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忠
【摘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素質為重,育人為本,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為首,德乃本,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是每位教師必須開展的常規(guī)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通常采用擺事實、講道理、啟思維、導方向、踐行動、成習慣的接龍式連貫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分耕耘即有一分收獲。但若我們總是運用一些老題材去“春風化雨”育學子,勢必使其產生倦怠感,老調重彈,收效甚微。那么,應如何提升對學生的德育實效呢?這就需要我們與時俱進、抓住契機,積極尋找并靈活選用一些時事新內容作為教育新題材,發(fā)揮我們最大的教學智慧,提高德育實效。
【關鍵詞】活用題材;提升德育實效
一、通過疫情素材,培養(yǎng)學生注重細節(jié)、團隊協(xié)作的優(yōu)秀品格
“細節(jié)決定成敗”“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培養(yǎng)學生注意細節(jié)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如在“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中,中央抗疫指揮部門提出要對四類人員“應收盡收”“應治層治”,限期進行網(wǎng)格式全方位排查診治,做到不漏一人,對需收治或隔離的市民全覆蓋,才能從根本上以最快速度解決武漢疫情問題,這就要求實際操作的所有參與者必須耐心細致,把政策措施落實在每一道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上,壓實具體責任,并在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均能配合默契,“勤、嚴、細、實”做好各項工作,否則就會功虧一簣,正因為搞好了千萬個細節(jié)問題,團隊協(xié)作,集腋成裘,才有“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的最終勝利。正如只有把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認認真真砌好,才會有一座高質量的大廈拔地而起。見微知著,推而廣之,無論何時何地,學生只有扎扎實實做好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養(yǎng)成嚴謹細致的好習慣,方能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正所謂“好習慣益終身”。
二、通過疫情素材,培養(yǎng)學生冷靜、客觀、理性的優(yōu)秀品格
年輕人,往往容易因一時心血來潮而迷失方向,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冷靜、智慧的大腦,霧里看花,水中觀月,似是而非難分辨。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類似“每天三餐用淡鹽水漱口即可預防”“吸煙喝酒能預防”“若能堅持三餐都吃蒜頭姜醋胡椒粉,就能有效預防”“空中噴酒防疫藥劑”“出門不用戴口罩,這種傳染病就像一次感冒,很快就會好”“聽說某地因肺炎已經死了多少多少人”等謠言不勝枚舉,在百姓間蔓延,造成社會的焦慮慌亂。在面對來源模糊、事實不清的信息時,怎么辦?是否跟著瞎起哄、瞎摻合?這種時候,需要我們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需要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我們只相信政府部門權威發(fā)布的信息,不去信那些民間流行、道聽途說之語,只信內行人士如專業(yè)醫(yī)生的建議,不去信那些以訛傳訛、捕風捉影之言,切忌一味盲目轉發(fā)、傳謠或情緒宣泄?!爸{言止于智者”“智者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是做一個愚人還是做一位智者?選項不言而喻,這就要求學生要增強甄別真假、冷靜分析、明智面對紛繁復雜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否則就會干出許多傻事、蠢事、糊涂事,甚至一不留神走上缺德失義、違法犯罪之路。
三、通過疫情素材,培養(yǎng)學生“樂于遵紀守法、善于自我保護”的好習慣
既要遵紀守法,又要自我保護,這種提法應該不自私。如果教育者一味強調要如何遵守紀律、維護道德、知法懂法守法,學生就會覺得這些都是被動接受的外來力量,好像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沒多大的聯(lián)系,若此,執(zhí)行效果可能不盡人意。所以,要換一種角度闡明其中的好處和壞處,把公共的利與害與個人的利害關系有機聯(lián)系起來,就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其中的必要性和現(xiàn)實性。在疫情防控戰(zhàn)中,通過媒體,人們可以了解到不少違法亂紀的行為,如,進入公共場所或特定區(qū)域不愿戴口罩、不愿測體溫,甚至辱罵、拉扯、暴力襲擊工作人員;隱瞞疫區(qū)旅居史、病患接觸史,導致眾多人被感染、被隔離等等,從而被遣責、被懲處、被拘留、被判刑……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很大的,“懲處過去是為了警戒未來”,人一旦被釘在道德、法律的恥辱柱上,對社會、家庭,特別是對個人的現(xiàn)實處境、前途命運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謂“一失足成千吉恨,此恨綿綿無絕期”,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就能產生應有的實際效果。
四、通過疫情素材,使學生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高度重視身體、心理健康
“不聚會、不扎堆、盡量少出門”“在家做做操,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經常注意個人衛(wèi)生”“堅決不吃野生動物、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這些疫期的科學做法,大家耳熟能詳,將來疫情結束,恢復常態(tài)之時,不少良好習慣仍可保留,對保障自身健康,提升國民素質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身體是人生百業(yè)的根本,一旦身體垮了,性命沒了,一切等于零。讓學生牢固樹立“身體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不是自私自利之舉,而是既利己利家亦利民利國的行為,其中之理不言自明。“合理飲食、規(guī)律作息、適當運動、良好心態(tài)”是被無數(shù)人證明了的保障健康的主要方法,教師可趁熱打鐵,舉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去發(fā)揮、闡釋……疫情當前,部分一線醫(yī)護人員、患者以及普通群眾為恐慌及焦慮所困,徨性不可終日,害怕不知何時何地自己被隔離、被感染……此次疫情是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還伴隨著不少嚴厲的防控措施,很多人為此產生心理不適,均在情理之中。如何化解壓力?如何保障心理健康?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如何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懼?……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想方設法使學生成為身體健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三健”人才,將來成為經得起“風吹雨打烈日曬”考驗而有所作為的社會棟梁。
“一石激起千層浪?!敝灰行你@研,才可從中挖掘無數(shù)題材,形成許多教育主題,培養(yǎng)學生好品行,實現(xiàn)德育之種種目標。德育就像一間思想加工廠,一方面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革新技術,另一方面需要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原料,才能結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馮建銀.關于中等職業(yè)院校法制教育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2).
[2]張曉東.關于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6(13).
[3]張瞻.新時期中職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方法探究[J].小作家選刊,2016(28).
[4]魯孔翟.讓法紀安全教育更“走心”[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