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
【摘要】小學低年段綜合實踐活動在教學上,注重學生興趣的開發(fā),在基于表層的興趣上,把“趣”深挖、擴大、整合,結(jié)合方法指導課,把方法細致化,方法重復練習,幫助學生把方法遷移,就可以讓低年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靈動起來,幫助學生從這里開始建立探索世界的能力。
【關鍵詞】低年段 ? 興趣 ? 方法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小學低年段所開設的課程里面,就目前的現(xiàn)狀來講,不是很清晰課程價值的一門學科,這門課程可以為很多活動讓路,即便是用上低年段綜合實踐活動教材,不管是科任教師還是學生都缺乏對這門課程更深的理解和運用。
筆者經(jīng)過一年在低年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接觸,覺得有效開展這門課程,要專注學生的“趣”的開發(fā)與綜合實踐活動“六課型”中方法指導課的結(jié)合運用,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逐步了解和喜愛這門課程,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掌握一些較簡單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意識上明白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在課程活動中自己應該要做什么。
一、依“趣”而生,開發(fā)推進
低年段的學生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對陌生的環(huán)境,各有不同的反應,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家長和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適應自己小學生的身份,同時也開始感受系統(tǒng)學習帶來的壓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事實上可以幫助學生對小學生活和學習有著側(cè)面的了解,從哪里開始入手呢?當然是順應學生生長的規(guī)律——“趣”入手?!皩τ诤⒆拥呐d趣愛好,最好就是從小開始啟蒙培養(yǎng),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愛好?!毙W生對世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因好奇心的驅(qū)使,他們對事物產(chǎn)生強烈對探索欲望,不自覺就開始動手,這就說明,孩子天性好動是在于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很多的興趣產(chǎn)生就基于這樣的好奇心,所以,對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明確,他們目前的興趣是處在哪一個層面,在此基礎上通過興趣這個引子,授予正確的探索方式方法,讓學生趣濃,法得,更好地去認識這個世界。
(一)深挖“趣”,科學探究的開始
好奇心的驅(qū)使,會讓學生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興趣,請注意,這時候的興趣是最表層的,表層興趣維持的時間不長,因為低年段學生這個時候的“趣”更多來自對事物的好奇、好玩,我們的課堂先把學生的表層“趣”保留好,沿著表層進一步深挖事物更多的“趣”。在《我和水有個約會》這個活動中,我首先讓學生了解水的三態(tài):每個學生裝一小桶的水,把手放進水桶里,感受水在常溫下的狀態(tài),引導學生說出此時水的特點是流動性;現(xiàn)場煮開水,讓學生觀察水逐漸煮沸的過程中,水蒸氣升騰,讓學生感受水的氣化狀態(tài),進而引入水循環(huán)的初步認識,學生對水的興趣進一步加深。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來,隨著簡單的水循環(huán)圖解演示后,他們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臉上的表情是滿足的;去到水的第三種狀態(tài),每個學生發(fā)一小塊冰塊,通過觸摸感知溫度,以及冰融化后成水的狀態(tài)。一節(jié)課里面同時了解水的三態(tài)和水循環(huán),讓學生對水的興趣得到保持,還進一步深挖。興趣的深挖,讓學生體會到事物不像表面所看到到那么簡單,因此就會產(chǎn)生對事物更深層的疑問,因問題而產(chǎn)生繼續(xù)研究的動力,就這樣,當學生產(chǎn)生的一個疑問得到解決,心理產(chǎn)生滿足感,進而又因為另一個問題的被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探究的動力,那么實踐也將進行下去,起初是因為表層的興趣產(chǎn)生好奇心,但是當探究進行到另一個層次的時候,這樣的探究活動慢慢轉(zhuǎn)向更為科學性的探究,逐漸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探究的精神,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最根本的立腳點之一。
(二)擴大“趣”,多樣性了解的開始
大雨過后,泥土濕潤,校園里的花壇生機盎然。有一天早上,幾個學生圍在花壇四周,看著幾只小蝸牛在爬行,嫌小蝸牛爬得慢,不時還用手推一推小蝸牛。低年段的學生對這些小生物的興趣極大,但是如何正確去對待小生物,他們的概念是模糊的。根據(jù)他們的興趣,筆者設計了一個小活動《認識蝸牛寶寶》,在活動中,先讓學生交流對小蝸牛的認識,接著,近距離觀察蝸牛,讓學生拿出自帶放大鏡來觀察,馬上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和樂趣,不斷地在課堂上,驚呼自己對小蝸牛的點滴發(fā)現(xiàn)。在學生的眼中,一只小蝸牛,加上一個放大鏡,讓平日里的世界放大了數(shù)倍,能在放大鏡下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學生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原先對小蝸牛幾分的興趣提升了好幾倍,整節(jié)課,學生對蝸牛的觀察興趣高漲不減,在接下來幾周的活動時間里,我?guī)ьI學生用放大鏡繼續(xù)觀察了其他事物,有昆蟲、有花朵、有種子,這些觀察的事物全部來自學生的日常,在放大的觀察中,學生看到了事物的多面性,初步探知世界的豐富,在對各種事物的觀察中,學生發(fā)現(xiàn)世界的組成部分如此多樣復雜,初步建立起尊重生命,和平共存的思想。
