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物理開展探究性實驗的方法,提出以問題啟動實驗教程、以猜想激發(fā)實驗動能、以方案規(guī)劃實驗步驟、以實操凸顯實驗品質、以論證落實實驗目標等做法,以期讓學生在主動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 探究性實驗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047-02
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做出系統(tǒng)性設計和規(guī)劃,如對實驗目標進行梳理、對實驗程序步驟進行分解、對實驗操作進行提示、對實驗效果進行評估、對實驗延伸進行規(guī)劃,都能夠為學生帶來一些學法支持,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實驗探索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設定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操作、論證分析,這些是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程序,教師要做好組織和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實驗環(huán)節(jié),從而在實踐體驗中成長學科認知能力。
一、提出問題,啟動實驗教程
探究性實驗有比較固定的步驟和程序,教師在具體設計實驗方案時,需要進行過渡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實驗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經歷展開對應思考,為探究性實驗教程的啟動做好鋪墊。探究性實驗關涉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問題設計要貼近學生認知,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并在深入思考中形成主動性。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物理《重力》時,教師引導學生先梳理重力定理、重力大小、重力方向等概念,然后推出一組小實驗:“這里有一些砝碼和彈簧秤,用彈簧秤測量這些砝碼的質量,比較其大小。你能做出準確觀察并推導出重力G與砝碼質量m之間的關系嗎?這里有小石頭,如果讓其從一定高度由靜止開始下落,其落下的方向會一直保持豎直下落嗎?如何解釋這個實驗?”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展開觀察和討論,很快就達成了一些共識。為驗證這些猜想和推理,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相關實驗操作,學生在實驗中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度研究,自然形成學習體驗和認知: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有關系,m越大,則G越大,其關系式為G=mg(g=9.8N/kg);從靜止釋放的小石塊總是豎直下落的,可以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教師對學生的實驗問題歸結情況進行確認,鼓勵學生多利用實驗操作展開相關驗證。
教師推出兩個小實驗,給學生提供一些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使其逐漸形成清晰而系統(tǒng)的學習認知。由于實驗比較簡單,學生都能夠主動展開操作,實驗推演非常順利,其認知歸結也水到渠成。教師適時投放思考問題最為關鍵,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還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設定猜想,激發(fā)實驗動能
探究性實驗需要制訂明確的目標,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要適時引入猜想和假設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對實驗目標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做出必要的猜想和預測,這樣可以矯正學生的學習方向。讓學生參與實驗猜想活動,也能夠有效激發(fā)其參與熱情,為實驗操作注入豐富動力。實驗結果如果驗證了學生的猜想,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成就感,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
學生對實驗存在好奇心,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如果教師能夠適時推出猜想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更多前期思考的機會,其激發(fā)效果會更為顯著。學生有了更多探索期待,實驗操作會充滿懸念。如教學《靜摩擦力》時,教師先拿出一些簡單的實驗材料:一個盛滿米的紙杯子、一根筷子、一個玻璃杯、一個氣球。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后,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往這個盛滿米的紙杯子里插入一根筷子,用力向上提起筷子,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在這個空玻璃杯子里放入氣球,向氣球內充氣,然后提起氣球,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學生開始猜想,課堂學習氣氛逐漸熱烈起來。有學生預測,一根筷子是不能提起盛滿米的紙杯子的,而充氣的氣球則可以帶起玻璃杯。也有學生給出不同的判斷。教師要求學生來操作這個實驗,對相關猜想進行驗證。學生積極報名,驗證實驗順利展開。經過多輪實驗,結論出爐:一根筷子能夠提起盛滿米的紙杯子,充氣的氣球也能夠帶起玻璃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對靜摩擦力概念有了全新認知。
教師準備一些簡單的材料進行演示實驗,先讓學生展開猜想,然后將演示實驗改為驗證實驗,并且讓學生親自操作,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學生有了猜想設定,自然對實驗結果充滿期待,從而能夠積極參與實驗操作和集體分析,順利掌握相關認知,對靜摩擦力相關概念形成深度理解。學生對實驗有操作熱情,其學習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設計方案,規(guī)劃實驗步驟
實驗需要方案支持,教師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實驗操作程序、實驗材料搜集、實驗操作環(huán)境、實驗效果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和內容進行規(guī)劃,確保實驗順利展開?;瘜W實驗大多對實驗環(huán)境有較高要求,如果實驗方案不完善,勢必會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教師不妨廣泛吸收學生的意見,對探究性實驗進行科學分析和設計,厘清實驗操作步驟,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實驗操作。
