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文獻可以被視作“話語”,反映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的對外話語建構是一種社會實踐,受制于各種因素。政治文獻英譯的研究重點是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運用的策略及其實現(xiàn)方式。為了準確再現(xiàn)原文的表達主題,譯者運用所指策略,明確動作的實施者,表現(xiàn)出中國的責任與擔當;運用謂語指示策略,調整修飾詞,建構出中國客觀公正、倡導和平發(fā)展的國家形象;運用視角化策略,直接引述轉化為間接引述,使行文更加簡潔,建構出中國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的大國形象;統(tǒng)一敘述視角,體現(xiàn)出我國外宣材料對讀者的關照;運用強化策略,增加情態(tài)動詞,建構出我國在推行人權事業(yè)發(fā)展進步中態(tài)度堅定,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政治文獻;翻譯;話語策略;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154-03
隨著經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政治文獻涉及一個國家的方針、政策及主張,其翻譯關乎國家形象的建立,社會文化及主體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因此應該受到翻譯工作者的充分重視。近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政治文獻的翻譯。如從超學科的視角探索中央文獻英譯的范式[1];考察譯者翻譯中的主觀能動作用[2];基于語料庫的方法,研究政府工作報告譯本的語言特征及文本效果[3];探討政治文獻翻譯中的修辭構建[4];從社會學視角研究譯者立場[5]。本文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相關理論,以政治文獻及其譯本為語料,研究如何在譯入語中建構一種既能準確傳達文獻內涵,正面宣傳我國國家形象,又能被譯入語讀者欣然接受的話語。
一、理論框架
根據批評話語分析家Fairclough的觀點,話語是一種“社會實踐”[6],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價值觀、交流需求來選擇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達信息、再現(xiàn)社會事實,參與相關社會活動的過程。Fairclough認為話語不僅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也同時在建構社會現(xiàn)實[6]。話語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是動態(tài)的、相互影響的關系。從這一角度看,政治文獻也可以被視作“話語”,它一方面反映國家形象,另一方面參與建構國家形象。也就是說國家形象并非靜態(tài)存在,話語形式選擇不同,所呈現(xiàn)的國家形象也大有差別。政治文獻的翻譯是要把中國形象傳達給外國語讀者,這其中就涉及用英語來反映并建構中國形象。因此,翻譯也是一種話語形式。既然翻譯可以被看作是話語,那么譯者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話語策略,對譯文翻譯策略的研究本質上是對其話語策略及具體實現(xiàn)方式的研究。譯者的目的不同,對原話語的再現(xiàn)方式不同,在目的語中所建構的話語意義也不盡相同。翻譯過程中譯者所運用的策略及其實現(xiàn)方式應該成為政治文獻英譯的研究重點。
話語歷史研究方法是由批評話語分析家Ruth Wadak所提出的。話語歷史學派提出話語分析的三個維度:確立話語的主題,研究話語策略,探討實現(xiàn)話語主題和話語策略的語言建構方式。話語策略是指人們?yōu)榱诉_到社會、政治、心理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話語行為,包括“所指策略、謂語指示策略、視角化策略、增強/削弱策略以及辯論策略”[7]。
二、譯文中的話語策略及話語建構方式
根據話語—歷史研究路徑的分析方法,我們認為譯者翻譯政治文獻時,也遵循了同樣的路徑。首先確定該文獻的表達主題,再根據主題選擇恰當的話語策略及其語言實現(xiàn)方式。為了準確再現(xiàn)原文的表達主題,譯者使用了話語策略中的所指策略、謂語指示策略、視角化策略及強化策略,并在具體實現(xiàn)方式上進行調整,從而建構積極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一)所指策略
所指策略是為給某個體或群體命名,從而突顯其特征,劃分其所屬陣營。譯者可以通過使用所指策略,明確原文的所指內容,既符合英語的行文特點,又能體現(xiàn)出話語的感染力。如例1。
例1: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譯文:In 2017,the CPC 19th National Congress establish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PC,and clearly sta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legal protection for human rights to ensure that the people enjoy extensive rights and freedoms as prescribed by law".
