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當前少數(shù)民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困境、探索與批評立場
        ——以藏族作家次仁羅布為例

        2021-01-29 03:04:37傅錢余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復仇者羅布民族特色

        傅錢余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永川 402160)

        回顧新時期以來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會發(fā)現(xiàn)一個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20世紀80—90年代活躍在文壇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作家,在21世紀以來這十余年之間作品較少,進入沉寂期。如以小說創(chuàng)作聞名的回族作家霍達、張承志,藏族作家扎西達娃,白族作家景宜,侗族作家潘年英,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鄂倫春族作家敖長福,瑤族作家藍懷昌,土家族作家李傳鋒、蔡測海等等,這段時間都較少發(fā)表小說作品。其原因雖有個人因素,更重要的恐怕是社會發(fā)展因素了。可以說,20世紀80、90年代是一個文學振奮期,也是多元文化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時期,少數(shù)民族作家在此語境中富于激情地進行著自我民族的文化表述。隨著現(xiàn)代化的蓬勃發(fā)展,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純文學的社會地位有所降低,同時少數(shù)民族及其所在區(qū)域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下承受的生態(tài)、文化問題越來越多,作為民族知識分子的作家們將目光放到了現(xiàn)實層面,主動承擔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會發(fā)現(xiàn)許多作家走向人類學散文寫作、文化影視制作或其他當前社會更具傳播性活動的方向。除去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更關鍵卻常常被忽視的原因其實是在文學評價機制上對“民族特色”的過度強調造成了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封閉化和景觀化。

        一、民族文學凸顯民族特色的評價標準和創(chuàng)作預設

        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界有著最大影響力和導向性的無疑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后文簡稱“駿馬獎”),這是專門以少數(shù)民族文學為評選對象的最高獎項。該獎1981年開始設立并評選了首屆獲獎作品,當時稱之為“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其主管單位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這兩個機構的政治權威性和文學號召力合二為一,無疑使“駿馬獎”成了少數(shù)民族作家們夢寐以求的文學桂冠。

        “駿馬獎”作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最高獎項,必然會強調民族特色。2008年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評獎試行條例》,其核心標準第三條為:“注重作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多樣性?!庇袑W者對第十、十一屆駿馬獎的評語進行了關鍵詞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在49部作品的評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是“民族/民俗”,占比67%[1]?!膀E馬獎”強調文學作品的民族性,這毋庸置疑。但是,“民族性”“民族特色”其實都是內涵難以界定的模糊術語?!膀E馬獎”強調“歷史文化”和“民族生活”,很明顯更倡導少數(shù)民族作家以現(xiàn)實主義的方式反映民族社會生活、審視民族文化傳統(tǒng)。后來,在2012、2016年對“駿馬獎”的評選標準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色彩,同時民族話語的表述也更模糊。

        雖然術語是模糊的,但在“駿馬獎”的強大影響力下,少數(shù)民族作家開始了對民族風情的片面強調?;氐矫褡迳钍澜?、回到民族文化傳統(tǒng)成了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原則,也成了批評家們的主要聚焦點。如土家族作家孫健忠是1981年首屆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的獲得者之一,1982年公開發(fā)表的3篇相關評論文章中(1)詳參龍長順.孫健忠作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色[J].求索,1982(6):94-100;龍長順.論孫健忠創(chuàng)作中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色[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30-37;郝懷明.土家人美好心靈的歌頌者——介紹土家族作家孫健忠[J].民族文學,1982(7):84-87.,無一例外地強調其作品的土家“民族特色”;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在1984年成了第二屆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的獲得者之一,同年公開發(fā)表的3篇論文中(2)詳參孟和博彥.時代的脈息,民族的心音——評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的小說[J].民族文學研究,1984(4):56-61;奎曾.鄂溫克族的文學新星——烏熱爾圖[J].中國民族,1984(9):38-39;雷達.哦,烏熱爾圖,聰慧的文學獵人[J].文學評論,1984(4):74-79.,依然無一例外地強調其鄂溫克族“民族特色”。凡此種種,不再累舉。已有學者指出,在獲得“駿馬獎”的作品中,存在著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對歷史的追憶多于對現(xiàn)實的表達;二是鄉(xiāng)土題材泛濫,城市題材太少且基本脫離民族視域[2]。顯然,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作家希望得到認可,既希望普通讀者認可,也希望權威機構的認可,這兩者是相互關聯(lián)的。因此不得不說,在文化多元的大環(huán)境中,在“駿馬獎”的民族性強調以及學界、讀者對民族特色的偏愛中,少數(shù)民族作家自覺或不自覺把目光聚焦到民族文化傳統(tǒng),去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風情的作品。此傾向泛濫之后,使得許多作家在看待自身文化傳統(tǒng)時不是一種文化持有者的目光,而是自我的他者化,即為了獲得主流文壇的認可,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口味。

