌的分布地區(qū)、風俗習慣、社會結構等民俗風情,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各地區(qū)秧歌的風俗差異,從而理解相應的舞蹈動作習慣,便于其快速學習和掌握。這種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會更為直觀,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2]。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情景啟發(fā)法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情景啟發(fā)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我說你聽”的教學范式,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調整為平等互動關系,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成功教育實踐。“這是一類教師通過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或組織教學性參觀等,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務或現(xiàn)象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和發(fā)展能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因其直觀和真實的特點而不同于以往的課堂式講解,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督促他們進行思考,最后融入課堂,在輕松融洽的舞蹈氛圍中獲得全新的感受。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時需要時間保障。該方法一旦與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談話法等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相結合,就會使民族舞蹈教學收獲很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民族舞蹈的訓練和其他舞種的訓練一樣,都會關注身體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律動性,但民族舞蹈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復雜的民族情感。除了對身體的肢體要求外,舞蹈的情感表達是在民族舞中占據(jù)第一位的,也是高中舞蹈教師民族舞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要注意在學生表演時對民族文化共同審美特征進行體會與表達,了解他們如何通過肢體動作舞動出那段文化記憶。民族舞蹈教學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情景啟發(fā)法,即教師在給學生傳授舞蹈知識和講解舞蹈動作時,可以通過靈動的舞蹈表演視頻、直觀的舞蹈教材、淺顯的舞蹈專業(yè)術語,啟發(fā)學生自覺深入探討和思考,分辨舞蹈表演的時空變化和舞蹈動作的發(fā)力方式,體會舞蹈內在的情感變化,并通過肢體將這段民族舞蹈表演出來,在舞蹈的演繹中達到對某個地域和民族情感的認同。這種情感啟發(fā)法??梢载S富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法。高中舞蹈教師在民族舞教學中應將此方法貫穿始終,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和靈動性。
(三)發(fā)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
目前的高中舞蹈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課程設置較少,且課程一周內的時間間隔過于尷尬。但這種困境很難解決,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學會民族舞蹈,獲得對某個民族的情感認同,這對高中舞蹈教師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為了呈現(xiàn)出精彩的舞蹈課堂,高中舞蹈教師需要發(fā)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高中舞蹈教師對民族舞教學方法的運用,需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課堂教學是由多部分組成的整體,教師、學生、課程等各部分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教學方法要統(tǒng)籌全局,力求達到“1+1>2”的理想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功能。第二,高中舞蹈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時,有時會采用談話法、課堂講授法、情景啟發(fā)法、模擬法和生活體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在舞蹈授課時有機整合各方法,發(fā)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舞蹈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民族舞種的獨特性和教學活動性質的多樣性,以往單一式的教學方法很難承載新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面對不同的民族舞蹈教學和不同的學生群體,舞蹈教師在授課時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方法的組合方式也不同,且各具特色。高中舞蹈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時,應該避免機械、割裂地運用教學方法,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性質以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組合和運用,使各種教學方法完美配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方法的有機配合也能反映出高中舞蹈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
結 語
民族舞是“我國舞蹈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世界民族舞蹈的一部分,它極大地豐富了世界舞蹈的內容”。民族舞蹈在高中舞蹈課上的教學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情感,堅定民族文化認同,還能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提升教學技能,完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周蓓.民族舞蹈教學與表演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田小莉.民族舞在高中音樂課堂的開展[J].中國民族博覽,2018(06):43-44.
20435017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