接著,讓學生用手中的畫筆把這幾次的觀察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畫下來,在學生的作品中,稚嫩的畫風,抽象的物像,把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展現(xiàn)無遺;還讓學生從觀察過的事物中挑選幾個來編小故事,加深學生對這些事物的印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nèi)容的跨學科性和教學的復雜性,對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教師要順應學生的特點,放大學生的觀察范圍,從原先對一種事物“趣”的探究,擴大到其他事物,逐步打開世界更多面的了解和探究。
(三)整合“趣”,聯(lián)系性發(fā)現(xiàn)的開始
四月初,二年級學生接到窩溝封閉的任務,什么是窩溝封閉?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做窩溝封閉?不做行不行?學生的問題太多了,大部分的問題是因為新奇,小部分是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窩溝封閉,學生好奇之余也有點擔心,對于未知的事物可能還帶點恐懼,結(jié)合這次窩溝封閉任務,筆者設計了《牙牙樂》的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換下來的乳牙帶過來,當然,放大鏡也是不能少的。筆者還把自己拔下來的智慧齒也“貢獻”出來給學生對比和觀察?;顒右婚_始是了解人類的牙齒:乳牙和恒牙的關系,齲齒是怎樣形成的,窩溝封閉的作用。學生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換下來的牙齒竟然還有這么多的秘密,也未曾想到,伴隨自己走過人生路的、看似堅硬的牙齒也是需要保護的對象,在了解完自己的牙齒之后,活動還引入來其他動物牙齒的小知識,像是給學生打開了認識自我的那扇門,讓學生有一種其實對于自己的認識,還有很多的不知道的方面。等學生做完窩溝封閉后,邀請部分學生來談一談做窩溝封閉等感受,最后一部分就是向全體同學發(fā)出愛牙倡議。一次窩溝封閉任務,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事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要想真正去了解自我、了解世界、了解自我與世界的聯(lián)系,還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探究的地方。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是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課程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生,課程內(nèi)容關注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和生活體驗,筆者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生活出發(fā),發(fā)現(xiàn)身邊有趣的點,在這些“趣”點上做文章,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是逐步讓學生喜愛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
二、方法先行,助“趣”更濃
低年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筆者認為,設計活動的主題范圍要小,活動時間要短,課型要有所側(cè)重,重過程,輕結(jié)果,在活動過程中,多一點自由度,多一點實踐時間給予學生,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對課程的熱情。在“六課型”中,方法指導課著重指導學生掌握調(diào)查,訪問,搜集資料,撰寫調(diào)查報告、資料統(tǒng)計與分析、觀察日記等研究方法,提升學生的勞動與生活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等核心素養(yǎng)。低年段的學生在接觸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時候,活動指導老師要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各種能力,不管是讓學生習得哪種方法,都要細致再細致,在學生不能熟練運用這種方法的情況下,不輕易教下一種方法,因為學生會有畏難的情緒,但是不斷去練習,從不會到會,學生經(jīng)歷過程后,提高了自信,這對他們將來面對困難時,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應對,而不至于半途而廢。
(一)“法”的細致
學期初,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筆者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學期都會用到的幾樣工具:放大鏡、剪刀、膠水、透明膠紙、尺子。這其中,放大鏡的使用是最多的。在學生日常的觀察中,事物是1:1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的,但是在放大鏡的幫助下,事物呈現(xiàn)的比例要高得多,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也可以在放大鏡的幫助下,更明顯呈現(xiàn)。學生現(xiàn)階段還處于尋找“趣”,滿足好奇心的階段,筆者抓住學生這個特點,讓每一位學生手持放大鏡,對木棉花、小蝸牛、水蒸汽、小蚯蚓、樹葉等等進行觀察,指導學生對觀察對象先找準觀察的點和方法,例如,觀察木棉花時,指導學生從外到里去觀察;當洋紫荊遇到木棉花時,用對比的方式去觀察;觀察小蝸牛時,特別要有耐心,動作要輕巧,鼓勵學生多點嘗試,學會用連續(xù)觀察的辦法,幫助自己去抓住小蝸牛的各種;觀察一顆剛發(fā)芽的小苗,可以從上到下觀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秘密;水蒸汽溫度很高,怎樣觀察?用一把尺子放到水蒸汽上面停幾秒,尺子的溫度升高,讓學生感知水蒸汽是有灼傷人的危險,引導學生去總結(jié),當自己沒有把握觀察事物的危險系數(shù),可以采取哪些辦法來完成觀察任務,懂得觀察事物可以運用多種方法。
