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李燕張浩
(1.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2.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876)
我國乒乓球在高校中,備受學生喜愛。多球訓練法,發(fā)源于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的排球訓練,后被中國乒乓球隊教練,李仁蘇應用于乒乓球教學中,為推動我國乒乓球訓練和教學,做出很大貢獻與促進作用。該方法主要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即使回球失誤也能連續(xù)、不停的供球給練習者,極大提高動作連續(xù)性,利用乒乓球的旋轉、力度、弧線、速度以及落點的不同,所采用不同供球方法。這與單球訓練法相比,它高強度、高密度、連貫性強、目的性強、達到較為顯著訓練目的。
以鄭州大學新生公選乒乓球課為研究對象,以教學方法對技術促進作用展開分析。
本文是以調(diào)查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對該訓練方法應用狀況的調(diào)查就尤為重要,在論證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研究。
(1)文獻資料法。
搜集維普、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圖書館等查閱,以高校教學為中心,查詢乒乓球訓練法和多球訓練法等相關資料與論著。
(2)實驗比較法。
以期末考試平均值與最值,最后一項左推右攻為例。課時、老師相同,學生身體素質(zhì)、技術水平相當情況下選擇,一班進行多球和單球交叉練習;五班只進行單球練習。
(3)邏輯分析法。
運用辯證法、歸納演義、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方法對考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
(4)訪談法。
通過訪談多位乒乓球?qū)m椑蠋?,以及學生代表,得出更全面的結論。
(1)初級階段的應用。
在初期乒乓球教學中,從學生的角度看,會因心理過度緊張,情緒波動較大等而導致感知覺、平衡、控制等能力受到一定的干擾,這對于動作練習具有極大阻礙。因大腦皮層抑制控制、條件反射、表象等能力等還未建立、形成,動作影像還處于模糊階段,對老師的引導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講解、做示范,用什么方法、怎樣的步驟進行等,就顯得極為重要。根據(jù)這些特點,幫助學生建立基本概念,采取適合他們的低強度、小負荷多球訓練教學,確保不會給學員帶來新的身心負擔并減輕這些壓力。在這個過程中,要觀察每位學生學習動態(tài)與運動、模仿等綜合能力的考量,注重個體差異化教學,并且多球訓練法在初學階段可以突破單球訓練單一落點的局限性,可以通過改變球的方向與速率,使學生在來回跑動中擊球,減少因固定化模式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的可能。同時,在進行多球的訓練時,教師隨時可以在一定球組數(shù)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指導,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及表揚,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信心和積極性。單球訓練往往結束于一個又一個的球產(chǎn)生失誤,很可能會對學生的自信心、積極性產(chǎn)生影響,而多球訓練就可以更好地彌補這一缺陷。
(2)動作提升與改進階段的應用。
學員已初步掌握乒乓球的幾種基礎動作,大腦皮質(zhì)中樞控制能力還處于分化階段,但得到了相對集中與準確的表象能力,動作控制水平不斷增強等。進入這個時期,已從簡一技術到,稍復雜多變的技術組合;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加強、變化負荷,形式內(nèi)容多變等,讓學生增強適應能力,不斷給予新的刺激,更加鞏固技術要領,熟練完成相關動作,動作動力逐步表現(xiàn)出定型的態(tài)勢,多球訓練法強度高、密度大,在單位時間內(nèi)可以完成更多的有效次數(shù),可以對不完善的動作進行反復調(diào)整,通過反復練習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完成技術動作。學生這個時期的特點,第一,老師要保障他們可以獨自準確的完成動作,在此基礎上,增加以上變化;第二,在訓練中結合每個學生學習動態(tài),采取個性化、具體化的教學方法。
(3)動作鞏固階段的應用。
