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內地藏族學生的特點,從普通話水平、文化課基礎、自信心現(xiàn)狀以及學習習慣特點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內地藏族學生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并從以上四個方面探索了內地藏族學生教育培養(yǎng)育人策略,以期提高內地藏族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內地藏族學生;混合編班;培養(yǎng)策略;課外活動;語言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081-03
【本文著錄格式】李會娟.內地藏族學生教育培養(yǎng)策略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81-83.
1984年,中共中央在第二次西藏工作會議上,做出了開辦內地西藏班的重大決定,明確了“智力援藏”的宗旨。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繼續(xù)辦好內地西藏班,擴大高中階段的招生規(guī)模,盡可能實行各民族學生混合編班”[1]。在這樣的背景下,內地許多學校開始了西藏生的招生和培養(yǎng)工作,在培養(yǎng)過程中,針對內地藏族生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特點,學校摸索出了從獨立編制班向混合編制班轉變的路子。而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式,以期提高藏族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內地藏族學生的語言障礙及解決對策
內地藏族生的母語是藏語,而內地教師授課多采用普通話,且部分教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因此,內地藏族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交流障礙,給學生聽課和師生面對面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不僅如此,藏族學生在漢語表達上信心不足,缺乏與漢族學生大膽交流的勇氣,藏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高低和主動交流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內地藏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呢?
(一)抓住課堂主陣地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鍛煉內地藏族學生普通話水平的主要平臺。內地藏族學生的語言溝通有困難,加之學科專業(yè)術語難以理解,教學方式就應當很好地推敲。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傳遞——接受”式教學,老師講得多,控制學生的時間長,學生因語言障礙聽不懂的知識就多,就會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我們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藏族學生提供更多的與漢族學生交流的機會,進而提高藏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提問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加大對藏族學生提問的密度,讓他們的思維緊緊跟上課堂,保持較好的聽課狀態(tài),同時,教師要求藏族學生多向老師和同學提問問題,以此鍛煉他們普通話表達的勇氣和技巧。
(二)抓課外活動的拓展
內地藏族學生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困難比較大。在對高一入校學生的摸底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位內地藏族學生寫道:“雖然我的腦子里已經想到說什么了,但是話到嘴邊我又得重新組織一下才能說出來。再一個問題就是平時不敢開口講普通話,怕自己因說不好而招來別人的嘲笑?!贬槍σ陨锨闆r,我們提供不同的課外活動平臺,幫助內地藏族學生鍛煉普通話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學生每周的升旗儀式活動中,特別讓藏族學生做“國旗下的演講”,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在祖國成立七十周年征文活動中,兩位藏族學生的文章在全校獲得展評,提升了內地藏族學生的寫作能力。2020年春季,泰安周刊刊登了“風月同天,守望相助”內地藏族學生抗疫故事征文,表現(xiàn)了內地藏族學生良好的漢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每年十月份的金秋藝術節(jié),藏族學生的詩歌朗誦、歌舞等節(jié)目都是活動亮點,他們的表現(xiàn)都能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課外活動平臺,在給內地藏族學生提供鍛煉機會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認同。
(三)營造生活化的語言環(huán)境
近幾年,我校招收的內地藏族學生有援藏干部子女、藏族城市市區(qū)學生、藏族牧區(qū)學生。援藏干部子女普通話水平和漢族學生沒有太大差異,城市市區(qū)學生講普通話的機會多、表達能力強,而藏族牧區(qū)學生普通話水平則比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安排藏族學生宿舍時,特別搭配不同普通話水平的學生,讓他們在宿舍放松的生活化環(huán)境中,多講普通話,大膽開口,不怕出錯。在班里安排漢族學生作同桌,日常多用普通話交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主動與藏族學生交流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感興趣的話題,打開他們的心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
二、內地藏族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及解決對策
由于學習經歷、學習條件、家長的教育水平以及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內地藏族學生的文化課基礎非常薄弱。具體來說,在他們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概念理解不到位、公式記憶不牢、對知識缺乏基本的應用能力等表現(xiàn),與內地學生有著明顯的差距。針對他們的學習現(xiàn)狀,我們做了以下嘗試和探究:
(一)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模式作為新型的學習模式,符合當前的教育發(fā)展潮流,可以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也可以有效彌補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師生溝通與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2]還可以加強生生溝通,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形成和諧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中一直推行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內地藏族學生普通話交流能力差、基礎薄弱的現(xiàn)狀進一步助推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開展小組合作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之間可以充分交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提升和自我學習管理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幫助學生在團隊中找到歸屬感與榮譽感,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3]
例如,在地理科目青藏鐵路案例學習時,把學生分成了六組,其中每一組都有內地藏族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青藏鐵路修建意義的討論、鐵路的選線設計以及對鐵路修建過程中困難的預估等任務。修建青藏鐵路是藏族學生熟悉的知識情境,藏族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中參與度高,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在交流青藏鐵路修建的地理意義(促進民族團結,加快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加強與外界的交流等內容)時,內地藏族學生從自己的體會出發(fā),給全班學生介紹青藏鐵路修建后家鄉(xiāng)的變化,充滿自豪感,以此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二)周末獨立編班單獨授課