結(jié)合學生的能力和年齡,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不容忽視,觀察要得法,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認知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從觀察中察覺事物細微的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
(二)“法”的重復
讓學會掌握一種技能、吃透一種知識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重復,低年段的學生因經(jīng)驗、能力、見識等方面的限制,一項技能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為了扎實有效地掌握技能,我們要在設計的活動中不斷地鍛煉學生的這種技能,方法就是不斷重復,例如,在母親節(jié)前一個活動日,筆者設計了《給母親獻朵花》,要求學生通過手工制作一朵花,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利用鉛筆把彩紙卷成花莖,拿一張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彩紙,把鉛筆放在任意一個角,卷起邊角順著一個方向捻動鉛筆,這樣一個大小如鉛筆的柱狀花莖就做好了。低年段學生手指小肌肉群靈活性不夠,第一次制作時,在筆者的指導下,勉強可以成型,但是緊密度不夠,很快就散開,套進花瓣顯得不協(xié)調(diào),因為學生手指捻動的力度不夠,速度不夠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專門帶學生去參觀紙結(jié)構(gòu)活動小組是如何卷好紙張,還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請教,一邊聽,一邊操作。第二次在父親節(jié)來前有設計了《我為父親獻朵花》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次要求提高,要求一莖有三朵花,學生把多次的實踐和鍛煉用上,明顯這次的花莖制作優(yōu)于第一次。因為學習捻動鉛筆卷好彩紙成花莖在反復的練習中,學生逐步才能掌握,看似簡單的一個技能,放在學生身上卻是困難重重,在學生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遇到困難就放棄,在學生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不懂,所以放棄,但是作為教師,不能讓學生的這種現(xiàn)象讓他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反而要想方設法鼓勵、幫助學生反復練習,重視練習的過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不成功,但不能輕易放棄,真正能夠幫助學生成長,方法技能的重復練習,可以讓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肯定,對活動的喜愛。
(三)“法”的遷移
低年段的學生在這個階段,模仿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途徑,我們經(jīng)常會說,某某學生的舉止真像哪位老師,特別是學生經(jīng)常親近哪位老師,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模仿。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筆者會有意識地讓學生模仿操作示范動作,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模仿,在學生熟悉步驟的流程后,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要這樣做。例如,在《認識蝸牛寶寶》這個活動中,怎樣觀察蝸牛,筆者設計了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桌面上鋪好一張干凈的紙巾,這是為了蝸牛爬行時,更好地借助蝸牛分泌的粘液來觀察蝸牛爬行的路線;
第二步:用鑷子輕輕地把一只蝸牛夾住放在紙巾上,因為蝸牛生活在潮濕的泥土里,難免會有細菌,不要用手直接接觸;
第三步:拿起放大鏡,找準角度和距離,開始觀察蝸牛,學生初次使用放大鏡時就要知道找準合適的距離,才可以更清晰觀察到事物;
第四步:確定觀察的順序,要想全面了解觀察對象,保證觀察的質(zhì)量,有序觀察是十分必要的。
這四個步驟,筆者讓學生跟隨模仿模擬操作,在學生熟悉的情況下才進入實際的操作觀察。這樣做,一方面直觀形象讓學生明確觀察的流程,另一方面在接下來對其他事物的觀察上,學生可以把整個觀察的流程和方法進行遷移,用以觀察其他事物,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觀察。方法習得之后要善于運用,才能讓方法得以鞏固,同時,讓學生知道,學到一種方法可以用到其他方面,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實踐。
小學低年段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把“趣”與“法”有效結(jié)合,能夠讓課堂靈動起來,學生會借助這個課程從身邊的事物開始,逐步了解他們生活的這個環(huán)境,透過這個窗口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
[1] 陳碧瑜.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