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珍潔
[摘 要]兒歌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結構簡單、語言活潑、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等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將兒歌合理應用在拼音教學、識字教學上,能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的學習其樂無窮。學生在寬松、活躍、融洽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兒歌;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3-0008-02
兒歌形象生動、趣味性強,是小學生最喜愛的一種文體。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兒歌,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節(jié)課堂氣氛。
一、兒歌讓拼音教學妙趣橫生
1.巧用兒歌識記拼音
拼音教學內容多,學習時間緊,是一年級啟蒙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拼音教學本身是枯燥的,每天的內容單一、固化,學生不感興趣,學習效率不高。如果碰到容易混淆的字母,還會讓學生焦頭爛額。
筆者教過多屆一年級,在學習聲母“b、d、p、q”時,學生總是容易混淆,不是把“b”記成“d”,就是把“p”寫成“q”。有時課堂上記住了,下課又丟了。這是拼音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在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園地”中就有比較“b、d、p、q”這幾個字母的強化練習。筆者就地取材,讓學生伸出自己的雙手,握緊拳頭,大拇指朝上。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左手外形像“b”,右手外形像“d”。筆者在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時,編了一句兒歌:“大大拇指朝向上,左手b來右手d?!睂W生一邊跟讀兒歌,一邊比手勢記拼音字母,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對“b、d”這兩個字母也有了比較深的印象。區(qū)分完“b、d”,筆者順勢引導,用相似的方法教學生分辨“p、q”,同樣也編了一句兒歌:“大大拇指朝向下,左手p來右手q。”如此,學生區(qū)分“p、q”也比以往容易多了。
實踐證明,在拼音教學課堂中,帶領學生一邊讀兒歌,一邊學習拼音,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兒歌巧標音調
在拼音教學中,音節(jié)學習是一個重點,給音節(jié)標調是音節(jié)學習的難點。學生剛接觸標調,總搞不清標調到底要標在哪個字母上。盡管在學習伊始,教師也教了學生標調常識:音調一般是標在“a、o、e、i、u、ü”這幾個單韻母上面,如果碰到復韻母,音調也只要標在其中的一個單韻母上。但也有特殊情況,里面有兩個單韻母,學生就不知道標在哪兒了。而每每碰到標音調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總是先讓學生唱一唱標調兒歌:“有‘a別放過,沒‘a找‘o、e,‘i、u并列標在后”。背熟后還要告訴學生每句兒歌的內涵。掌握了這首兒歌,音節(jié)標調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再也不是難題了。
淺顯的音調兒歌,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讓學生掌握好,標調也會變得得心應手。
二、兒歌讓識字教學多姿多彩
1.自編兒歌分辨形近字
識字教學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項主要的內容。大多數(shù)識字課堂,教師只是將生字作為一個單一的符號傳遞給學生。首先讀拼音,然后讀生字,接著唱筆畫,最后書寫生字。這些識字方法有時在課堂上立竿見影,但是長期采用這種方法往往就顯得枯燥乏味。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在識字教學中穿插一些兒歌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識字加油站”的學習中,學習“躁”字時,筆者讓學生找找這個字的形近字,學生依次找出了“燥、澡、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qū)分這幾個形近字,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我們能不能把這幾個字編成一首兒歌呢?”頓時,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們紛紛舉手。學生甲:“有水來洗‘澡?!睂W生乙:“‘操心手兒忙。”學生丙:“加火變干‘燥。”學生?。骸凹薄臧炎闾!苯又P者將學生們編的兒歌稍稍變了一下順序,在黑板上記錄下來:“有水來洗‘澡,加火變干‘燥,‘操心手兒忙,急‘躁把足跳?!币皇變焊杈瓦@樣在集體創(chuàng)作中誕生了,學生自己編的兒歌,他們讀起來更津津有味。不一會,學生就能背誦這首兒歌,也能通過這首兒歌真正理解這幾個字的內涵,真正區(qū)分這幾個形近字了。
自編兒歌既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枯燥的識字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辨析形近字。
2.借用兒歌區(qū)分同音字
在識字教學中,遇到同音字是很常見的事情,很多同音字難以辨析,容易混淆,這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絆腳石。
譬如,在小學的詞句運用中, “的、地、得”這三個字應用很廣泛。這三個字在做結構助詞時都讀“de”,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能正確運用這三個字。怎么辦?一些有經驗的小學語文工作者,根據這三個字的特點以及用途,編了一首兒歌:“‘的、地、得,要分清,名詞前面白勺‘的,動詞前面土也‘地,形容詞前雙人‘得,雙人‘得,不示弱,緊緊跟在動詞后?!边@首兒歌雖談不上華麗,但明確告訴了學生這三個字的站位。學生掌握了真正的訣竅,用起這三個字來也不難了。在三年級下冊“日積月累”的“我會填”中就有關于“的、地、得”的應用練習。筆者在教學這道題之前,先讓學生復習兒歌,然后練習,學生完成起來得心應手,特別是這樣一個填空:彎彎曲曲地(? ?)。全班只有兩個學生填了“小河”,其他學生都知道填“流淌、伸展”之類的動詞。問其緣由,學生回答:動詞前面不是土也“地”嗎?這里是“地”,所以括號里應該填動詞,而不是名詞。
兒歌讓學生理解了“的、地、得”三個字的真正用法,不管題形怎么變化,學生都能應用自如。
三、兒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兒歌導入讓閱讀教學輕松自如
一堂語文閱讀課,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導入,一定會給這節(jié)課帶來不小收獲。
筆者曾執(zhí)教《淺水洼里的小魚》,這是課本改版前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怎樣迅速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呢?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決定用一首兒歌作為本節(jié)課的導入內容?!疤炜帐窃苾旱募?,森林是小鳥的家,草地是蟲兒的家,大海是小魚的家。”這首兒歌跟課文的內容緊密關聯(lián),學生跟隨著投影饒有興致地大聲朗讀起來。筆者問:“小魚的家在哪里???”學生答:“大海!”接著,多媒體動畫中顯示了一群魚兒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畫面不停地變化,海水漸漸退去,形成了好多水洼,里面有許多魚兒。學生思維跟著畫面緊張起來,在內心的跌宕起伏中,他們進入了新課《淺水洼里的小魚》的學習。整個導入環(huán)節(jié),在兒歌的指引之下,教師自然、輕松地進入了主題,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明顯。
2.兒歌有效調節(jié)課堂氣氛
小學生課堂的專注程度非常有限,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學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果在課堂中插入兒歌朗讀環(huán)節(jié),會給沉悶的課堂增添一份活力,有效調節(jié)課堂氣氛。筆者在執(zhí)教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時,正好碰到下午第一節(jié)課,有的學生昏昏欲睡,有的在開小差。在這種情形下繼續(xù)授課已經沒有任何效果。這時筆者讓學生全體起立,一起表演讀兒歌。筆者選擇的是《大象》,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有節(jié)奏地讀:“大象大象啥模樣,耳朵大大鼻子長,尾巴細細腿兒胖,身體厚厚像堵墻……”整個過程,學生聲音洪亮,節(jié)奏鮮明。頓時,他們一掃萎靡,個個精神抖擻。
總之,兒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學生喜歡的文體。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善于利用兒歌,讓學生在樂中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編 劉宇帆)