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露露
關鍵詞:學生教育;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主題教學;音樂活動
教育部在2013年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之后制定和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旨在改變和推進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知和運用,真正切實的做到“信息化素養(yǎng)從教師抓起”。藝術是生命與精神內需的加油站,音樂不僅是自我能力素養(yǎng)的體現,更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精神文明的重要建設陣地。
一、信息技術應用音樂教學的核心要素
(一)情感是美育的“主心骨”
學生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學生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需要,學生的精神內需主要體現在審美、品德、智力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興趣,音樂是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教師或家長對學生開展積極的、有效的活動,直接作用于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和形成,尊重學生的天性最終形成個性。情感每一天都在高速發(fā)展,其中還包括了比較深層的社會情感,如認知什么是親情,歌曲中都滲透了“親情很珍貴”,比如歌曲《可愛的家》,生動鮮明的歌詞極易喚起學生對“家”的情感體驗,濃濃親情里長大的孩子,獲得的家庭溫情一定會伴隨他一生。借用“移情”的方式,還可以從音樂中汲取小伙伴交往、愛護動物、珍愛生命等很多積極情感,發(fā)揮情感的感染功能和強化功能,培養(yǎng)出有溫度、有真情的人。
(二)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敲門磚”
任何音樂作品無論是歌曲、樂曲都是圍繞著一件事、一個人、一處美景等,汲取合適的音樂形象,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創(chuàng)作。學生在聆聽、演唱、表現的時候,會努力的思考、聯想和想象,想象力不僅僅是學生的本能,還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音樂家完美體驗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收獲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作品形成后演唱者、演繹者則會根據每個人的現實情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創(chuàng)新甚至是二次創(chuàng)造性演繹。每個人受音樂能力、音樂知識等限制,并不能完全正確、完美的演繹和理解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學生是獨立存在,經歷的人和事收獲的情感均不一樣,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條件對內容進行改變或新演繹,無論是在什么條件下、環(huán)境中,學生總是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和放飛想象的翅膀。
(三)活源是審美的“播種機”
如果音樂活動只是單純地強調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那么就是對生命的褻瀆,美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和形態(tài),用過于機械死板,毫無生機的方式對待如歌如泣的“美”,對待生龍活虎的生命體,真本身就是教育的弊端和失敗。多種信息化設備及網絡的參與,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優(yōu)選和組合,它們就是音樂活動的“活水源頭”。信息技術服務教學的一個重要表象就是: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分享模式的不斷精進,就好比一杯水可以同時三人飲,每一棵插入杯子的吸管,就是教學資源的一起分享,讓音樂活動具有:實時、同步、現學、交互等特質,過濾掉“教學錄像”元素,資源才能優(yōu)化和有效。信息化參與的學生音樂活動剔除了技能要求和結果考核的硬要求,活動過程就是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幾方面的發(fā)展。情感和意志起著橋梁作用,對與錯、好和壞、美與丑都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會在學生心里發(fā)芽,最終作用于健全人格和品德。
二、解析信息技術參與下主題活動開展策略
(一)精選內容、小“題”大作
主題構建的時候需要考量以什么為“題”?“題”和學生的能力和生活有多少距離?確定主題易小不易大,結合學生實際易淺不易深,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直觀化、生活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以“時間的歌”作為例子,時間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更何況學生的時間觀念發(fā)展遲緩,要是以時間為題,我們可以關注反映時間的直觀事物:鐘表。用鐘表作為階段主題,取一個生動的名字,比如:我和我的小鬧鐘、我家的鐘表會唱歌等。利用信息化技術制作行走的鐘表形象,作為學生認識“關于鐘表的音樂”的載體,同時配合生動形象的描述,網絡搜索和獲得多種鐘表形象,把時間的虛無縹緲轉為有聲可以感知的音樂形象,把學生置于生動的情境之中,有生活的接觸點,也有音樂的意境美。堅持從生活汲取元素,活動設計除了具有豐富的活動性,還得投放相應材料和活動用具,這樣學生參與的方式具有較強的體驗感。題并不分大小,教師多考量學生能力、可操作性,再小的題也要堅持生活化的原則,就能做出一篇大文章。
(二)確立目標、文要對“題”