        正如法國文學理論家帕斯卡爾·卡薩諾瓦所言:“民間風情、地區(qū)主義及異國情調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要盡力去尋找新穎性,地區(qū)(民族的,大洲的)的特殊性……‘風俗畫’和地方色彩是借助最一般的、最通常的美學手段,描繪一種特殊現(xiàn)實的一些嘗試?!盵3]在整個80、90年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們忙于去發(fā)現(xiàn)、尋找,甚至“制造”自身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將其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在獲得文壇認可的同時標榜自身文化。批評家們對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評價動輒就冠以民族特色,而對民族特色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導致許多批評文章將地方俚語、民俗儀式、服飾衣著等同于民族特色;作家們則以“民族味”作為創(chuàng)作的預設,過度追求民族特點,作品缺乏更深刻的人文內涵和審美革新。

        總之,在看到新時期少數(shù)民族文學興盛的同時,亦要注意到強調民族特色的評價機制對民族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束縛。在此背后,是少數(shù)民族文學批評理論的薄弱,即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價值定位、評價標準、研究方法等缺乏深度的探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有較為系統(tǒng)的民族文學理論著作出現(xiàn),具有代表性的是1995年出版的《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關紀新、朝戈金合著)和1998年出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論》(梁庭望、張公瑾合編)。后者甚至被認為“是迄今唯一一部從理論上論述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理論著作”[4],此語雖不符合事實,但理論的缺席確實是21世紀以前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突出問題。21世紀以來,關于民族文學的概念、范疇、對象、理念、方法、學科建設、理論架構等方面成了此領域研究的核心議題。梳理民族文學評價標準的討論,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趨向:一是不再將民族特色作為民族文學最高甚至唯一的評價指標;二是用表述更客觀、內涵更豐富的民族性替換了以前的民族特色一詞,對“民族性”內涵的理解也更加全面;三是將民族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語境下,倡導多元的、細致的、深層的、發(fā)展的評價模式。

        在此背景下,不難理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冷場。80年代很長一段時期內少數(shù)民族文學以描寫民族地區(qū)生活特別是反思文學為主,90年代少數(shù)民族文學則重在展示民族文化、重述民族神話與歷史等,伴隨此歷程的是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意識的覺醒。然而,21世紀以來,多元文化觀早已經(jīng)成為共識,民族文學評價標準發(fā)生變化,同時民族地區(qū)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民族文化書寫出現(xiàn)更多困難,文化景觀式寫作受到極大的批評。因此,擺在新世紀少數(shù)民族作家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便是:如何寫?許多作家陸續(xù)放棄了以民族特色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更有一些作家暫時停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在迷茫和困境中,也有部分作家堅持探索和嘗試,藏族作家次仁羅布便是其中之一。

        二、次仁羅布的探索:人文價值、民族精神和藝術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

        21世紀以來,藏族青年作家次仁羅布聲名鵲起,其作品廣受文壇好評,先后獲得“第五屆珠穆朗瑪文學獎”金獎、第五屆西藏新世紀文學獎、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等重要獎項,并兩任茅盾文學獎評委。次仁羅布的作品幾乎篇篇都有鮮明的特點,多篇小說可謂不可多得的精品。他將強烈的人文關懷、深厚的藏族傳統(tǒng)文化底蘊與新穎敘事形式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踐,在當前民族文學新興與迷茫交織、作品優(yōu)劣參差的復雜語境中,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一)《殺手》:生存的意義與不可靠敘述

        《殺手》發(fā)表于《西藏文學》2006年第4期,后榮登《2006年中國年度優(yōu)秀小說選》,是次仁羅布受人稱贊的一篇佳作。此小說為復仇題材,康巴漢子花十余年尋找仇人,真正找到后卻又放棄。殺手放棄復仇的原因,成了解讀的關鍵,有研究者從宗教角度解釋,認為藏傳佛教的隱忍寬容、施恩向善的宗教觀念是根本原因[5]。 由此,自然而然聯(lián)系到了藏族地區(qū)佛教文化氛圍,從而闡釋作品的民族特色。

