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楊勇,梅偉,常曉盼,裴孝鵬,呂成國,周曉光
(河南大學附屬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52)
骨質(zhì)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導致中老年骨質(zhì)疏松癥人群生活質(zhì)量嚴重下降乃至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干預措施有保守治療和PVP、PKP等微創(chuàng)骨水泥強化技術,雖然均可取得較好療效,但在疼痛緩解、遠期預后、治療安全性和并發(fā)癥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2-3];此外,不同治療方案的醫(yī)療成本迥異。本研究試圖通過“成本-效益法”對保守治療和骨水泥強化手術在OVCF的臨床效益做出客觀評估,以資參考。
共納入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學附屬鄭州市骨科醫(yī)院骨科治療的OVCF患者107例,均為傷后2周內(nèi)就診,有詳盡的臨床資料和醫(yī)療費用記錄。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三組:PKP組33例,PVP組27例,保守組47例。統(tǒng)計入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骨折椎體、骨折時間等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老年OVCF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
PKP組和PVP組均按兩種手術的常規(guī)操作開展,患者手術完成后3-5 d、平均(3.5±0.7)d即可出院。出院后予以抗骨質(zhì)疏松藥物2年以上,包括碳酸鈣D3片(鈣爾奇,口服600 mg/d,惠氏制藥),骨化三醇(口服0.25 μg/次,2次/d,羅氏制藥),鮭魚降鈣素(50 IU肌注,隔日1次,3個月,瑞士諾華制藥),阿侖膦酸鈉(口服10 mg/d,9個月,惠氏制藥)。保守組:患者入院后,予以手法復位、臥床和硬質(zhì)支具保護(下床時佩戴),以及藥物治療。其抗骨質(zhì)疏松藥物與PVP組和PKP組一致,同時口服止痛藥雙氯芬酸鈉腸溶片(25 mg/次,3次/d,羅氏制藥)?;颊咦≡簳r間為13-15 d、平均(14.1±08)d;出院后堅持抗骨質(zhì)疏松治療2年以上。
統(tǒng)計三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隨訪期間的醫(yī)療費用支出(C),同時對其療效進行評估(E),C/E的比值即為“成本-效益比”[4]。具體如下:(1)統(tǒng)計患者住院+出院門診的醫(yī)療成本。住院成本=檢查費+診療費+檢驗費+護理費+手術費(PVP/PKP組)+床位費+藥品費+放射費(PVP/PKP組);出院門診成本=藥品費+診療費+檢查費。(2)療效評估:在三組患者出院時和治療1年后,采用VAS評分進行療效分級,0-2分為痊愈,3-4分為好轉(zhuǎn),5-6分為一般,6分以上為差。(3)成本-效益比:分別對三組患者住院期間、出院門診的C/E比值進行比較,并分別對療效為“痊愈”、“好轉(zhuǎn)”為標準的C/E值進行比較。其中,以“好轉(zhuǎn)”為標準進行衡量時,總好轉(zhuǎn)率=痊愈率+好轉(zhuǎn)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包作三組間計數(shù)資料(性別、骨折椎體)的卡方檢驗和計量資料(年齡、骨密度T值、BMI、受傷時間)的單因素方差分析,計量資料的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2:與入院時相比,三組患者出院時的VA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0.05),但PVP組和PKP組患者出院時的VAS評分明顯低于保守組、(P<0.05);與出院時相比,三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的VAS評分均有進一步改善(P<0.05),但PVP組和PKP組患者末次隨訪的VAS評分明顯低于保守組(P<0.05)。PVP組和PKP組患者在入院、出院和末次隨訪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出院時和末次隨訪時的總體療效見表3和表4。其中保守組有2例患者出院后骨折不愈合,改行PVP手術后好轉(zhuǎn),此2例的保守療效記為差。
表2 三組OVCF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和末次隨訪的VAS評分對比
表3 三組OVCF患者出院時的總體療效比較[例(%)]
表4 三組OVCF患者在末次隨訪時的總體療效比較[例(%)]
三組患者住院期間和門診隨訪期間的醫(yī)療成本及總成本,見表5。
表5 三組OVCF患者住院期間和門診隨訪期間的醫(yī)療成本統(tǒng)計(元)
(1)三組患者在出院時,若以“痊愈”為標準,C/E值分別為PVP組 表6 三組OVCF患者在出院時的C/E值比較 表7 三組OVCF患者在末次隨訪時的C/E值比較 因各地醫(yī)療機構(gòu)在OVCF治療的用藥方案不同、收費標準不同,以及醫(yī)療成本的逐年遞增趨勢,為驗證本文上述C/E值的客觀性,需對其成本因素進行調(diào)整后作敏感性驗證。將其治療成本上調(diào)20%,分別驗證其住院和末次隨訪期間的相關C/E值趨勢,見表8:(1)出院時,以“痊愈”為標準,則PVP組 表8 三組OVCF患者的C/E值敏感性驗證結(jié)果(成本上調(diào)20%) 目前,OVCF的處置方案仍以保守治療和微創(chuàng)手術為主,但在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選擇上,國內(nèi)外學術界仍在不斷探討。在國內(nèi),骨水泥強化手術與保守方案均是治療OVCF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無論PVP還是PKP手術,其治療成本均遠高于保守方案,對患者家庭乃至社會醫(yī)療保險體系而言,均造成不小的負擔。但對于保守方案和PVP/PKP手術的“成本-效益”評價尚缺乏客觀比較。目前,“成本-效益法”在MIS-TLIF手術[5]、骨質(zhì)疏松癥藥物治療[6]的評估方面均有所應用,但在OVCF的治療方案評估較少。 本文將PVP、PKP手術和保守治療這3種主要的治療方案納入研究范疇,并分別設置了早期觀察點(出院時)和遠期觀察點(1年以上末次隨訪),分別以“痊愈”和“好轉(zhuǎn)”為標準,分別在不同的預期效益前提下來評估3種方案的“成本-效益”。在上述C/E值評估完成后,將醫(yī)療成本上調(diào)20%進行敏感性驗證,證實了本次“成本-效益”評價的可信度。 在早期(出院時)的“成本-效益”方面,若以“痊愈”為標準,則PVP組 在遠期(1年后的末次隨訪)方面,無論以“痊愈”還是“好轉(zhuǎn)”為標準,C/E值均為保守組 總而言之,本研究認為,若以“好轉(zhuǎn)”為治療目的,則保守治療無論在早期或遠期獲益方面,均是首選的治療方案;若以“痊愈”為治療目的,則PVP是早期獲益的最佳方案,而保守治療則是遠期獲益的最佳方案。2.4 敏感性驗證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