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分析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從影響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的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這內(nèi)、外兩個因素著手,探討其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而探討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的心理干預策略。
關鍵詞:社會支持;心理彈性;手機依賴
作為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學業(yè)成績的重要因素,手機依賴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的熱點問題。智能手機的使用在帶給人們便捷生活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如校園“低頭族”等。如何規(guī)范大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通過心理干預手段引導其正確對待手機成癮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應用價值。作者前期通過問卷調(diào)查及訪談,在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工商大學和西南大學等在渝高校隨機訪問了317名大學生。結果表明,56.6%的受訪學生表示當手機不在手邊或不能正常使用時,會產(chǎn)生焦慮的感覺;68.5%的受訪學生會經(jīng)常無意識地查看手機信息;65%以上的受訪學生對手機存在不同程度的沉溺且自控能力下降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手機依賴的問題,且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生活和學習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本文立足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從其影響因素,心理彈性、家庭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出發(fā),探討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干預策略。
一、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1.外在因素:
(1)手機多樣且強大的功能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手機具有的便捷性、娛樂性、交互性等特點,滿足了大學生日常娛樂、生活和交際的需求,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力。
(2)大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匱乏。一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會產(chǎn)生強烈的無聊感,又因沒有感興趣的課余活動轉移這種無聊感,導致了對手機的依賴。
(3)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支持、引導。擁有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懷與照顧,情感有寄托,情緒可以找到宣泄的出口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低。反之,其對手機依賴程度越高。
2.內(nèi)在因素:
(1)大學生自身的人格特點。外向型性格特點的大學生,通常喜歡長時間使用手機與他人溝通交流,較易出現(xiàn)手機依賴行為。另一方面,內(nèi)向型性格特點的大學生,往往為了減少與現(xiàn)實中他人的交往,而在課余時間花費較多時間使用手機進行娛樂或溝通,因此也較易出現(xiàn)手機依賴的行為。
(2)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大學階段的生活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孤獨感,該階段的學生又渴望與他人交往并建立親密的關系。手機和網(wǎng)絡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平臺。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溝通,克服孤獨感,還能夠躲避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挫折。
(3)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更愿意主動的解決問題,圍繞著問題的解決來應對壓力和挫折,從而降低了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依賴手機虛擬世界尋求安慰的行為。
二、心理彈性、社會支持及手機依賴的關系
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分別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手機成癮和依賴行為。社會支持的高低與手機依賴程度呈現(xiàn)負相關,即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則其手機依賴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其體驗到的孤獨感就越小,因此降低了其依賴手機擺脫孤獨感的行為。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與手機依賴行為也存在負相關,即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產(chǎn)生的可能性則越小,由于個體心理彈性水平較高,個體有更高的自控能力,采取積極措施克服手機依賴的行為。
三、解決手機依賴的心理干預策略
1.社會支持方面
(1)為學生營造和諧良好的氛圍,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一方面,學??梢越M織各類文體活動,幫助學生擺脫課余生活的無聊感。鼓勵大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在參與活動中結交朋友,發(fā)展能力。另一方面,家庭也應給與支持和鼓勵,家長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令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懷,從而減少對手機和網(wǎng)絡世界的心理依賴。
(2)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學生減緩手機依賴心理。學校要關心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的困難,以團輔、個別心理輔導等形式幫助大學生解決情緒宣泄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使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3)提升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開展團體活動,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溫馨的交往氛圍,使學生產(chǎn)生歸屬感和親切感,有利于加強集體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加大學生之間交往的機會,幫助大學生克服孤獨感,從而降低對手機的依賴。
2.心理彈性方面
(1)大學生應學會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控制不良情緒。學校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講座宣傳等方式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的負性情緒和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提升其心理彈性。大學生自身要學會客觀認識自己,提升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掌握排解負性情緒的方法,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2)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自覺調(diào)控手機依賴行為。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自我管理觀念,客觀認識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要有清晰的個人規(guī)劃,確立目標,制定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自覺減少手機依賴之行為。同時,還可以通過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建立良好的心智及行為模式,提高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大學生第二課堂和專業(yè)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使其能夠在活動中開闊眼界,發(fā)展能力,進而減少對手機的依。
參考文獻
[1]賈悅.國外手機依賴研究綜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3):74-79.
[2]姚偉民.大學生手機依賴對學業(yè)成就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 高教論壇,2020(10):64-67.
[3]姜永志,劉勇,王海霞.大學生手機依賴、孤獨感與網(wǎng)絡人際信任的關系[J]. 心理研究,2017,10(3):82-87.
作者簡介:付敏(1990-),女,重慶萬州人,漢族,碩士,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項目編號: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內(nèi)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彈性、社會支持及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GZY201743-YB)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