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琦,魏福海,劉啟冀,莫麗妮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廣東肇慶 526000
牙外傷性脫位是臨床常見牙科疾病,該病癥主要因交通事故、跌倒、外傷打擊等因素造成,常見于前牙;近年來,隨著各種交通事故發(fā)生,臨床外傷性牙脫位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以往臨床對其多采用牙周夾板治療,但該方法異物感重、不美觀、操作復雜,同時術后可能造成牙髓壞死、根尖吸收等不良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與患者滿意度[1]。目前,臨床關于外傷牙脫位治療方法較多,但缺乏統一標準,及經濟有效、操作簡單的方法。本研究結合以往經驗,對30例外傷牙脫位患者運用改良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法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納入2018年1月—2020年3月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外傷性牙脫位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①組、對照②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18~65 歲,平均(31.55±7.26)歲;對照①組中,男性18例、女12例,年齡20~63歲,平均(30.91±8.02)歲;對照②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1~60歲,平均(31.20±8.41)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患者知情,自愿參與。比較三組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2)患者年齡≥18 歲;(3)患者簽署知情書;(4)患者身體健康狀況良好;(5)口腔狀況良好。排除標準:(1)完全牙脫位患者,牙離體時間>2 h;(2)不愿配合研究者;(3)合并牙周疾病者;(4)治療、觀察期間發(fā)生二次創(chuàng)傷者。
對照①組:取成品牙弓夾板,長度為包囊脫位牙兩側2~3個穩(wěn)固牙,牙弓夾板彎成與局部牙弓一致的弧度,與每個牙相緊貼用結扎絲逐個牙齒予以結扎,結扎絲要跨夾板的上下。結扎絲扭結剪斷后的尖端向牙間隙內。
對照②組:金屬絲“8”字結扎法:取0.25 mm 不銹鋼結扎絲在脫位牙兩側2~3個穩(wěn)固牙,從一側開始沿著各牙頸部行連續(xù)“8”字結扎,末端結扎絲拎緊置于牙間隙內。
觀察組接受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治療,方法粗略計算牙周膜面積的大小,每側固定牙的牙周膜面積只需大于脫位牙的牙周膜面積。取0.25~0.4 mm不銹鋼結扎絲約長約為所固定牙長度的3 倍,唇頰側預留一段稍長于所有固定牙的結扎絲,剩余從一側健康牙的遠中鄰面外展隙穿入至舌側,再從近中鄰面穿出唇頰側跨過唇頰側結扎絲再穿回舌側,依次結扎牙齒,末端結扎絲拎緊置于牙間隙內,再依次旋緊兩牙間結扎絲小環(huán)達到穩(wěn)固的效果。
叮囑患者定期返院復查。
記錄三組術前、術后牙冠根比、附著喪失、牙齒松動度等;根據術后牙齒美觀性、功能性、舒適性、異物感、術后疼痛、咀嚼功能、價格等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術后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人數×100%。
療效評價:顯效:經治療隨訪6 個月顯示,患者X線下牙周間隙清楚,無其他臨床癥狀,患牙恢復正常;有效:隨訪6 個月顯示,患者X 線下牙槽骨與根尖吸收<2 mm,咀嚼功能逐步恢復,較治療前患牙松動顯著緩解;無效:與治療前對比,患者X 線顯示牙槽骨與根尖吸收>2 mm,咀嚼功能與牙齒松動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 21.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秩和檢驗比較組間數據,正態(tài)連續(xù)型計量資料以±s表 示,用t檢 驗。以P<0.05 為 差 異 有 統 計 學意義。
三組不同治療方法對比,治療前牙冠根比、附著喪失、松動度比較(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對比,三組松動度明顯下降,均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而三組牙冠根比、附著喪失與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指標對比,無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各指標對比(±s)Tab.1 Index comparison among three groups(±s)
表1 三組各指標對比(±s)Tab.1 Index comparison among three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1)P<0.05。
組別觀察組例數30松動度/mm 3.20±1.220.81±0.141)3.22±1.200.84±0.161)3.18±1.210.82±0.151)對照①組30對照②組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牙冠根比0.82±0.100.87±0.090.83±0.110.86±0.090.81±0.130.85±0.10附著喪失/mm 3.13±0.253.12±0.243.14±0.233.11±0.263.15±0.243.13±0.22
術后滿意度調查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牙齒滿意度高于對照①、②組,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3組術后滿意度調查Tab.2 Satisfaction of three groups after operation
隨訪6 個月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與對照組①、②組比較,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外傷性牙脫位在臨床較為常見,可引起患者咀嚼功能下降、疼痛、牙齒松動等,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對患者美觀、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其主要因牙齒受外力作用,出現牙體脫離牙槽窩情況,嚴重者可出現完全牙脫位,輕者表位牙體偏離移位,目前,臨床對于外傷牙脫位主要通過松牙固定、復位治療等,但不同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安全性、美觀性等存在差異,如何選擇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研究熱點話題[2-3]。
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如金屬絲結扎法、牙弓夾板固定法等,不同方法均存在各種優(yōu)缺點;傳統牙弓夾板固定,雖然能夠提高牙齒穩(wěn)態(tài),但由于不易清潔,容易引起牙周炎癥,對牙周造成較大刺激,影響手術療效[4];同時,該方法存在較大異物感,且手術操作繁瑣,術后美觀性差,患者接受度相對較低,其臨床推廣價值有限。而金屬絲“8”字結扎法雖然簡單,但穩(wěn)定性較差[5]。同時這些方法容易對外傷性牙脫位造成二次損傷,再次拉斷或拉傷易受損的牙周神經、血管、牙周黏膜等;且這些傳統治療手段,對于恒牙初期、淺牙期患者,由于其牙冠無倒凹、牙冠萌出短小,極易發(fā)生滑脫、不易固定;若患者自身牙列不整齊,口腔清潔難度大,且更難取得足夠固位力,增加牙周炎、牙眼炎發(fā)生概率,影響術后牙愈合。隨著口腔材料技術進步,臨床出現各種固定方法,雖然具備良好固位效果,但對于技術要求較高,且價格較高。
本研究對30例患者實施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法治療,該方法不僅具備更為廣泛的適用范圍,同時能更好地克服傳統結扎法存在的穩(wěn)定性差、力度不足等缺點;結果顯示,治療后與治療前對比,三組松動度明顯下降,均低于治療前(P<0.05),提示,以上三種治療方法,在外傷牙脫位中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三組牙冠根比、附著喪失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三組指標對比(P>0.05)說明,三種治療方法臨床療效差異不大,可取得滿意成績。傅露等[6]在外傷性牙脫位中,運用牙弓夾板治療,結果顯示,術后患者牙松動度為(0.79±1.14)mm,此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似,證實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術治療的有效性。同時,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與對照組①、②組比較,均明顯升高(P<0.05)進一步證實,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法治療外傷脫位牙效果顯著。
此外,本研究顯示,察組患者術后牙齒滿意度高于對照①、②組(P<0.05)提示,相比于金屬絲“8”字結扎法或牙弓夾板治療,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在美觀度、價格、功能性、舒適性、異物感、術后疼痛、咀嚼功能、價格等方面,總的滿意度高于前者。在外傷脫位牙治療中,利用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法,不僅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舒適性、美觀性,且該方法操作簡潔、有效,尤其是在醫(yī)療設備、材料、環(huán)境等受限情況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作為外傷脫位牙治療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牙外傷脫位臨床較為常見,采用小環(huán)連續(xù)結扎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牙齒松動度,且對牙冠根比、附著喪失影響小,臨床療效確切;且該方法可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助于建立長遠口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