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摘 要】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7 At weekends為例,從單元的視角出發(fā),圍繞目標定位、情境創(chuàng)設、教材整合、情感線的把握這四個方面,探討優(yōu)化Checkout time板塊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目標 情境 整合 情感
譯林版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Checkout time板塊。該板塊是借助豐富的語言活動形式,例如Listen and choose, Do a survey, Ask and answer, Think and write等,達到檢測學生對單元核心語言掌握情況,提升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最終目的。這個板塊處于單元的后半部分,通常安排在單元的第三、第四課時進行教學,日常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前面幾課時已經把重難點都講了,便習慣將這個板塊的練習簡單處理一下,一帶而過。這導致該板塊的教學簡單化、碎片化、枯燥化,不能為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抓住“單元”這個立足點,就能實現Checkout time板塊教學的優(yōu)化,讓這個板塊發(fā)揮在單元構成應用中的作用。
一、找準目標,以“運用”為導向
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的分類,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六個層次。通常,小學階段只能達到前三個層次,即“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學生通過每單元第一、第二課時的學習,經歷了核心語言內容的感知與理解的過程。單元學習接近尾聲時,學生需要在模擬的較為真實的場景中運用語言。Checkout time板塊恰巧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考查學生對單元所學語言的掌握情況,同時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主要內容,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用所學的語言解決問題。
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的Checkout time板塊包含兩項內容:一是Ask, choose and say,要求學生詢問、記錄朋友們的周末活動及頻度;二是Think and write,要求學生根據采訪、調查的結果,寫一寫自己及朋友的周末生活。教材板塊的標題已經凸顯了語言運用的目標:第一個板塊為口頭運用,第二個板塊為筆頭輸出;第一個板塊只是句子的輸出,而第二個板塊則是段落的輸出。教材的編排遵循了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學情,筆者認為,五年級上冊Unit 7 At weekends Checkout time的教學目標可以定為:在談論“我們的周末生活”的語境中,借助采訪的表格信息及語言框架,用五六句話分別筆頭介紹自己、朋友的周末活動及頻度,要求內容完整、拼寫正確、語法正確,真實場景中的恰當運用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
二、創(chuàng)設情境,串起零散的語言活動
語言運用需要有真實或模擬的較為真實的情境。脫離情境的語言學習,必然只是一種機械的練習,無法發(fā)揮語言信息溝通、交流的根本作用。與教材的Story time板塊相比, Checkout time 板塊沒有故事背景作為依托,明顯缺乏有力的支持情境,所呈現的則是零散化的語言活動。
教師需要研讀單元教材的主題,分解出適當的話題。有了話題的統(tǒng)領,教師便可以將零散的語言活動串聯在一個情境中,讓語言的表達更加趨向于真實、合理。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 At weekends,主題為Weekend Life。依據教材板塊內容,可以將Checkout time這個課時的話題設立為Our weekends。這個話題能夠串起Story time的復習和Checkout time的學習。學生從介紹書本中朋友的周末,逐步向現實生活中教師、同學的周末活動遷移、過渡。語言的學習實現了從模仿、練習到實際運用的自然銜接。
在本課時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緊扣Our weekends這根主線:先從My weekend談起,以教師的周末活動作為一個示范,首先,讓學生模仿談論自己的周末活動;其次,利用同伴之間的信息差,在小組內介紹朋友的周末活動;最后筆頭完成小段落寫作。這根主線首先是語言內容推進的主線,由自己過渡到他人;也是語言學習推進的主線,一般現在時中第一人稱做主語轉換到第三人稱單數做主語;同時也是情感體驗的一根線,不同人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周末活動精彩、有意義。
三、整合教材內容,主次分明
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合理開發(fā)和積極利用教材資源是英語課程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作為單元的綜合運用環(huán)節(jié),Checkout time板塊的教學需要以學生Story time、 Grammar time等板塊的學習情況為起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綜合實踐,達到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目標。
(一)整合已學內容,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這里的整合不是簡單地重復、再現已經教過的內容,而是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已知”進行鞏固、檢測,為Checkout time的學習做好準備。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中的Story time配有Look and write練習,語篇是第一人稱,主要檢測學生對動詞詞塊的運用。在進行Checkout time教學時,教師改編了教材練習的人稱,不但檢測動詞詞塊,也檢測了單元重點語法(一般現在時)和詞法(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
(二)妙用非核心板塊,助力核心語言學習
非核心板塊在每個單元中是有獨特作用的。Sound time提供了語音學習的系統(tǒng)知識,Culture time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外國文化的窗戶,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等。依據每單元的特點,將非核心板塊與核心語言的學習進行巧妙融合,能讓學生加深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國際意識。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中的Culture time介紹了美國、英國和中國受歡迎的運動項目。筆者將這個板塊復習嵌入了Story time的復習過程。將文化與語言進行融合,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
T:What does Mike usually do at weekends?
