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
摘要: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深挖各個教材內容中的立德樹人點,圍繞“立德樹人”,通過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感,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基于此,本文對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意義以及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立德樹人滲透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立德樹人;措施
1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意義
素質教育理念,對學生素質、能力的要求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學習品質,還要具備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通過滲透立德樹人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并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同時,通過將生物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還有助于賦予生物學科以更豐富的內涵,促使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不斷豐富其知識視野,使其對人的生命與價值形成更科學和透徹的理解,并在社會生活中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環(huán)保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明顯提升,并實現能力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
2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立德樹人滲透措施
2.1利用生物知識,滲透立德樹人
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項實踐科學,同時也是一門應用科學,主張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高中生物學科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研究和提取有效素材,確保生物立德樹人的開展能夠充分體現出生物學科知識的利用價值。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是教師落實立德樹人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師要注意運用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利用生物知識滲透立德樹人,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觀與自然觀,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
高中生物相比初中生物來說難度提升不小,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利用生物知識引起高中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的學習熱情一旦被調動起來,就會主動學習,學生主動學習所學到的知識遠遠比教師進行灌輸的記憶更深,這樣,就會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高中生對生物學科充滿興趣。同時,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隨著身體的快速成長,自我意識明顯增強,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合理運用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讓高中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合理利用生物知識開展立德樹人滲透。
例如,在“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課程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教師可以把孟德爾豌豆實驗當作教學突破口,并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把握實驗過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孟德爾不懼艱難困苦,持之以恒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讓學生在這樣的精神熏陶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透過這樣的艱辛感受人物的偉大,從而形成敬畏之情,保證立德樹人的滲透效果,鼓勵學生養(yǎng)成堅毅的性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生物知識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自主合作與探究性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身操作體驗中加深理解和記憶,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精神,在建立友誼和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開辟出生物課堂中的立德樹人天地。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過程學習到的生物知識會更加牢固,從中獲得的道德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2.2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地滲透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教化,需要教師堅持不斷地滲透,但是無論多少說教,都不如學生親自體驗來得深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根據自己挖掘的立德樹人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增強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交流和思考過程中獲得感悟,自然滲透立德樹人教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學習特點、認知規(guī)律等在學術、社會、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選擇一種,為學生提供探索空間,讓其通過自主分析、探索和研究解決問題、明確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講解《通過激素的調節(jié)》時,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閱讀教材,自主學習知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激素調節(jié)的發(fā)現、血糖調節(jié)機制、血糖調節(jié)的平衡等知識點,主要是學生說,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因為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所以積極性很高,在完成基本的講解后,教師提出問題:“激素都有什么用途?在醫(yī)學上應用激素類藥物有哪些優(yōu)勢?那么是否生病后首選的就是激素類藥物呢?你怎樣看待濫用激素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和討論,針對這一問題暢所欲言,了解激素類藥物雖然能抵制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減輕炎癥反應,但還有許多副作用,如皮膚早衰、長黑斑、激素依賴性皮炎等,長期使用還會造成體內損害,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體會生物和生活的聯系,以及生物學科中蘊含的人性關懷,另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3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教師始終占據著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在課堂中不具備主動性,并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無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導致教學效果較差。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認知,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開展預習,在課堂上分小組展開討論等,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討論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結互助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2.4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知識,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其主要內容包括: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和方法,關注社會問題,參與討論并做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tài)意識,參與環(huán)境保護實踐;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
例如,在“人類對全球環(huán)境的影響”一節(jié)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帶領學生調查學校附近或社區(qū)附近一條河道的水質,包括溫度、pH、硝酸鹽、磷酸鹽、溶解氧、懸浮顆粒、不溶性顆粒、細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種類、數量等,并根據測得的數據得出水體是否受到污染的調查結論。如果調查結論是水體已經受到污染,就需要進一步觀察周邊環(huán)境,尋找污染源,同時還應討論改良水體的方案,最后形成一份可提交當地環(huán)保部門的調研報告。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活動,組織學生向周邊居民發(fā)放環(huán)保宣傳資料或公開信,以呼吁更多居民了解“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使其參與到“五水共治”實際行動中來。
3結束語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需要教師的重視和指導。立德樹人的方法很多。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創(chuàng)新,以開發(fā)更多將生物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策略,并促進學生的包容性和健康發(fā)展。將立德樹人與高中生物課堂相融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發(fā)展,實現學生立德樹人和智力教育的豐收目標。
參考文獻:
[1]仇以亮.基于立德樹人下的高中生物生本課堂的構建[J].高考,2020(27):36.
[2]麻智春,尤劍.彰顯學科特質 踐行立德樹人——讓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落地生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