        宗教觀念和民族特色當然是分析文本的一個思路,也是文本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但如果忽略作者的民族身份,將其作品首先置于“文學”層面以人文價值的標準衡量,會發(fā)現(xiàn)宗教因素并不是殺手放棄復仇的根本原因。在長時間尋找仇人的路途中,復仇者忍受了太多的艱辛和苦痛,快到仇人瑪扎家之前,復仇者去河里磨刀,把行李托放好,可見其意志之堅決。顯然他曾無數(shù)次想象過激烈決斗時的刀光劍影以及決斗勝利過后的滿足感,這賦予他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自我榮譽感。然而,他想象中激烈的復仇場景卻在仇人花白的頭發(fā)、憔悴的面容中粉碎——他可以輕易地殺死瑪扎。過于容易,也就失去了復仇的意義。復仇者的哭泣是失望的哭泣,想象和現(xiàn)實竟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復仇者之所以“大哭而去”,實際上是突然意識到了自己堅持了十多年的目標的虛無。與其說次仁羅布要強調宗教,不如說他是想揭示一個道理:追求意義是人的本質需求。當追求的意義突然失去,人會陷入絕望的境地。次仁羅布藝術性呈現(xiàn)了這一矛盾,道出了人尋找意義的悖論。

        已有學者指出:意義是人超越動物界、實現(xiàn)人性的升華需要[6]。復仇者的復仇因為歷時長久,早已不是對某個具體對象的復仇,是一種符號的復仇,復仇行為也變成了對意義的尋找,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意義正因其不可接近而具有價值,同時也讓人堅持。一旦意義變成現(xiàn)實,意義也就不再是意義,不得不承受失去意義的痛苦。小說中“我”之所以打聽復仇者的下落,甚至夢中殺人,其根源也在于尋找意義。但是,這是一種淺層次的意義,由于“我”淺表的追求,恰恰襯托出了復仇者的高大,這依賴于作品在敘事上對不可靠敘述的巧妙運用。所謂“不可靠敘述”,按韋恩·布斯的經(jīng)典解釋,指的是敘述者的講述或行動與作品的思想規(guī)范(也即隱含作者的思想規(guī)范)不一致[7]?!稓⑹帧分小拔摇迸既挥鲆娙ニ_嘎縣城尋仇的康巴人,康巴人的尋仇經(jīng)歷由“我”來敘述。然而“我”的不在場、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血腥結局的期待,意味著“我”其實是一位不可靠的敘述者?!拔摇钡牟豢煽繑⑹鲇衷诤艽蟪潭壬弦揽苛硗鈨晌徊豢煽繑⑹稣撸翰桊^的姑娘和羊倌。前者向我透露出康巴人已經(jīng)找到仇人瑪扎的信息,后者則陳述自己看到了康巴人在河邊磨刀。三個不可靠敘述者講述一段復仇的故事,似乎讓故事變得有些撲朔迷離。

        次仁羅布的用意并不在于強調真相的不可還原,作者的設計有雙重的藝術效果:制造懸念和形成對比。敘述者雖然是不可靠的,但卻提供了邏輯上可靠的線索,推動復仇故事的進展,一步步暗示著大決斗以及血腥結局的到來。這在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上無疑是高明而有效的,讀者也期待著最后的結果。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讓不可靠敘述者與復仇者形成對照。由于一直是“我”在敘述,復仇者是潛在的,對照也就是潛在的。直到文章末尾,截然不同的對比才突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復仇者大哭而去,“我”卻在夢中完成自己期待的殺人結局。讀者也終于脫離故事層面,聚焦到復仇者的意識層面,終于恍然大悟:復仇對于“我”是個故事,而對于復仇者則是追尋意義。復仇者醒悟了,而“我”仍然要夢中完成故事(殺人),倫理與人性層次上的對比一目了然。

        就讀者而言,這一設計能極大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不可靠敘述形成一個個的“空白點”,情節(jié)鏈條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許多地方讓讀者去聯(lián)想和補充,讀者自然而然被吸引而參與其中。又因為“我”是敘述者,讀者閱讀時不自覺會或多或少地在感情和認知上認同“我”,所以當最后的對比出現(xiàn)(讀者也識別出“我”的不可靠)時,讀者便獲得巨大的心理沖擊和強烈的審美感受。不得不說,次仁羅布的思考是深刻的,敘事巧妙而匠心獨運,成功將生存悖論、佛教文化和新穎的敘事技巧相結合,讓作品具有了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學性的多重價值。