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漢語是意合性語言,敘述當中常出現(xiàn)無主句,漢語讀者通過上下文可以推斷出原作者的所指。而英語作為一種形合性語言,需要譯者在譯文當中明確所指內容。如在譯文中增加主語“we”,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劃歸為一方,明確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國的人權法治得到保障。譯文中所指內容的明確化建構出了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共建文明社會的國家形象。
(二)謂語指示策略
謂語指示策略是指通過使用具有褒義或貶義的修飾詞為所建構的社會現(xiàn)實賦予感情色彩。譯者結合源語和譯語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可以通過使用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建構出更能準確傳達原意,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的話語。
“大國”這兩個字眼經常出現(xiàn)在中國的政治文獻當中,用來強調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和擔當。“大國”在漢語中屬于褒義詞,它具有積極的感情色彩,可以建構出積極的話語意義及國家形象。其英語對等詞“power”則暗含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大,給人以壓迫感,在政治話語中帶有消極的感情色彩。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內涵意義,譯者采用“major”來修飾國家,既建構了中國在人類共同發(fā)展事業(y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國家形象,又避免了有國家指責中國有軍事擴張傾向這一矛盾。
(三)視角化策略
視角化策略是一種話語再現(xiàn)手段。描述某一事件時,描述者所選擇的視角可以體現(xiàn)其觀點、態(tài)度及傾向。政治文獻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間接引語,體現(xiàn)著國家的利益與意識形態(tài)。引號是直接引語的標記,使用直接引語可以使語言表述更加公正客觀。這些引語往往為中國讀者所熟知,即使不寫明出處,大家也耳熟能詳。如例2。
例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追求世界共同發(fā)展,堅持“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
譯文: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pursued commo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world,aiming for a better life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of other countries.
原文中采用直接引述的話語實現(xiàn)方式,目的是使所論述的內容更具權威性及可信度,表明這段內容有據可依,有源可溯。“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發(fā)言時提出的。這句話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出了中國的國際擔當和社會責任感。引文的源頭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不言自明的,譯者在譯文中建構話語時,則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目的語讀者對這句話的出處不甚了解,譯者如果采取直接引述的方式,則需要加注來解釋。為了表達簡潔,譯者使用視角化策略,把直接引述轉為間接引述,隨文釋義。譯文既符合翻譯的初始目的,即建構出中國“追求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的國家形象,同時降低了讀者對相關背景知識的依賴,易于讀者接受。除此之外,針對一個問題,漢語可以在一句話中設定多個主語,從不同視角展開討論。譯者則要根據英語思維方式,通過視角化策略,聚焦同一主語,迎合譯語讀者的行文習慣。
(四)強化策略
通過使用強化策略,可以突出強調某一社會現(xiàn)實。政治文獻翻譯中涉及國家的立場、法律,譯者可以采用增加情態(tài)詞的話語實現(xiàn)方式強化事實,突出國家的態(tài)度、決心。如例3。
例3:物權法規(guī)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譯文:The Property Law specifies that th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state,collectives,individuals and other legal persons a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law and shall not be infringed by any unit or individual.