教學實驗方案大多由教師來設計,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進入設計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其助學效果會更為豐富。如教學《力的合成》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例,讓學生觀察實驗過程,估測可能出現(xiàn)的實驗結果。為激發(fā)學生實驗思維,教師推出了探究性實驗設計任務:“這里準備了木板、白紙、彈簧秤、橡皮條、細繩子、圖釘、三角板、刻度尺等實驗材料。大家能夠經過小組集體討論,利用這些材料,設計一個實驗,對合力和分力的關系進行研究嗎?”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都能夠快速組成學習小組,展開問題思考和交流,對實驗步驟、實驗操作、實驗分工、實驗記錄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教師深入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的設計情況進行監(jiān)控,及時做出必要的指導,確保實驗順利推進。
在這個實驗設計任務推出后,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其中,說明教師的設計是比較合適的,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對實驗設計任務有新鮮感,即便沒有進行實驗操作,其在實驗設計過程中獲得的學習認知也是極為豐富的。實驗方案設計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和方法,教師以此作為教學引導,讓學生進入深度思考和互動之中,其訓練效果自然會更顯著。
四、實驗操作,凸顯實驗品質
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后,要對實驗器具、材料、設備等進行檢查,還要對操作步驟進行確認。探究性實驗大多以團隊形式來開展,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互動交流,進行科學的分工,設定具體的操作規(guī)則,明確自身的責任,這樣才能確保實驗按部就班地展開。探究性實驗有更高的目標要求,學生進入操作環(huán)節(jié)后,要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的設定,對探究性實驗操作做出科學規(guī)劃,以提升實驗操作的品質。
教師推出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小實驗,并對實驗原理進行具體分析,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增強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的感受和體驗。如教學《力的分解》時,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推出了一個趣味小實驗:“這里有一根繩子,大家推薦兩名力氣最大的男生,讓兩個人進行拔河比賽,看誰能夠獲得最后的勝利?!睂W生都以為老師要組織游戲,自然會積極響應。當兩名學生進入拔河狀態(tài)后,其他學生都在一旁加油助威。這時教師來到繩子中間,輕輕一拉繩子,就將這兩名大力士拉了過來。學生都感覺很神奇,紛紛稱贊老師才是真正的大力士。教師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原理:“老師不是大力士,卻能夠將他們都拉過來,這里應用了力的分解原理。仔細觀察這個操作過程,老師是如何成功分解一個力的?”學生開始深入思考,教師繼續(xù)投放圖片:“生活中,當汽車陷入泥潭后,我們用繩子直接拉是拉不動的,但借助大樹進行輔助,就可以順利拉出汽車,這就是應用了力的分解原理。”學生再度進入分析討論之中。
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親身體驗實驗操作,并對實驗原理進行分析討論,能自然形成實驗認知。教師借助趣味小實驗,給學生帶來深度思考的機會。從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實驗設計成功地將學生帶入了深度思考環(huán)節(jié),并在觀察、分析、歸結中建立了學科認知。
五、論證分析,落實實驗目標
實驗結論出爐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論證分析。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實驗數(shù)據(jù),對實驗效果進行確認和評估,這樣可以為學生帶來認知內化的機會。學生大多缺少實驗總結的經驗,教師要在學法運用上給出更多指導,幫助學生提供準確判斷,以有效提高其歸納總結能力。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時,要給出具體的分析要求,讓學生有準確的思考方向,這樣才能提高討論的效率。如教學《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時,教師利用小車、砝碼、刻度尺、小桶、細繩、打點計時器等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實驗操作,很快對加速度、力、質量三者的關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教師繼續(xù)設計實驗分析任務:“實驗操作中要研究一個量和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時,需要用什么方法?”學生有實驗操作的經歷,自然都能夠展開深入思考。教師深入學生之中,與學生直接對話交流,對實驗進行指導:“研究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先要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研究另外兩個量之間的關系,然后換一個不變的量,繼續(xù)研究其他兩個量。”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驗討論,對幾個物理量的關系進行梳理,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示。分析實驗結論需要更多關聯(lián)性思維,對物理原理進行理性推演,這樣才能建立更為完善的學習認知基礎。從學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設計的實驗結論分析任務是比較準確的,能夠成功促進學生學習內化。
探究性實驗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給予學生更多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在探索中形成學科基礎能力。教師利用問題設計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推出周全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展開猜想和假設、主動展開實驗操作、對實驗結論進行驗證分析,都能夠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和認知。學生是學習主體,在探究性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探究性實驗環(huán)節(jié),并給予他們更多技術與方法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鐘時貴.探究高中物理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實踐[J].中學生數(shù)理化(教與學),2019(7).
[2]童巧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9(6).
[3]何國泉.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實驗的設計與實踐[J].教師,2018(31).
【作者簡介】孟令寬(1988— ),男,山東棗莊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物理教學與研究。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