        (二)《神授》:傳統(tǒng)危機的焦慮與空間敘事

        在次仁羅布已有的文學作品中,《神授》無疑是非常成熟也廣受稱贊的中篇小說。該作以說唱《格薩爾王》的神授藝人為主人公,聚焦民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的沖突。

        小說中,放牧娃亞爾杰在草原上睡覺時,夢見格薩爾王的大將丹瑪騎著駿馬從云層下來,用尖刀劃開他的肚子,裝進一摞經(jīng)文。亞爾杰醒來時就變成了格薩爾說唱藝人。此后他感覺自己真正置身于格薩爾王的身邊,能看到他們的衣裳,能聽到他們在戰(zhàn)場的廝殺,能嗅到瓊漿玉液的芳香,能感受到格薩爾王的苦痛……。他開始在草原各部落中自由自在地表演,牧民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格薩爾王的故事中。那個時刻,時間似乎停止了,亞爾杰和牧民、現(xiàn)在和歷史傳說融為一體,每個人都是喜悅、滿足和自由的。同時,亞爾杰收獲了愛情,在清輝的月光中他和心儀的女子互吐情思。當研究院領導邀請他到拉薩錄制說唱時,他猶豫了,舍不得牧民、也舍不得心愛的女孩,更舍不得自由自在的說唱。他以為要面對更多的現(xiàn)場聽眾去傳播格薩爾故事,便下定決心來到了拉薩。然而他面對的卻是冷冰冰的錄音機,連格薩爾王的大將在夢中也憂郁地看著他,他很快就開始厭煩、焦慮、恐懼,甚至于暫時性失聰、失明,最后再也無法通神地說唱格薩爾王了。亞爾杰重返草原,希望回到自由的天地,不過草原變了樣,被汽車和狂躁的音樂占領了。

        前后反差如此巨大,因為說唱的對象變了,在草原時是實實在在的牧民,大家聽得如癡如醉,在拉薩卻是沒有反應的錄音機,只有單調的電流聲和嘈雜聲刺激耳朵折磨精神。格薩爾說唱藝術是表演藝術,“表演是一種交流性展示的模式”[8],它由藏族人的生活世界而來,同時也活躍在藏族人生活的世界。它的對象就在現(xiàn)場,是活生生的人,說唱者能感受到他們,能聽到他們的反饋,能從反饋中得到激勵、信心和認可。這一切,卻是錄音機無法給予的。

        作家提出的問題是:口頭藝術脫離了生活世界,它還能存在嗎?它將如何存在?它的存在還是本真嗎?亞爾杰之所以會去到拉薩錄制說唱,其原因正是研究院需要搶救、保存格薩爾說唱藝術。一個悖論在此形成:希望保留藏族文化、說唱藝術的精華,得到的結果卻是脫離了生活語境的故事(語句)。而生活世界正在發(fā)生劇烈變化: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進入了原本閉塞自足的草原,收音機、電視、流行音樂取代了格薩爾說唱藝術。如此看來,對現(xiàn)實沖擊傳統(tǒng)的焦慮、對地方性非遺存在困境的揭示是《神授》的主題。

        《神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依賴于作者采用的空間敘事的技巧。小說通過說唱表演改變地理空間從而推進故事,以空間轉換而非時間變化來推進敘事進程。說唱藝人每一次表演以及表演空間的變化,都被賦予獨特的意義,都參與了文本整體意蘊的表達。說唱的地理空間不斷變化,伴隨著精神空間的變換。游走于草原的各個部落,亞爾杰感到“喜悅”“沖動”“激動”“親切”“快樂”“幸?!保坏?,進入拉薩的研究院后,他的內心卻是“孤獨”“焦慮”“無助”“疼痛”“歉疚”“壓迫”的。說唱藝人亞爾杰處于草原時,人與自然、精神與文化融為一體。反復出現(xiàn)的天神丹瑪和狼體現(xiàn)了文化的神性空間,正是在此空間亞爾杰成了說唱藝人,身為說唱藝人他盡情游走在草原的各個場域(地理空間)。格薩爾王的故事是說唱的內容,亞爾杰的一次次表演讓文化空間變得愈來愈鮮活、獨特和厚重??臻g的融合使神靈、祖先和說唱藝人統(tǒng)為一體,揭示了亞爾杰沉浸其中、自由自在的心靈狀態(tài),凸顯了草原人民那種無拘無束、生機勃勃而又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生存境況。由此反觀,拉薩所缺少的,正是融于自然、傳統(tǒng)以及部落的自由完滿的人性,得到的卻是技術理性下蒼白的、機械的生活以及對金錢的無休止追求。顯然,兩個地理空間有不同的文化隱喻——草原文化和現(xiàn)代化的技術文化。前者代表草原(也是藏文化)的歷史和傳統(tǒng),后者意味著草原的現(xiàn)在與未來。作品以說唱藝人處于草原時各種空間的交融和諧體現(xiàn)生活世界自由完滿的狀態(tài)和在拉薩時各種空間的分裂對抗體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中人的蒼白和碎片化,這兩個空間的對立,則是兩種文化的對立,體現(xiàn)著作者對傳統(tǒng)的依戀、對現(xiàn)實發(fā)展的反思以及對生存價值的感悟。

