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婷
[摘? ?要]調查研究發(fā)現,兒童“自然缺失癥”在當代中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其危害日益凸顯,但尚未形成全方位的應對措施。家庭是兒童的第一課堂,家長應當建立正確的自然教育觀,重視兒童自然教育,利用現有資源開展“親自然”活動,把握兒童自然成長的規(guī)律和節(jié)奏,順勢而為,全力配合學校教育,采取積極的親自然教育措施,預防或治愈兒童的“自然缺失癥”。
[關鍵詞]兒童;自然缺失癥;家庭教育;親自然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在享受便捷的同時,也被剝奪了與自然親近的機會,特別是對于當下的兒童來說,如魯迅文中“百草園”中的樂趣幾乎已經遙不可及,而兒童對于自然的了解往往也只能通過手機和電腦屏幕來獲得。2005年,美國學者理查德·洛夫的《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1]出版。在書中,“自然缺失癥”被描述為以下特征:一是對自然缺乏尊重,對動植物冷漠、恐懼、缺乏同情心;二是自然知識匱乏,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認識家鄉(xiāng)的植物;三是五感發(fā)育倒退;四是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下降;五是注意力不集中;六是近視、肥胖、體質弱;七是心理問題(如憂郁癥、孤獨癥)增多?!白匀蝗笔А弊寖和某砷L面臨許多來自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2]。雖然這一社會現象已經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相應的自然教育理論、法案、公益組織、森林學校等相繼開展,但我國自然教育的發(fā)展還并不完善,需要家庭教育的參與者提高重視程度,呼吁非理性的教育觀念變革,積極采取一系列有益于兒童的家庭“親自然”活動,讓兒童免疫于“自然缺失癥”。
一、兒童“自然缺失癥”的現狀
中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的調查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發(fā)病形勢嚴峻,且低年齡段近視問題突出。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近視率隨著年級的升高快速增長[3]??茖W研究證明,一個有利于生理與心理健康的作息時間安排是每周抽出7小時讓兒童在戶外盡情玩耍,平均每天抽出1小時與大自然親近是預防近視的有效手段。但在中國,67%的學生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足2小時。盲目追求和過分強調成績與技能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導致很多兒童被剝奪了到公園、植物園等自然環(huán)境中玩耍的機會,曾經困擾西方兒童身心健康的“自然缺失”現象正在中國悄然蔓延。伴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去自然化的生活與“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4],生活在其中的兒童則是“自然缺失癥”的最大受害者。預防和解決兒童“自然缺失癥”的問題已刻不容緩。
二、家庭教育應對兒童“自然缺失癥”的策略
自然教育是預防兒童“自然缺失癥”的有效方法。最初,自然教育是指以十八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回歸自然”為根基的自然教育觀,強調對兒童“天性”的“尊重和釋放”[5],鼓勵兒童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學習、觀察自然,釋放天性,從而促進心智的健康發(fā)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兒童的發(fā)展具有直接且顯著的影響。因此,家長要認識到兒童親近自然界的重要性,保障兒童擁有親近自然的機會, 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親自然”活動, 使兒童從接觸和探索大自然中獲益。
1.轉變觀念,價值重塑
家長首先應該尊重自然,主動認識大自然的規(guī)律和法則,教會孩子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之道。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認為,2至7歲的兒童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前運算階段,他們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并不具備抽象的邏輯思維,過多的死記硬背和灌輸教育只會限制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另外,過早地接觸超出幼兒認知范圍的知識,還有可能打擊幼兒的自信心,或者導致幼兒的厭學情緒[6]。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蹦壳?,很多教育者和家長過多地重視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割裂了兒童發(fā)展的整體性,造成了兒童其他方面的缺失。
已有研究表明,“自然缺失癥”會導致兒童逐步失去對自然界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問題。面對兒童的“自然缺失癥”,家長首先要有正確的自然觀,熱愛大自然,減少碎片化的無用信息的干擾,和孩子一起遠離手機,更多地閱讀名著,到戶外去親近自然,用自己的自然情懷感染和引領孩子進入大自然這個更廣闊的教室中學習,激發(fā)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懷,以及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心。同時家長要轉變觀念,認識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兒童自然成長的規(guī)律和對自然的需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自然教育的機會。
2.學習借鑒,積極行動
隨著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專家和學者都總結了相關方面的優(yōu)秀案例和先進經驗。例如,一些家長為孩子購置了認識自然的卡片、圖書、動畫片以及提高孩子感官發(fā)展的玩具,和孩子一起走出房間感受真正的大自然。帶著孩子到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兒童博物館等能夠接近自然的教育場所,不僅能為兒童認識自然創(chuàng)造條件,還為滿足兒童的社交需要提供了機會。但教育絕不是孤立和僵化教條的,父母在學習他人成功育兒經驗的同時,還要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應時而變,以兒童為中心,充分利用周圍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幫助孩子和大自然建立真實的情感聯結,讓大自然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資源。
