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石軍,彭先華,王咸昌
(東莞康華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080)
臨床中,顱內動脈瘤主要指局部血管出現(xiàn)異常改變而導致瘤樣突起,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易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著嚴重威脅。破裂顱內動脈瘤則具有更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病情兇險,需在病情發(fā)作早期積極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臨床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方式主要可分為兩種,即血管內介入栓塞和開顱手術夾閉,其中開顱手術夾閉具備操作簡單、可快速止血的優(yōu)點,但創(chuàng)傷較大[1]。而血管內介入栓塞則具有創(chuàng)傷小、精度高等優(yōu)勢,但操作難度較大。為進一步確定血管內介入栓塞和開顱手術夾閉的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從我院選取376例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則對兩種治療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
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從我院選取376例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shù)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207,開顱手術夾閉治療)和觀察組(n=169,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對照組男性、女性人數(shù)分別107/100例,年齡52~77歲、平均年齡(62.71±5.52)歲;觀察組男性、女性人數(shù)分別89/80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1.21±5.61)歲。兩組的上述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開顱手術夾閉治療,具體方法如下:以檢查結果為依據(jù)確定動脈瘤,選擇最為適宜的手術入路,做弧形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對顱骨充分暴露,于顱骨上鉆孔并創(chuàng)建骨窗,分離暴露載瘤動脈,根據(jù)術中具體決定是否應用臨時阻斷夾,分離病灶和周邊粘連組織,充分顯露載瘤動脈及動脈瘤后夾閉動脈瘤,最后確認瘤頸夾閉可靠、載瘤動脈及分支通暢,術野無出血的情況下逐層縫合切口,同時留置引流管[2]。
觀察組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在右側腹股溝實施股動脈穿刺,在穿刺點中置入6F動脈鞘。其次,置入導引導管,結合血管造影的結果導入微導管,促使其達到病灶部位。再次,結合動脈瘤體積選擇適宜大小的彈簧圈實施栓塞,并選擇適當?shù)闹Ъ苷归_輔助操作,并且可應用Riomording技術展開栓塞。操作期間,需密切關注動脈造影期間病灶顯影情況,若顯影消失則表示栓塞成功,手術結束,包扎創(chuàng)口,每間隔12小時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即可[3]。
比較手術和術后相關指標(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平均費用)、治療效果。治療效果評價指標可分為良好、差以及死亡,其中良好主要指經治療后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大于等于4分,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存在輕微缺陷;差主要指經治療后格拉斯哥預后評分介于2~3分[4]。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間比較分析,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平均費用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較短或較少,但平均費用較多,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所示。
觀察組治療良好率和對照組的治療良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所示。
截止目前,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最為有效的措施仍然是手術治療,而手術的實施不僅要求將動脈瘤完全消除,而且需考慮血流動力學因素與動脈瘤本身形態(tài)學對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產生的影響。過去在對破裂顱內動脈瘤實施手術治療時,所用手術方法為開顱手術,可充分掌握動脈瘤情況,確切夾閉動脈瘤,保證組織周圍神經和血管安全,同時釋放蛛網膜下腔中血性腦脊液,繼而降低腦積水發(fā)生率,然而開顱手術卻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后粘連、腦血管痙攣以及動脈瘤破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的問題[5]。
表1 比較兩組手術和術后相關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手術和術后相關指標(±s)
組別 病例數(shù) 手術耗時(分鐘)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天) 平均費用(萬元)對照組 207 170.21±30.42 128.31±11.62 30.61±2.08 8.43±1.08觀察組 169 135.82±21.42 91.62±10.22 21.53±2.33 15.03±1.51 t/12.399 32.134 39.886 49.312 P/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治療良好率(n,%)
本文研究結果提示,組間比較分析,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平均費用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較短或較少,但平均費用較多,分析原因: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屬于一種隨著外科微創(chuàng)技術快速發(fā)展而得到的一種新型手術治療方式,主要通過頸動脈穿刺,并在引導導管的支撐下將微導管超選至動脈瘤中,此后將栓塞材料置入動脈瘤腔中,充滿動脈瘤,繼而促使動脈瘤囊腫血流消失,最終實現(xiàn)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的目的。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優(yōu)勢主要可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可全方位顯示動脈瘤、載瘤動脈及分支情況,有利于觀察及采取相應措施處理;(2)手術無切口,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3)手術相關操作準確,手術動作輕柔,對周圍組織產生的影響較小[6]。
綜上所述,于破裂顱內動脈瘤患者中應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良好率高于開顱手術夾閉治療,且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較短或較少,但平均費用較多,所以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治療方式,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