S1: He usually plays football with his friends.
T: Why?
S1: Because he likes football.
S2: Mike comes from the UK. Football is popular in the UK.
T: That’s right. Do you know the popular sport in China and in the US?
...
(三)挖掘身邊資源,整合書本與生活
教材中,Checkout time提供的內容比較局限,提供語言運用的資源成了教師的負擔。其實,這樣的資源無處不在。其中,教師、學生的生活經歷、學習體驗等都是最鮮活的語言實踐資源。為了凸顯語言學習的功能,教材的核心板塊通常是根據編寫的需要,利用虛構人物的生活、學習呈現目標語言。這樣的語言材料只是語言學習的范例,供學生模仿。在教學Checkout time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將書本上模仿學習的核心語言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表達真實生活中的相關話題。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真實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教師借助教材中的表格,讓學生口頭介紹教師的周末活動。然后,利用表格中的信息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因信息差的真實存在,這樣的語言實踐是有意義的,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
(四)跨單元整合,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向前的過程。依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在教材Checkout time的基礎上適當擴充教學內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如增加相同主題且難度相當或略高的閱讀材料,或提高寫作活動的要求等,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五年級上冊Uint 7的寫話提供了比較單一的句型框架。筆者整合了本冊教材中部分單元的舊知,寫了My weekend小短文,并與學生分享。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感覺第一稿作文單調、乏味,于是主動修改、潤色。
四、牽好“情感”線,潤物細無聲
如今,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學過程不僅是實施智育的過程,也是滲透德育的過程。教材的核心板塊Story time為單元學習提供了語境,呈現了所要學習的語言內容,體現了某種情感或者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達成不是靠PPT上貼標簽似的呈現一句話,而是要貫穿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有機會反復體會、思考,最終能認同這樣的情感或價值觀。例如,五年級上冊Unit 7,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積極的暗示,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到底該從哪個角度去引導他們呢?再次研讀Story time文本的時候,終于有了新的收獲。故事中的情感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They have wonderful weekends.”故事里的人物蘇海、麥克、海倫周末都很開心。第二層次:“They have colourful weekends.”因為三個人的周末活動內容都比較豐富。第三層次:“They have meaningful weekends.” 周末時,蘇海和父母通常陪伴祖父母,與家人共度周末,非常溫馨。麥克通常與朋友踢足球,利用周末鍛煉身體。海倫總是上舞蹈課,偶爾看電影。她是個有毅力的學生,為了自己的特長、愛好,犧牲周末時間來提升自己,這對她的成長有幫助。
在語言學習實踐中如果缺乏有力的情感支撐,就會導致語言的蒼白和生硬。因此,在教學Checkout time板塊時,這根“情感”線依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充分關注了情感教學和人文關懷。筆者先讓學生試著評價老師的周末活動。接著,在寫完自己的小短文后,同伴互評周末活動。然后,學生們分別自評自己的周末活動。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們發(fā)現,自己的周末還是很有意義的。最后,學生們圍繞如何過有意義的周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Do some sports.”“Do some housework for our parents.”“Don’t watch TV too often. Don’t play computer games.”等。
總之, Checkout time 板塊兼顧單元主題和重點語言知識,同時也融合了聽、說、讀、寫多元化訓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師要立足單元,定位好板塊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容,牽好“情感”線,使這個板塊能夠實現最大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玉美.妙用教材的“邊角料”試析Checkout time板塊和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J].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6(10).
[2]蔡文鈺.優(yōu)化Checkout time板塊教學,提升英語語言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