根據Halliday對情態(tài)動詞量值的分法,“must、should、ought to、need、have to”屬于高級值情態(tài)詞。高級值情態(tài)動詞暗示出說話者較為強硬的態(tài)度。例3中,譯者使用了“shall not”來對應“不得”,“shall”一般出現(xiàn)在正式文體,尤其是法律文書中,表示必須做某事。這里譯者用“shall not”明確了“物權法”作為法律文書的嚴肅性及權威性。強化策略的使用展現(xiàn)了中國民主法治的國家形象。
三、討論與反思
通過話語策略及具體語言實現(xiàn)方式的分析,可以歸納出譯者是否建構出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譯者運用所指策略,明確動作的實施者,表現(xiàn)出中國的責任與擔當。運用謂語指示策略,調整修飾詞,建構出中國客觀公正、倡導和平發(fā)展的國家形象。運用視角化策略,直接引述轉化為間接引述,使行文更加簡潔,建構出中國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的大國形象;統(tǒng)一敘述視角,體現(xiàn)出我國外宣材料對讀者的關照。運用強化策略,增加情態(tài)動詞,建構出我國在推行人權事業(yè)發(fā)展進步中態(tài)度堅定,大力推行民主法治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的對外話語建構是一種社會實踐,受制于各種因素。譯者翻譯過程中話語策略的選擇及其具體的實現(xiàn)方式反映出社會文化對話語的影響。
第一,意識形態(tài)。政治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場。批評話語分析者把意識形態(tài)看作是建立和維持不平等關系的重要因素[7]。所謂意識形態(tài),總體來講是人們對社會認知的一個心智框架,而且是這個心智框架對社會團體實施的認知和社會功能[8]。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力量對比、社會關系的保持與改變在思想意識領域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意識形態(tài)涉及權力爭奪,與社會集團利益相關。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決定了它是社會集團利益的體現(xiàn)。每個國家都信奉其統(tǒng)治階級所倡導的意識形態(tài)。我國政治文獻的作者與目的語讀者分屬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代表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前者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體系,而后者屬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體系。我國政治文獻中所承載的信息想要傳播到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體系為主導的目的語讀者當中時,要選擇恰當的話語策略及話語實現(xiàn)方式。在建構外宣話語時,要突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創(chuàng)輝煌的大國形象,突出“中國”在國際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方面所處的主導地位、承擔的責任、做出的積極貢獻,營造利于我國發(fā)展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第二,讀者情感。譯者要想建構出目的語讀者樂于接受的話語,必須考慮讀者的情感因素。只有讀者和原作者情感溝通,才有可能在認知上達成一致,從而使一方的觀念轉化成雙方共有觀念。一方面,政治文獻翻譯向外方傳播信息,另一方面,與外方交流觀點。語言表述方式要迎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尊重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以具有情緒感染力的譯文增強話語說服力,使受眾接受原作者所傳達的信息,甚至與原作者產生共鳴。對于目的語讀者所抵觸的、容易引起誤會及沖突的表達方式,要進行調整轉換,促進信息暢通傳播與交流,使我們所建構的正面國家形象得到認可。
第三,思維方式。語言和思維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每一個民族的思維特點都通過其語言表現(xiàn)出來。中西思維方式不同,語言表述自然有差異,這在政治文獻中也有所體現(xiàn)。漢語重視辯證思維,往往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論述,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較松散,其邏輯關系是隱藏其中的,表達含蓄,要靠讀者領會隱含的意義。英語則重視形式邏輯,句子間邏輯關系清晰,句法功能明確。譯者通過使用話語策略及各種話語實現(xiàn)方式,以譯入語讀者喜聞樂見的話語表現(xiàn)出中國在各項事業(yè)中的作為,強調我國的立場態(tài)度。
四、結語
譯者在進行政治文獻翻譯這一社會實踐時,要考慮意識形態(tài)差異、目的語讀者的情感及思維差異對語言的影響等因素,依照話語—歷史研究路徑,靈活采用各種話語策略及其實現(xiàn)方式,建構出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展現(xiàn)出我國對內重視人民生存發(fā)展權利,對外推動各國事業(yè)共同發(fā)展,樹立具有大國責任感,強調和平發(fā)展,值得國際社會信任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田海龍.作為社會實踐的翻譯——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思考與方法探索[J].外語研究,2017(3).
[2]尹佳.解讀、商討與建構——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能動作用[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5).
[3]胡開寶,田緒軍.《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文本的語言特征與文本效果研究——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國語文,2018(5).
[4]何愛香.政治文獻翻譯中的修辭構建——以十九大報告為例[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8(4).
[5]梁娜.社會語言學視閾下中央文獻外譯的譯者立場研究——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為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
[6]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Wa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Sage,2001.
[8]van Dijk,T.A.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8.
作者簡介:楊艷蓉(198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及話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學科研專項課題(云岡學研究)“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模型的云岡石窟造像研究”(編號:2020YGZX06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