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有海
(重慶市合川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胃食管反流病屬于臨床較為常見,且多發(fā)的消化內(nèi)科疾病,是因胃內(nèi)容物反流所引發(fā)不適癥狀與(或)并發(fā)癥的一種臨床疾病。目前臨床多通過常規(guī)制酸及改善胃動力等西藥對該病癥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不佳, 且治愈后復發(fā)率較高[1]。本文觀察分析給予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行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價值。
抽取的臨床資料84例為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收診的需行治療的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將其以每組42例均分為對照治療組與聯(lián)合治療組。所選患者均已確診,且近2周內(nèi)服用過胃動力藥物及抑酸、影響食管及保護胃膜藥物者均已排除。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見表1,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比較
對照治療組給予患者行常規(guī)制酸及護胃治療方案,聯(lián)合治療組則給予患者行常規(guī)制酸及護胃治療聯(lián)合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方案。
對照治療組治療方法[2]:予患者每日1次靜滴泮托拉挫40mg+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每日3次多潘立酮,每次10mg。1療程為7d。
聯(lián)合治療組[3]:一是予患者常規(guī)制酸及護胃治療方案同對照治療組患者一致。二是予患者行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方藥組成:黨參20g,煅瓦楞子15g,枳實、枇杷葉、梔子各10g,甘草、法半夏、黃芩、黃連各6g,大棗3枚,生姜3片。服用方法:水煎服,1劑分2次溫服,1劑/d。1療程為7d。
(1)觀察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情況。主要指標有上腹脹滿、反酸、燒心、惡心嘔吐、呃逆、胸骨后疼痛。
(2)觀察分析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主要指標有干嘔、頭暈、腹瀉。
(3)觀察分析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情況。主要指標有痊愈、顯效、有效、無效。
本次分析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軟件SPSS23.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若組間指標對比結果P<0.05時,則說明有統(tǒng)計學差異[4]。
患者主要癥狀情況對比,見表2,治療前,兩組各癥狀積分值對比,即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聯(lián)合治療組除上腹脹滿外,其余癥狀積分值均優(yōu)于對照治療組,且組間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情況比較(±s,d)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主要癥狀情況比較(±s,d)
中醫(yī)癥候 對照治療組(n=42) 聯(lián)合治療組(n=4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上腹脹滿反酸燒心惡心嘔吐呃逆胸骨后疼痛1.33±0.622.09±0.662.60±0.541.83±0.631.33±0.762.09±0.660.33±0.501.53±0.831.60±0.600.93±0.630.53±0.652.09±0.661.36±0.682.20±0.652.56±0.481.76±0.711.33±0.662.09±0.660.23±0.451.43±0.471.10±0.550.63±0.640.43±0.591.09±0.58
見表3,組間不良反應率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3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見表4,對照治療組明顯低于聯(lián)合治療組,且組間治療有效率指標對比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4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情況比比較[n(%)]
胃食管反流病在臨床屬于上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共分三種上類型,即可分為Bar-retts食管以及糜爛性食管炎、非糜爛性反流病[5]。針對該疾病所采用的西醫(yī)治療,就糜爛性食管炎強力抑酸方面效果顯著,但對食管與胃動力無改善效果,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反流,且患者一旦停藥,即存在較高復發(fā)率[6]。因此,治療該病癥需采用利于恢復胃動力、增強食管運動的促動力藥物,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及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藥物[7]。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接受常規(guī)制酸及護胃治療聯(lián)合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方案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僅接受西醫(yī)治療患者更優(yōu)。分析結果提示,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再予患者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可起到寒熱平調(diào),補虛瀉實,和胃降逆之功效[8]。中醫(yī)學認為,胃食管反流病多屬于寒熱錯雜,虛實不調(diào),胃氣上逆所致,而本方所主癥狀與胃食管反流病極為吻合,臨床應用意義明顯[9]。
綜上所述,給予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行常規(guī)制酸及護胃治療聯(lián)合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后,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該治療方案療效確切,且安全性更高,更利于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