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薇 許金波 童光磊
智力低下指發(fā)生在發(fā)育時期(18 歲以下),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一組疾病[1]。智力障礙在全世界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1%,嚴重智力障礙的患病率約 為0.6%[2]。據 我 國1987 年 和2006 年 的 兩 次 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數(shù)據,智力障礙患病率為0.43%~0.96%[3]。中醫(yī)辨證論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故而對智力低下兒童的中醫(yī)證候進行研究,有利于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一定的參考及依據。
1.1 一般資料 所有受試者均為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安徽省兒童醫(yī)院就診患者,年齡為3~17 歲,進行智力評估后,初步篩選出智力低下組(MR組)348 例,認知正常組(NC組)264 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智力低下的診斷標準:①智力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即智商(IQ)低于人群均值2 個標準差,一般IQ在70 分以下。②適應行為缺陷(ABD)主要是指個人生活和履行社會職責有明顯的缺陷。③表現(xiàn)在發(fā)育年齡,一般在18 歲以下[1]。
1.3 納入標準 ①智力低下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排除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缓炇鹬橥鈺?。②認知正常組:經智力檢測認知功能正常;無手術史或嚴重臟器疾?。粺o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家族遺傳史。
1.4 排除標準 ①智力低下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或嚴重神經功能缺損;合并嚴重的臟器疾病。②認知正常組:既往有手術史或嚴重臟器疾??;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家族遺傳史。
1.5 研究方法 ①IQ測試:0~4 歲采用蓋塞爾發(fā)育商量表中文修訂版;4~6 歲采用學前和學齡初期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PPSI);6 歲以上使用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ADL測試:采用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②中醫(yī)證候調查和診斷參照癡呆的中醫(yī)辨證量表[4]。該量表由腎精虧虛、痰濁蒙竅、瘀阻腦絡、陰虛陽亢、熱毒內盛、腑滯濁留、氣血不足共7 個中醫(yī)證候組成。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樣本率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均值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危險度研究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MR組348 例,男196 例,女152 例,平均年齡(3.57±1.41)歲,平均受教育年限(0.78±0.71)年,NC組264 例,男148例,女116 例,平均年齡(4.19±2.12)歲,平均受教育年限(2.82±0.97)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分布比較 MR組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的分布率顯著高于NC組(P<0.01),NC組陰虛陽亢證、氣血不足證的分布率顯著高于MR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分布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MR組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的證候積分顯著高于NC組(P<0.01 或P<0.05),NC組陰虛陽亢證、氣血不足證的證候積分顯著高于MR組(P<0.01)。見表2。
2.4 MR發(fā)病與中醫(yī)證候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中醫(yī)證候對MR發(fā)病的危險度,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的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5.693、6.116、6.869,并且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腎精虧虛證 痰濁蒙竅證 瘀阻腦絡證 熱毒內盛證 腑滯濁留證 陰虛陽亢證 氣血不足證MR 組 348 18.89±5.74 12.85±3.72 14.08±5.12 11.90±3.33 8.95±1.75 8.75±7.65 10.50±2.39 NC 組 264 9.74±2.81 9.23±2.04 10.62±3.65 11.60±3.11 8.83±1.58 14.30±4.79 15.35±4.32 t 13.24 5.11 3.94 0.19 0.21 -7.69 -7.23 P 0.00 0.00 0.035 0.89 0.68 0.00 0.00
表3 MR發(fā)病與中醫(yī)證候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智力低下在中醫(yī)屬于“癡呆”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癥狀?!夺t(yī)學心悟》載:“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蹦I精虧虛,髓海不足,無以上滋于腦,腦竅失養(yǎng)。總結《辨證錄·呆病門》等古人論述可知,腎虛、痰濁、血瘀等病因都會引起癡呆。
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因學與中醫(yī)的證候學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智力低下的病因主要分為遺傳性因素和非遺傳性因素兩大類[5]。遺傳性因素占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的50%[6]。遺傳性因素與中醫(yī)的先天不足而致呆的論述相通,腎乃先天之本,側面強調了腎精虧虛致呆的發(fā)病特點。非遺傳性因素與中醫(yī)的后天失養(yǎng)致呆的論述相似。產前、產時及產后損傷都可能引起痰濁血瘀,瘀阻腦絡,腦竅無以滋養(yǎng),久則致呆。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智力低下的證候特征以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為主,在一定程度上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因學觀點相吻合。在本次研究中,MR組的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的證候分布及證候積分顯著高于NC組,表明腎精虧虛證、痰濁蒙竅證、瘀阻腦絡證是兒童智力障礙的主要證候特征。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腎精虧虛、痰濁蒙竅、瘀阻腦絡可能是智力低下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本次研究因樣本有限,患兒家長對四診資料的描述具有主觀性等,存在不足,僅能局部窺探智力低下兒童的中醫(yī)證候特點,可為臨床辨證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后續(xù)研究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