確定主題后,我們得切實的思考這個“題”能幫助學生發(fā)展那些素養(yǎng)?用什么方式實現這個目標呢?如果說孩子會唱、會跳、會打擊樂器是可視化的“武功”,那么喜歡、興趣、愉悅、開心則就成了蓄力而發(fā)的“內功”。一次活動就是在布局一篇層次分明、恰當合理的文章,結合主題內容確定有實效的目標,確定目標的依據則是多考量活動的核心價值是什么。以“我家的鐘表會唱歌”為例,目標中要內含:幫助學生學會用聯想、想象的方式參與音樂欣賞,關注和研思用肢體表現、視覺觀察的方式參與音樂學習,這些核心思想,同時需要準確表達和撰寫活動目標??梢苑譃槿齻€層次,首先,利用科技設備制作動態(tài)的進程圖譜,讓音樂可以“看得見”,對照圖譜聆聽感受,學會演唱兒歌,積極參與小樂器、創(chuàng)編動作等表現活動,樹立時間觀念。其次,發(fā)展音樂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開展合作、討論、表演、互教互學、模唱、發(fā)聲等活動,呵護音樂學習興趣,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最后,結合生活經驗想象音樂畫面,理解時間一去不復返貴的道理,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三)方式多樣、借“題”發(fā)揮
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觀、教學手段顯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正視這階段學生的音樂學習心理和現狀,因為學生的個性差別較大,教師用不同的方式能讓孩子發(fā)現自身的音樂活動能力和價值,還能激活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當孩子理解音樂內容遇上障礙的時候,可以通過課件展示直觀情景和畫面,借助圖形譜、旋律線等多手段,實現視覺、聽覺、觸覺多元的交織,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畫面,促進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交流?;顒又幸部梢詼p少“單兵作戰(zhàn)”的思想,根據學生暴露出的問題,幫助學生解開知識的“小疙瘩”。鼓勵學生團隊合作學習,探索“眼睛、手腳、耳朵”也能感受音樂的新途徑。對于節(jié)奏感知、歌詞創(chuàng)編、樂器演奏、肢體舞蹈等我們大可不必用“必須會”的思想,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嚴禁“揠苗助長”的機械強化訓練。
(四)家園合作、活評共“題”
音樂活動重視家園共育,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倡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創(chuàng)設平等、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只有家庭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家園之間的關系、合力教育的方式很多,會突破教材的限制,通過專門的主題教學方式和版塊來向學生分享有用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教師和家長只有對本次主題充分的解讀和認識之后,確定共同的目標才會一致的努力,那么達到什么樣的高度?學生學會了什么?那些方面超出了預期?需要老師和家長針對主題形成一種評價共識。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可以依托網絡載體,未來甚至可以構建同時傳輸的“多元活動室”,強悍的科技力量能快速實現“問題曝光、反饋監(jiān)管”的愿景,領導、教師、家長都可以進入活動現場,行使自己的教育監(jiān)督權、知情權??茖W的監(jiān)管不等同于監(jiān)視,沒有所謂的“不信任、被偷窺”,增強教學透明度,無論是家長與老師,學生與家庭,都是一次真正的學習與“目睹”,每個教育參與者都會用審視的目光看自己、看別人、看孩子、看教育,那些困擾教育的負面元素會得到釋放。
三、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需要放長“線”
(一)多元藝術、穿針引線
藝術是一個獨立的領域,從學生角度看,音樂和美術雖然屬于不同形式的藝術,有自己的專屬領地和能力體現。在開展主題活動的時候,根據音樂內容,可以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將音樂“畫”出來,“畫幾筆”“畫動物”“畫旋律線”等,音樂和美術之間打通最后一道墻壁,互通來往,實現了美育的互通、互進?;顒又形覀兛梢酝诰蚨喾N音樂文化,比如:民族文化,練習曲目可以選擇一些身邊的、本土的、特色的內容,這樣學生會更加了解音樂背后文化和文明。比如:詩詞文化,歌詞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古代的詩歌,配樂的叫歌不配樂的叫詩(或詞),古詩詞不一定要配上音樂成為歌,但是歌詞譜曲后則成為歌曲,無論是演唱還是演奏都藏著“韻”,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感受了韻律之美、更是將傳統(tǒng)的詩詞文化演繹的獨具韻味、飽含真情。
(二)優(yōu)化教學、教師在線
新技術、新設備體現新的育人觀,信息技術工具都帶有科技屬性,一系列操作能夠使兒童自然融入無限的想象空間,教的過程發(fā)生質變,學的模式也會精進,實現三贏局面:首先教師、學生的新技術能力得到促進和釋放,其次,學前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得到細化和多元發(fā)展,有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孩子的天性和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釋放,學習的過程有了更多的“源頭水”,最終就會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湖泊。借助信息技術設備,教師之間對教學內容及時的補充和完善,活動會更加的豐富,教學形態(tài)的改變就是教學格局的提升。
四、結語
教育的根源就是生命之間的經歷和互溶,只有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蓬勃的生命體,教師的活動組織才會有生命活力和張力,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老師、家長都竭力為他們供給充足的水分和陽光,未來一定會綻放嬌艷的生命之花。
參考文獻:
[1] 何芳.小學音樂教育與兒童良好性格培養(yǎng)的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