內地西藏學生初中知識儲備不足,在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原理、規(guī)律無法理解,對專業(yè)術語感到困難。在心理上也與本地的漢族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統(tǒng)籌安排內地西藏生周末獨立編班進行文化課知識單獨授課,這給藏族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希望。教學時,我們獨立做教學計劃,單獨編制教學學案,針對學生的基礎單獨編制檢測試卷,補弱效果特別明顯。從學校2017、2018、2019三屆畢業(yè)生來看,內地藏族學生本科錄取率達到80%以上,其中王煜圣被清華大學錄取。2020年,內地藏族學生程思源高考成績637分,位居全省內地西藏學生高考成績第一名。
三、內地藏族學生信心不足及解決對策
內地藏族學生與內地其他學生在學習的相關因素上有很大差異。在聽課方面,他們需要從雙語轉換直接到純漢語接收,加之教學節(jié)奏快、信息量大,難以跟上教學節(jié)奏;在知識水平方面:多數(shù)內地藏族學生是當?shù)乜荚囘x拔的尖子生,在初中班級中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來內地后卻排名落后,心理落差大;在生活上,他們遠離家鄉(xiāng),父母不在身邊,缺少家庭關懷,孤獨自閉。壓力感和挫折感造成了他們的自信心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實施以下策略增強他們的信心:
(一)基于藏族民俗文化優(yōu)勢激發(fā)藏族學生的自信心
西藏、新疆的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學生到內地接受教育,與原來的生長環(huán)境暫時割裂,面臨著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異。[4]因此,關注和改善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內地求學的文化適應狀況,是促進其心智健康、提升教育成效的關鍵。[5]要提高內地西藏學生在內地的文化適應性,就要加強學生進入內地時文化的雙向了解,即向剛入校的藏族學生介紹學校的文化和內地的風俗習慣,還要深入了解藏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家鄉(xiāng)文化的特點。
為尊重內地藏族學生的習俗,學校在金秋藝術節(jié)、運動會開幕式、國慶節(jié)活動中都設置藏族鍋莊舞的表演,充分表現(xiàn)出內地藏族學生能歌善舞的特長。每逢盛大節(jié)日時,藏族學生都會穿著民族服飾盛裝參加活動。這些舉措在尊重藏族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同時,也讓漢族學生體會到了藏族文化的魅力。對民族文化的尊重,使藏族學生感受到了民族團結、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的氛圍,他們在內心建立起安全感,在行為上也就越來越自信。
(二)通過介紹自己家鄉(xiāng)增強藏族學生的自豪感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內地藏族學生羞澀內斂、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在藏族學生的小集體中,活潑團結、遇事愛討論,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班級活動中特別為藏族學生安排了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環(huán)節(jié)。在介紹自己熟悉的家鄉(xiāng)時,他們往往眼中有光,表現(xiàn)出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自豪感。這個小活動,同時也激發(fā)了漢族學生了解神秘西藏的欲望,往往在藏族學生介紹完家鄉(xiāng)后,還會有許多漢族學生圍著他們要求講更多的相關內容。在這樣的小活動中,內地藏族學生既鍛煉了表達能力,又提高了自信心,釋放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懷。
四、內地藏族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及解決對策
內地藏族學生普遍存在上課聽課效率較低,總會有不由自主地走神、犯困等現(xiàn)象,筆記記得很全面,做題的時候不會應用;延續(xù)了初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重結果,輕過程”,對于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做深究,只想記住結論;缺乏自主探究的愿望,不愿意通過自主思考主動探究問題提高學習能力。為了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嚴格的教學管理
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6]作為培養(yǎng)習慣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將內地藏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一視同仁,規(guī)范其學習行為。由于藏族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上課睡覺、逃課、遲到等情況時有發(fā)生,學校建立了巡視課堂制度,保證每節(jié)課都有課堂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違規(guī)行為,就會及時反饋給班主任和藏族學生班主任,進行相關教育引導,保證從管理方面及時跟進。
(二)落實導師制管理制度
在學校總體規(guī)劃指導下,按照對學生“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學習輔導”的總體要求,堅持人文關愛,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條件,做到思想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嚴格管理與言傳身教相結合,培養(yǎng)“博學多思,健身強體,全面發(fā)展,自強不息”的學生。
五、內地藏族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的困惑與訴求
在內地藏族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中,學校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教師也探索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內地藏族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惑亟待解決。
第一,內地藏族學生遠離父母,家校很難形成教育合力怎么辦?內地藏族學生離開家鄉(xiāng)來內地求學,學校與家長溝通過程中,經常會因藏族學生家長聽不懂老師的普通話而難以交流下去,無法達到交流的目的。尋求有效的溝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成為當前內地藏族學生培養(yǎng)中的一大難題。
其二,內地藏族學生違反學校紀律應當怎樣處理?少數(shù)內地藏族學生自由渙散、紀律意識差,屢次教育,行為規(guī)范難以做到,散漫的作風難以改變;極少數(shù)學生頻繁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通過與西藏教育廳溝通,并且進行相應的處分,仍效果甚微。針對這一問題,需要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方法。
以上兩方面的困惑,希望得到教育專家和教育同仁的不吝賜教,讓我們共同努力,把內地藏族學生教育得更好,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為西藏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信瑩.內地西藏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2]王志梅.淺談新課改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學習(下),2014(2):19.
[3]孫震,楊曉琴.新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效性研究[J].教育論壇,2002:24.
[4]嚴慶.淺析內地民族班(校)師生的文化適應[J].民族教育研究,2009(2):72-77.
[5]吳曉蓉.內地西藏班(校)學生文化適應狀況調查分析——以成都西藏中學為例[J].中國藏學,2013(3):166-173.
[6]陳衛(wèi)東.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論習慣[J].少年兒童研究,2002(1):28-29.
作者簡介:李會娟(1980-),女,山東泰安,魯東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yè),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