3.順勢而為,共享自然
要釋放兒童的天性,激發(fā)其自身潛能,促進其獨立、自由、個性化地發(fā)展,必須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順勢而為。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在街道旁、在庭院中、在山林中探尋,觀察季節(jié)變換中植物的特點;到菜地中觀察蔬菜的生長規(guī)律,觀察陽光與水分對蔬菜的影響;指導孩子去菜市場買菜,參與做菜的全程,從買、摘、洗到煮、拌、炒、端,真實而充滿正能量地參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不僅能夠幫助幼兒鍛煉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不怕困難的精神,感受勞動的快樂和自豪。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春天研究楊樹,夏天捕捉螢火蟲,秋天采楓葉,冬天滑冰;帶著孩子觀察各種植物,真實感受季節(jié)變化,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由生長。還可以帶孩子去鄉(xiāng)間田野,去認識野花、樹木、鳥類、石頭、蘑菇、昆蟲等,讓孩子真實地感受農作物生長的環(huán)境,體驗鄉(xiāng)間農民的生活,從而引導孩子熱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珍惜糧食的意識。孩子在自然中玩耍,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能探究并發(fā)現自然的神奇和美妙,進而達到身心愉悅。
父母還可以帶領兒童去戶外畫畫,引導孩子到美麗的田野中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感受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固定地點,探索植物、河流、湖水的變化,通過地圖的指引,感受祖國從南到北不同的季節(jié)變化,培養(yǎng)孩子積極探索、富于冒險、勇敢堅韌的品質;還可以在家里養(yǎng)一些小動物,比如小烏龜、小魚、小兔子,指導孩子照料、觀察它們的習性;也可以種植花草,教他們觀察和記錄、寫日記。孩子是喜歡探索大自然的,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找到巖石、雜草和昆蟲,這樣的環(huán)境才是孩子們向往的神秘所在。豐富多彩的親子“親自然”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同時也能增進家庭的幸福感。此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種植、挖野菜、摘果子、釣魚、跳躍、奔跑等,和孩子一起釋放天性,分享和發(fā)現自然的神奇和美,一起探究自然的秘密。
4.家校配合,共促發(fā)展
幼兒未來進入小學,學習內容的抽象性會提高。如果兒童自身缺乏對于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真實感受,將很難真正理解語文課本中的詩情畫意,難以從讀書中獲得真正的快樂。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描述到: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小朋友對秋天美景的欣喜和歡快的情緒感染了我們,但是只有當你帶著孩子去尋找“金黃色的小巴掌”的時候,那些描寫景物的語言才會生動起來,孩子們才會真正為之激動興奮,實現靈性的生長。在學習描寫自然風光的古詩和課文時,父母也應該配合教學內容帶著孩子去感受自然,看到碧綠的湖水中游動的天鵝,孩子們就會領悟“紅掌撥清波”的美妙,看到暮春時節(jié)的柳樹,孩子們自然就會理解“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所以,家長要善于把戶外學習和學科學習融合,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知識點的銜接和整合,注意和孩子的學科同步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爬山、游泳、滑雪、放風箏、垂釣、壘沙包、采摘,讓孩子在行走中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此外,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依據孩子學習的進度和要求,借助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脈絡,帶領孩子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結語
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更是孩子們成長的樂園,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參與者應帶領孩子開展一系列的親自然活動,與孩子共同體驗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教會兒童發(fā)現和明白大自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并在體驗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獨立自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助力兒童未來更好地生存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付文中.論自然對兒童的重要影響[J].鄱陽湖學刊,2019(3):73-82,127.
[2]諸葛陽,付戈.學齡前兒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間展示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8):25-28.
[3]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任務非常艱巨[J].少年兒童研究,2019(5):80.
[4]華菁.加強自然教育,讓孩子遠離自然缺失癥——對家鄉(xiāng)青少年自然缺失癥及自然教育狀況的微調研[J].《青年與社會》,2019-07-15.
[5]自然教育:我們與德國差的不只是一片森林[J].當代教育家,2019(1):54-57.
[6]王彥君.盧梭《愛彌兒》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學前教育的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10-11.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