        總之,次仁羅布的小說,既有豐厚的人文價值,亦有深刻的民族內蘊,還有匠心獨運的敘事技巧。不止《殺手》和《神授》如此,他的小說幾乎篇篇都有特點。例如《放生羊》亦廣受贊嘆,小說通過不固定的受敘者(桑姆和羊)的頻繁變動,將現(xiàn)實與想象以及多個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呈現(xiàn),凸顯了人對于信仰的本質需求以及擁有信仰的人的飽滿生存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力。限于篇幅,不再列舉次仁羅布的其他小說,但可以肯定:聚焦人的存在、關懷并重審藏族傳統(tǒng)和地方性知識是次仁羅布作品的核心主題,而他又善于以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個人風格的敘事技巧和語言特色予以表現(xiàn)。

        三、結語:民族文學批評應堅持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學性的三元統(tǒng)一

        次仁羅布創(chuàng)作的啟示在于:書寫民族文化、展現(xiàn)民族性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寫作出發(fā)點,但必須有藝術的創(chuàng)新,不能一味描摹生活甚至捏造民俗,停留在描繪民俗、儀式、語言、風光等表象的景觀化寫作上。亦應具有世界文學的眼光,超越狹隘的民族視野,讓文學具有更深更廣的人文精神,具有“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jīng)受洗禮”的力量,“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這是文學作為人學的首要和必然的要求。

        反觀之,民族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應超越之前囿于民族特色的話語習慣,探索更全面、更深層的研究路徑。粗略而言,要了解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學性才是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核心原則。人文性是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價的首要標準,其基本出發(fā)點是面對當代人的需求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民族性是文本世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即別林斯基所謂“民族精神生活”[9],果戈里所謂“民族的眼睛”[10]。研究者亦應摒棄民族文化與文學作品簡單對應的模式,重視文學藝術的特殊性,注重文學的文學性。文化是文學的基礎,文學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梢姡宋男院兔褡逍员仨氁詫徝佬螒B(tài)(文學性)的方式予以實現(xiàn)。以文學作品為中心,思考人文性和民族性價值是如何表現(xiàn)的?由此,便能將三個維度統(tǒng)一起來,形成對民族文學作品更全面的闡釋??傊?,當前的多民族文學研究務必從文學簡單反映論的泥潭中走出來,不再片面地將作品內涵與民族文化簡單對應,務必立足于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學性三元辯證統(tǒng)一的批評立場,方能推進多民族文學研究朝著更細化、深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

        猜你喜歡
        復仇者羅布民族特色
        我們對自己說的早睡的謊言
        羅羅布
        羅羅布
        羅羅布
        新力量打開新時代《復仇者聯(lián)盟2:奧創(chuàng)紀元》
        電影故事(2015年16期)2015-07-14 02:22:30
        羅羅布
        論維漢熟語的民族特色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民族特色是創(chuàng)意設計的靈魂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一区|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m|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看片|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长腿校花无力呻吟娇喘的视频| 97性视频| 无码区a∨视频体验区30秒| 四虎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做爰猛烈视频网站|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精品自拍盗摄自拍| 男女动态91白浆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亚洲av红楼| 女人被狂躁的高潮免费视频|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喷水一区二区|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不卡国产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又爽又爽又色| 亚洲中字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三区|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午夜av|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中文 制服丝袜 另类| 亚洲无线码1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a∨天堂男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