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丹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小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很強的助力作用。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小學階段為他們打下堅實的道德基礎,真正的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作用,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本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幾點淺見。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主要問題;教學方法;良好習慣
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干擾,阻礙他們的成長,為此,教育部門在小學階段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其目的就是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課程作用無法真正發(fā)揮,老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重點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積極的貫徹新課程改革重要思想,加強教學創(chuàng)新,打造優(yōu)質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下文對此進行簡要的闡述。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理念不當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目標,是為了促進小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的形成,逐漸的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個人能力和行為習慣,滿足學生綜合發(fā)展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要受到高度關注,這也是推動學生成長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沒有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不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發(fā)展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在這些老師的認知中,文化課程的學習才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在錯誤教學理念的作用下,教學態(tài)度敷衍,一些道德與法治課程被占用,道德與法治教學形式化,無法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1.2教學模式單一
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模式的調整和靈活變通,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學科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滲透課程知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打造優(yōu)質課堂的必要手段。就目前來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講解,主要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實踐性,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不當,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的引發(fā)學生的認同,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動力,而且在這種教學模式的作用下,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揮,阻礙優(yōu)秀個人能力的形成,引發(fā)多種負面效果。
2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策略
2.1滲透紅色文化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中,教學方法要以知識滲透為主,通過有效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老師需要重點的進行文化滲透,利用紅色文化教育,加深學生對戰(zhàn)爭的理解,讓學生們真正的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不易,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認同,同時,對紅色文化進行不斷的引申,通過老師的引導,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達到預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紅色文化教育的滲透需要應用一定的方法,如果老師單純以口述的方式進行紅色文化講解,根本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出現(xiàn)形式化的教育問題,老師可以利用道具,滲透紅色文化,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深化。比如老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以紅領巾為例,為學生講解紅領巾的來歷和背景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持續(xù)的進行深化教育,從紅色文化教育向著情感教育進發(fā),增加學生的情感認同,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真正的認識到紅領巾的意義,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對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有非常明顯的助力作用。
2.2情境體驗式教學,夯實基礎素養(yǎng)
知識的開端來自感官,而最為深刻的記憶同樣依賴于感官。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借助教材圖文并重的優(yōu)勢,打造情境體驗式課堂教學,營造嚴肅與活潑并重的課堂氛圍,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基礎知識的傳輸、理解與記憶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公民意味著什么”教學為例,對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的含義建立準確、清晰的理解,能夠運用法律法規(guī)分析關于公民身份的簡單材料是本章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認知難度。針對此情況,教師通過構建教學情境,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知識內涵。首先,教師以飛機場所展示“中國公民”字眼的實際場景為切入點,引出“公民”一詞,并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所見或所知涉及“公民”字眼的場景,促使學生建立初步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圖文形式展示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物介紹,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以具象化的形態(tài),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中國公民”以及“國籍”的定義。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會對課堂知識產生更加深入全面的認知,而且也會形成各種正確的理念和思想,在老師的引導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的成長有非常明顯的助力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意義重大,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結合新課程改革思想,重點的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斷的加強教學創(chuàng)新,減少課堂教學問題,為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潘麗梅.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常見問題及有效策略探尋[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605-607.
[2]夏佳佳.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分析[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202-208.
[3]章樂.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4):34-41.
[4]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