學生在鞏固時期掌握各種基本技術,動作動力基本完成定型,可開展鞏固訓練。在這個時期,學生大腦皮質(zhì)與中樞神經(jīng)相對更加集中與穩(wěn)定,形成半自動化運動表現(xiàn)。這時進一步加強多球的變化、復雜與持續(xù)的形式與內(nèi)容,為讓學生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獲得更合理、輕松、流暢的處理球技巧與動作技巧,讓他們對所有動作的細節(jié)提高重視度。在進行多球練習時,學生在正確完成技術動作的基礎上加快動作完成速度適當用力擊球,可以在來球升至高點期擊球亦可以在來球上升后期擊球。練習時應該注意培養(yǎng)找球意識和控球意識,即開始主動調(diào)整位置擊球和有意識控制球的落點及線路。并且在進行多球練習時學生在正確完成技術動作的基礎上可以主動發(fā)力擊球,加快動作轉換速度,注意腿、腰、手的用力配合注意手法和步法之間的配合;應具備良好控球能力。在這一階段運用多球訓練法時,要注意對球的速度、旋轉、力量、落點、弧線等加入更多、更準確的練習要求。這樣不僅加強動作動力定型,還提高了動作質(zhì)量與應對能力,以及運動負荷,訓練強度等。
經(jīng)長期發(fā)展演變的乒乓球訓練方法,可謂是千變?nèi)f化,因采用的訓練方法不同,效果自然也有很大差異。所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取最恰當?shù)挠柧毞绞?。該方法應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下列幾點:
(1)促進學生產(chǎn)生正確的心理定向。
乒乓球比賽或訓練的過程中或在這之前,訓練者的注意力指向與心理準備情況,即心理定向。訓練者準確把握各種動作要點,在心理層次上的基礎條件就是正確的心理定向。在運用多球訓練法時,老師指導與講解過程必須要有耐心,當他們完成動作之后,為建立準確的動作模型,要及時反饋,比如提示與點評或再次示范講解等,這讓學生注意力集中于動作技術上,使動作更加規(guī)范、擊球命中率提升,減少動作錯誤的頻次,提高訓練效率。
(2)提升學生的反應速度。
常見球類運動中,最明顯的共性就是反應速度,通常來講,對球反應速度快,準備越充分,命中率會愈高,所以具有良好的反應速度,是重要素養(yǎng)之一。而進行多球訓練,可有助于提升運動員的反應速度。主要在運用該方法時,通常供球距離較短,留給學生反應的時間很短,球的落點亦可千變?nèi)f化,所以,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從而促使反應速度能得到提升。
(3)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
部分學生訓練時,會產(chǎn)生一些身體反應,為使他們更加敢于面對艱苦訓練,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多球訓練法,鼓勵、鍛煉他們不怕困難的精神,提高自身良好的意志力和堅強的品質(zhì)。
沒有一個訓練方法是萬能的,如傳統(tǒng)的單球訓練法,盡管該方法可增強運動員的實戰(zhàn)性等,但訓練模式不夠多元化,掌握動作技術需要較長時間等。同樣,多球訓練法也不例外,具體來講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該種方法可借助連續(xù)供球的優(yōu)勢,將單位時長中的訓練強度與密度增強,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在實際比賽中,球的旋轉、力量、速度、弧線以及落點等,是雙方來、回球特點所決定的。因此,在采用多球訓練法時,會讓運動員忽略判斷對方來球的特點,因此,不利于他們判斷能力的提高;
第二,這需要發(fā)球者具有良好運動技能能力,才可準確把握球的五大要點,進而取得令人滿意的訓練效果,但實踐中,除老師外,很少有高校公選學生具備良好的乒乓球運動技能,這種情況只能依靠老師,就會使得老師的工作量增大,從而影響效率。
(1)多球訓練不可取代單球訓練。
兩者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具有彼此取代不了的優(yōu)劣勢,究其原因,多球發(fā)球路線與位置固定,具有規(guī)律性,當學生掌握這種規(guī)律后,判斷能力就無法取得較大提升。所以,應兩者應結合使用,找兩者之間最好的平衡點進行教學與訓練。
(2)多球訓練量和強度要適宜。
在進行多球訓練時運動負荷很大,當強度進入臨界點后,會給人體生理、心理、機能等帶來極大負荷,適度情況下會帶來促進作用,如沒有科學把握度,會出現(xiàn)疲勞過度,導致無法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老師給學生一定的休息時間,循序漸進,切勿急于求成。
(3)老師要全面掌握教學與技術能力。
為促進教學效果與質(zhì)量,老師必須全面掌握有關知識、技術與教學能力,如何做、怎讓說、以什么形式進行等,讓學生更快更好練習并接受,在因材施教與個體差異基礎上,發(fā)現(xiàn)每位學生的優(yōu)缺點并結合具體情況,給學生多元化、個性化指導,而非教師掌握技能。
本文重點分析高校,公選學生在乒乓球訓練和教學中,運用多球訓練法的優(yōu)缺點,綜上,給出下列三條建議:
第一,應將兩種方法交叉、綜合運用于實踐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并要科學設立應用比例,來適應各種訓練內(nèi)容,防止訓練方法過于機械單一;
第二,當訓練方法有高強度時,會對身心造成很大負荷,對于高校公選課學生來說,普遍身體素質(zhì)較為一般甚至偏弱,對于他們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所以,要根據(jù)本學生的具體狀況作出科學合理的設計;
第三,為加快學生塑造良好心理定向,促進形成條件反射,在練習中需同時進行語言提示和反饋指導,借助于多種方法、途徑促進大腦的條件刺激與非條件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